出处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4年第7期4-11,共8页
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7
-
1郑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4,24(3):32-34. 被引量:12
-
2王郁.英国区域开发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3):22-25. 被引量:10
-
3樊杰.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5关键问题[J].科技与企业,2004(7):40-41. 被引量:1
-
4杨柳明,杨英玲.实行区域金融政策的总体思路[J].武汉金融,2004(9):51-52. 被引量:4
-
5郑玮.政府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中的竞合问题[J].珠江经济,2005(8):8-13. 被引量:1
-
6李平华,陆玉麒,于波.长江三角洲区域关系的博弈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5):24-27. 被引量:21
-
7郭庆平.关于推动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几点看法[J].港口经济,2006(1):29-30. 被引量:7
-
8江六一.经济转型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53-55. 被引量:6
-
9郁鸿胜.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战略构想[J].浙江经济,2006(11):28-29.
-
10秦超,冯德连.我国中小外向型工业企业竞争与合作博弈分析[J].技术经济,2006,25(6):90-9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郝冬冬,刘俊杰.精细化管理在参考咨询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S1):116-119.
-
2廖泽芳.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合博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23-26. 被引量:6
-
3张杏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7(9):49-51. 被引量:12
-
4周平.企业现代化设备管理新模式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41-41. 被引量:1
-
5张杏梅.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8(4):17-21. 被引量:10
-
6郭红,姜春晖,李晓越,王丹,李雁,谷晓红.基于GIS的东北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2):1-3. 被引量:6
-
7楚娟娟.京津冀地区私营经济发展研究——与东南沿海部分省市的对比分析[J].城市,2009(5):39-42.
-
8高进田.环渤海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与滨海新区独特发展战略[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9):62-65. 被引量:2
-
9张广德,周子鑫,朱传耿.我国省际边缘型城市竞合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0,26(6):201-204.
-
10王丽敏,王淑阁.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5):140-141. 被引量:4
-
1陈晓宁.国有经济新的合纵联横值得警惕[J].电业政策研究,2006(8):52-52.
-
2周荣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国提供的机遇及提出的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1):8-11. 被引量:5
-
3陈建国.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评述[J].世界经济研究,1994(6):3-7.
-
4赵佳智.论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视野,2013(11).
-
5郑国富.中越贸易合作的实证研究:1991~2008[J].改革与开放,2009(8):22-23.
-
6香港——内地合纵联横[J].港澳价格信息,1999(4):11-12.
-
7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的建议[J].世纪行,2014(1):18-18. 被引量:1
-
8刘铮,高露.发改委:中部崛起要避免先污梁后治理[J].乡镇企业导报,2008(6):18-18.
-
9城乡月报[J].新城乡,2015,0(11):10-11.
-
10崔航,曹扬,王维才.我国典型城市群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9):136-14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