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40,共3页
The Press
参考文献8
-
1张允诺 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6页.
-
2.《喜闻新闻系增设科技课程》[N].《华声报》,1988年2月5日.
-
3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纲要》[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页.
-
4姚斯.《作为新文学史主导的读者》[M].,..
-
5.《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03页.
-
6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0页.
-
7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导与写作》中译本[M].广播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
8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中译本[M].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共引文献17
-
1庹继光,李缨.独家报道作为版面符号的演变及其异化[J].新闻界,2005(1):96-97.
-
2顾昕,谭艺.美国新闻传播法制理念的演进[J].新闻大学,2005(1):43-47. 被引量:2
-
3杨维玲.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周刊封面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界,2005(3):63-64. 被引量:2
-
4黄旦,孙藜.新闻客观性三题[J].新闻大学,2005(2):10-16. 被引量:40
-
5程道才.西方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J].当代传播,2006(2):44-48. 被引量:5
-
6齐爱军.新闻文体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探讨[J].新闻界,2006(4):10-11. 被引量:2
-
7陈虹.论中国电视女主持的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6(4):64-65. 被引量:4
-
8段京肃.“宣传”不等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7,29(4):15-18. 被引量:2
-
9陈金国.新闻真实论的濡化与传播——以新闻传播学三个重要理论观点发展与影响为例[J].当代传播,2008(2):17-19.
-
10邓绍根.“记者”一词在中国的源流演变历史[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15(1):37-46.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55
-
1王洪彬.谈电视媒体中的“说新闻”[J].理论观察,2004(3):102-103. 被引量:2
-
2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3):19-22. 被引量:9
-
3陈峻俊.主动的“解读者”——传播学与接受美学受众观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S2):107-109. 被引量:6
-
4祁林.试论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1997(3):165-168. 被引量:5
-
5高芸,施小芸.从语言美学功能的角度谈绝对不可译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6):185-188. 被引量:4
-
6何国平.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8-11. 被引量:10
-
7胡天恩.美学功能的不可译性[J].天中学刊,2004,19(6):77-79. 被引量:1
-
8赵抗卫.《现代小说艺术的命运与大众文化和多种传播手段的挑战》(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1):69-70. 被引量:2
-
9王伟龙.真、善、美——新闻的美学追求[J].中州大学学报,2005,22(4):48-49. 被引量:5
-
10吴宾林.功夫在诗外——试论“说新闻”的艺术[J].引进与咨询,2006(1):79-80.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2
-
1苏玉娜.文学期刊价值意义的指向——兼论读者接受与文学期刊[J].传承,2010(21):144-145.
-
2王倩.从接受美学角度论当下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337-337.
-
3刘敬.接受美学对新闻传播学的两点启示[J].科教文汇,2008(9):207-207.
-
4李彦平.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网络新闻传播[J].新闻窗,2009(5):94-95.
-
5刘燕,戚桂琴,母华敏.接受美学方法论与新闻传播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3):208-210. 被引量:1
-
6薄立伟.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新闻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10(3):102-102.
-
7刘国武.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美育原则[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1):216-216. 被引量:1
-
8刘国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图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2):110-114. 被引量:2
-
9周海云.接受美学与曹禺对契诃夫戏剧语言艺术的接受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7(9):51-61. 被引量:2
-
10毕园园.《老子》与《论语》的义利观比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5):171-172.
二级引证文献7
-
1张莹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中外企业文化,2020(10):79-80.
-
2黄珺哲,张乘风.从哲学角度审视三本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培养[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6):251-252. 被引量:1
-
3臧莹竹.曹禺戏剧的语言艺术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3):79-79. 被引量:1
-
4刘英艳.关于戏剧语言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36):25-25. 被引量:1
-
5马琰.调查性深度报道中的新闻美学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5):111-113. 被引量:3
-
6敖杰,张思军.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图像化传播路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3,21(1):79-84.
-
7张子建.用“影视接受批评”方法分析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新闻周刊》[J].西部广播电视,2019,0(3):88-89.
-
1冯涛.从信息论角度看新闻价值[J].新闻传播,2010(6):154-154.
-
2秦学军.对于“非常性新闻”应予特别审核[J].今传媒,2007,15(9):49-50.
-
3黄丹.由传统走向现代——解析新闻价值观的转向与演进[J].新闻知识,2006(7):39-41. 被引量:1
-
4徐来.“新新闻”的研究取向[J].新闻与写作,2007(9):47-47. 被引量:1
-
5程洁.大数据分析在深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14(7):74-76. 被引量:13
-
6杨思文.直接引语:为政要报道增色[J].写作,2006(11):17-19.
-
7田莺.浅析邵飘萍新闻价值理论[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9):47-47.
-
8邹敏.简论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学习与借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9(4):150-151.
-
9陈婷婷.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新闻文本的价值要素分析[J].东南传播,2008(7):101-103.
-
10王文.从三个公式看新闻的可读性[J].新闻知识,2003(7):26-2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