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1-77,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48
-
1陈嘉明.略论金岳霖《知识论》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1):47-53. 被引量:1
-
2蒙培元.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从“求真”与“求好”说起[J].博览群书,2005(11):32-42. 被引量:5
-
3杨国荣.从中西哲学的会通看新理学[J].中国社会科学,1991(4):55-70. 被引量:3
-
4张世英.说不可说──再论哲学何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2(1):40-49. 被引量:7
-
5杨国荣.存在与境界[J].中国社会科学,1996(5):115-125. 被引量:16
-
6张祥龙.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J].河北学刊,2006,26(3):14-22. 被引量:10
-
7刘仲林.《意会论乃庄子魂》,黄山文化书院编.《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页.
-
8刘培育.《庄子的名辩观》,《庄子与中国文化》,黄山文化书院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
9郭沂.《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本体与诠释》,[美]成中英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78页.
-
10徐水生.《道家思想与日本哲学的近代化--以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为例》,http://www.ricric.org/Web/ShowArticle.aspx?id=524.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引证文献13
-
1彭传华,宋喻.金岳霖语言哲学斠评[J].思想与文化,2023(2):109-125.
-
2王莉芬.默会知识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15):75-77. 被引量:3
-
3简世德.从默会知识看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4):63-65. 被引量:14
-
4简世德,邹树梁.默会知识视阈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6):57-60. 被引量:11
-
5简世德,邹树梁.从默会知识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育[J].航海教育研究,2006,23(2):12-15. 被引量:1
-
6李华荣.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1):77-79. 被引量:2
-
7漆捷,刘仲林.两种意会观的欢会神契——野中郁次郎与庄子的意会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1(2):174-182. 被引量:2
-
8赵黎明.《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戏剧改良”[J].文艺理论研究,2017(4):169-176.
-
9赵建章,赵迎芳.“言不尽意”论的传统误区及出自语言哲学观的修正[J].文艺理论研究,2017(4):177-187. 被引量:3
-
10柴家翔.工艺翻转设计基础教育——基于默会知识的研究[J].锋绘,2018,0(5):64-67.
二级引证文献85
-
1李瑞卿.《文心雕龙》意象论的易学阐释[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1(1):194-215. 被引量:2
-
2谢武纪,张亚能.发现与生成:现代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对教育学原创的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22-26. 被引量:1
-
3徐雅萍.教师的个人理论解读——基于默会知识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20):73-77. 被引量:6
-
4杜华.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82-84. 被引量:19
-
5叶蓁,李垠鹏.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传递方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3(1):220-221. 被引量:1
-
6王莉芬.默会知识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15):75-77. 被引量:3
-
7隋洁,孟繁胜.教师教育教学默会知识发展机制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2):14-16. 被引量:4
-
8郁振华.罗蒂知识观批判——兼论认识论的语用学转向[J].学术月刊,2005,37(1):17-24. 被引量:2
-
9简世德.从默会知识看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4):63-65. 被引量:14
-
10黄幼岩.默会知识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X):10-13.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