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淮河的中下游以南、长江下游以北是江淮平原,其间又以京杭运河为界,以西为湖区平原,以东为里下河平原和滨海平原。湖区平原海拔6至8米,西高东低,西部和南部分布着低山丘陵,东缘低凹处串联地分布着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绿阳湖和邵伯湖等大小湖泊。
作者
张敏
汤陵华
机构地区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1996年第3期106-121,共16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关键词
稻作农业
东部地区
长江下游
栽培稻
炭化稻
植物蛋白石
原始文化
贾湖遗址
江淮
普通野生稻
分类号
S51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6
同被引文献
329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91
参考文献
6
1
刘志一.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通讯[J]
.农业考古,1994(3):54-70.
被引量:28
2
张居中 等.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J].农业考古,1994,(1):68-68.
3
徐旺生.
中国农业本土起源新论[J]
.中国农史,1994,13(1):24-32.
被引量:19
4
林华东.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东传日本[J]农业考古,1992(01).
5
The Cooperative Team of Wild Rice Resources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China.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普查与考察[J]中国农业科学,1984(06).
6
闵宗殿.我国栽培稻起源的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1979(01).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尚定周,王有文.
略论农业起源[J]
.农业考古,1986(1):21-27.
被引量:4
2
孔令平.
关于农耕起源的几个问题[J]
.农业考古,1986(1):28-37.
被引量:9
3
游汝杰,周振鹤.
从语言学角度看栽培植物史[J]
.农业考古,1986(2):33-41.
被引量:3
4
何炳棣,马中.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续)[J]
.农业考古,1985(2):72-80.
被引量:7
5
李洪甫.
连云港地区农业考古概述[J]
.农业考古,1985(2):96-107.
被引量:28
6
童恩正.
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谈农业考古研究方法[J]
.农业考古,1984(2):21-30.
被引量:31
7
游修龄.
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J]
.中国农史,1986,5(1):71-83.
被引量:22
8
尚民杰.对早期原始农业的初步探索[J]农业考古,1992(03).
9
吴汝祚,牟永抗.农业与文明[J]农业考古,1992(03).
10
马克·纳森·柯恩,王利华.人口压力与农业起源[J]农业考古,1990(02).
共引文献
56
1
张锴生.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续)[J]
.中原文物,2000(3):19-23.
被引量:1
2
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
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
.农业考古,2009(4):10-15.
3
陈登高,刘志一.
株洲原始稻作与炎帝文化初探[J]
.农业考古,1999(1):32-35.
被引量:2
4
周崇云.
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5):8-14.
被引量:12
5
刘志一.
良渚文化玉器源流与玉石产地考──兼与邹身城先生商榷[J]
.学术月刊,1999,31(10):86-90.
被引量:1
6
王增林,吴加安.
尉迟寺遗址硅酸体分析——兼论尉迟寺遗址史前农业经济特点[J]
.考古,1998(4):87-93.
被引量:14
7
严文明.
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
.考古,1997(9):71-76.
被引量:37
8
向安强.
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之检讨──兼抒长江中游起源说[J]
.东南文化,1995(1):44-58.
被引量:7
9
向安强.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
.江汉考古,1995(4):38-47.
被引量:6
10
陈文华.
中国稻作的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J]
.文物,1989(10):24-3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29
1
刘振永.
江苏高邮湖渔业村出土良渚文化玉石器[J]
.东方博物,2019(4):17-21.
被引量:1
2
Suzhou Museum Kunshan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
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
.东南文化,2000(11):23-40.
被引量:7
3
胡厚宣.
殷代农作施肥说[J]
.历史研究,1955(1):97-106.
被引量:23
4
张居中,蓝万里,陈微微,王玉,徐冰,刘嵘.
舞阳贾湖炭化稻米粒型再研究[J]
.农业考古,2009(4):35-39.
被引量:15
5
袁靖.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J]
.考古学报,1999(1):1-22.
被引量:109
6
张梅坤.
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J]
.农业考古,1999(3):77-87.
被引量:10
7
张照根,周公太,常利平.
江苏常熟罗墩遗址发掘简报[J]
.文物,1999(7):16-30.
被引量:21
8
林留根,王奇志.
江苏镇江市左湖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2000(4):12-31.
被引量:9
9
丁金龙,张照根,程振旅.
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J]
.考古,2000(4):32-49.
被引量:15
10
赵辉,芮国耀.
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J]
.文物,1998(4):61-74.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18
1
张锴生.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续)[J]
.中原文物,2000(3):19-23.
被引量:1
2
王才林,丁金龙.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J]
.农业考古,1999(3):88-97.
被引量:8
3
王才林,张敏.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研究[J]
.农业考古,1998(1):172-181.
被引量:17
4
陈杰.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经济形态比较研究[J]
.东南文化,1999(1):104-109.
被引量:3
5
杜水生.
中西方农业起源研究思想比较[J]
.晋阳学刊,2006(6):81-85.
被引量:4
6
沈志忠.
江淮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研究[J]
.中国农史,2009,28(4):44-53.
被引量:1
7
吴耀利.
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的地位[J]
.农业考古,2000(3):93-99.
被引量:4
8
王才林,邹江石,汤陵华,丁金龙,张敏,周裕兴,宇田津彻朗,藤原宏志.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J]
.江苏农业学报,2000,16(3):129-138.
被引量:24
9
姜国勇,祁建民,杨仁崔.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1):5-10.
被引量:4
10
李恒全.
井田制变革前农业耕作技术的缓慢发展[J]
.社会科学战线,2015(5):101-10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1
1
韩莹莹,戴玲玲.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研究[J]
.南方文物,2023(1):170-177.
被引量:1
2
何凤英.
吴地特色的饮食文化──“饭稻羹鱼”[J]
.东南文化,2000(5):95-96.
3
宇田津彻朗,邹厚本,藤原宏志,汤陵华,王才林,孙加祥.
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J]
.农业考古,1999(1):36-45.
被引量:10
4
王才林,丁金龙.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J]
.农业考古,1999(3):88-97.
被引量:8
5
刘恩元.
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J]
.四川文物,2005(1):34-39.
被引量:4
6
靳桂云.
中国北方史前遗址稻作遗存的植物硅酸体判别标准[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4(1):1-9.
被引量:6
7
吴诗池,魏露苓.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J]
.农业考古,2005(1):16-25.
被引量:3
8
任式楠.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J]
.学术探索,2005(6):110-123.
被引量:38
9
金伟栋,董遵,杨惠明,徐汝华.
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01-405.
被引量:3
10
龚子同,陈鸿昭,袁大刚,赵玉国,吴运金,张甘霖.
中国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及其启示意义[J]
.科学通报,2007,52(5):562-567.
被引量:16
1
张文兴,徐明.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排水系统的建立[J]
.治淮,2012(8):45-46.
2
陈报章.
中国栽培稻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对河南贾湖遗址发现8000年前栽培稻遗存的思考[J]
.农业考古,1997(1):55-58.
被引量:2
3
马作全.
提高夏玉米单产的几条关键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2013(4):66-67.
被引量:1
4
张佩琪.
论中国的驯稻──江西万年仙人洞是水稻起源地[J]
.农业考古,1998(1):223-227.
被引量:5
5
陈文华.
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一号预告[J]
.农业考古,1996(3):291-292.
6
张居中,蓝万里,陈微微,王玉,徐冰,刘嵘.
舞阳贾湖炭化稻米粒型再研究[J]
.农业考古,2009(4):35-39.
被引量:15
7
郑云飞,游修龄,徐建民,边其均.
龙南遗址红烧土植物蛋白石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1994,8(1):55-56.
被引量:2
8
仲祖云,王建明,朱志武,郭之和.
建设生态农业 实现持续发展[J]
.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15(3):26-30.
9
谢家琦,李金才,魏凤珍,吴昊,于绍凤,王梁,马慧慧,沈雨民.
江淮平原小麦主栽品种茎秆抗倒性能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08-111.
被引量:15
10
尧帝故里 荷乡金湖[J]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5).
农业考古
199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