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被引量:
3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 “又”的基本语法意义1.1 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把“又”归入时间副词,这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它常常出现在前后重复或相继的两个动作的后项动作上,但是,这种时间因素实际上并不重要。
作者
邵敬敏
饶春红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年第2期4-16,共13页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关键词
加合关系
基本语法意义
同类
前项
动作
表示
用法
语义
后项
句式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1
引证文献
39
二级引证文献
221
同被引文献
301
1
沈家煊.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
.中国语文,2002(5):387-399.
被引量:345
2
岳中奇.
“才”、“就”句中“了”的对立分布与体意义的表述[J]
.语文研究,2000(3):19-27.
被引量:17
3
张谊生.
“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兼论现代汉语“副+是”的表达功用和分布范围[J]
.语言科学,2003,2(3):34-49.
被引量:65
4
殷树林.
试谈“还”和“又”的反问用法[J]
.南开语言学刊,2008(1):59-66.
被引量:2
5
蓝纯.
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
.外语研究,1999(3):11-14.
被引量:47
6
柴森.
谈强调反问的“又”和“还”[J]
.世界汉语教学,1999,13(3):65-69.
被引量:18
7
沈家煊.
句式和配价[J]
.中国语文,2000(4):291-297.
被引量:222
8
李宇明.
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6):90-97.
被引量:63
9
彭小川.
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2):57-64.
被引量:36
10
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3):138-146.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39
1
文桂芳,李小军.
“更”的连词功能来源探析[J]
.语言研究集刊,2020(2):212-227.
2
陈禹.
事态性否定的分化——以“并不X”“又不X”的构式竞争为例[J]
.外国语,2021,44(2):2-10.
被引量:5
3
彭小川.
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132-137.
被引量:38
4
徐晶凝.
语气助词的语气义及其教学探讨[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2(2):28-35.
被引量:17
5
张俊.
“虽有槁暴”不是“虽又槁暴”[J]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2):47-48.
6
史金生.
“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
.世界汉语教学,2005,19(4):52-60.
被引量:51
7
张秋杭.
语气副词“毕竟”的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06(4):70-75.
被引量:12
8
齐春红.
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语法化机制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1):61-65.
被引量:5
9
胡建刚.
主观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J]
.世界汉语教学,2007,21(1):72-81.
被引量:19
10
李君,殷树林.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J]
.求是学刊,2008,35(6):115-11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21
1
秦煜松,郭利霞.
壶关方言中的反预期话语标记“说咧”[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40(1):44-51.
被引量:1
2
李宇凤,朱嘉诚.
副词“都_(2)”语义语用研究综述[J]
.语言历史论丛,2021(1):54-76.
3
张雪平.
“吧”“呢”的假设语气功能及其语法属性[J]
.语言与翻译,2021(1):5-9.
被引量:1
4
张汶静,邢莉莉.
“也”和“又”的负极性特征探索——从二者在WH句式中的区别出发[J]
.语言研究集刊,2021(1):85-104.
5
马书东,梁君英.
语长构式化中的概念义浮现[J]
.现代外语,2021,44(3):384-395.
被引量:1
6
闫文静.
现代汉语副词“并”的语用功能[J]
.华夏文化论坛,2023(1):95-101.
7
吕明臣,陈晖晖.
现代汉语“也”的语义属性[J]
.华夏文化论坛,2020(1):221-224.
8
陈禹.
事态性否定的分化——以“并不X”“又不X”的构式竞争为例[J]
.外国语,2021,44(2):2-10.
被引量:5
9
周士瑶.
“也”表委婉语气的理据[J]
.南开语言学刊,2022(1):90-98.
10
陆方喆.
副词“倒是”的意义与演变:从主观性到交互主观性[J]
.汉语学报,2021(1):71-78.
被引量:1
1
徐文文.
“倒”与“却”的语义比较[J]
.现代交际,2013(2):83-83.
2
张爱民.
汉语词类研究的新突破[J]
.江苏社会科学,1994(3):113-117.
3
王宗炎.
从实地调查到理论探索——读胡明扬语言学论著[J]
.世界汉语教学,1995,9(3):87-93.
4
贾冬梅.
“才X就Y”句式浅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05(5):158-160.
被引量:7
5
张亚明.
语气词“吧”的基本语法意义[J]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27-131.
6
徐新初.
俄语动词体的运用与言语情境[J]
.外语研究,1988,5(1):30-36.
7
李宗江.
“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J]
.语言研究,1997(2):60-67.
被引量:28
8
王代连.
“一下子”的语义、语用特点分析[J]
.国际汉语学报,2015,6(1):110-117.
被引量:1
9
彭小川.
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132-137.
被引量:38
10
周国炎.
布依语动词重叠及其表达功能初探[J]
.民族教育研究,1999,10(S1):57-64.
被引量:4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