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研究孔学,恢复孔子的真实面目固然重要,而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子也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会的变化。为此,本文考察了孔子主观化的最早表现,通过对《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中出现的孔子形象的分析,分别指出其强孔子为己用的用心,从而揭示了滥觞于先秦的孔子形象主观化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作者 张宏生
出处 《孔子研究》 1988年第1期35-43,共9页 Confucius Studie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2

  • 1霍松林,霍建波.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10-15. 被引量:9
  • 2余华,梁小康.论庄子的心路历程[J].船山学刊,2005(2):99-102. 被引量:1
  • 3林岗.论庄子晚年悔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33-39. 被引量:1
  • 4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1..
  • 5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6黄锦鉉.庄子及其文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110.
  •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显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8:456.
  • 8姚彦淇.《庄子》中的“孔”、“颜”传述研究[D].台北: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2:176.
  • 9郭沫若.庄子的批判[M]/湖道静,主编.十家论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0.
  • 10张恪华:《庄子》理想人物问答体[D].台北: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103.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