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红山、良渚文化,从地理位置上相距一千多公里,前者位于渤海湾北部的辽河流域,后者聚落在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很明显,它们属于海洋性文化。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使这两支各居一方的史前文化,创造了既各具特色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原始文明,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红山、良渚文化的探索、研究,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红山、良渚文化的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作者
殷志强
机构地区
南京博物院
出处
《北方文物》
1988年第1期8-12,7,共6页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出土玉器
中国古代文明
仰韶文化
辽河流域
牛河梁
原始文明
地理环境
史前文化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47
同被引文献
138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84
参考文献
10
1
浙江余杭反山发现良渚文化重要墓地[J]
.文物,1986(10):36-38.
被引量:7
2
闻广.
苏南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考古地质学研究[J]
.文物,1986(10):42-49.
被引量:44
3
苏秉琦.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J]
.文物,1986(8):41-44.
被引量:133
4
王克林.
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J]
.文物,1986(6):55-56.
被引量:18
5
郭大顺,张克举.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
.文物,1984(11):1-11.
被引量:301
6
方殿春,刘葆华.
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
.文物,1984(6):1-5.
被引量:171
7
贾鸿恩.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J]
.文物,1984(6).
被引量:57
8
孙守道,郭大顺.
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J]
.文物,1984(6):11-17.
被引量:95
9
陈左夫.
良渚古玉探讨[J]
.考古,1957(2):77-80.
被引量:3
10
尹达.新石器时代[M]三联书店,1979.
共引文献
647
1
陈胜前.
“古国”“酋邦”之争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路径[J]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61-180.
被引量:4
2
肖波,王俊铮.
内蒙古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人面像岩画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J]
.形象史学,2022(2):179-196.
3
刘文强.
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J]
.形象史学,2020(2):212-241.
被引量:5
4
焦南峰,李澔洋.
“古不墓祭”问题的考古学解读[J]
.西部考古,2022(2):163-170.
5
孟庆旭,孙婷婷.
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相关遗迹性质分析[J]
.西部考古,2020(2):49-58.
6
杨岐黄.
燕辽地区出土史前玉璧浅析[J]
.草原文物,2020(2):46-50.
被引量:1
7
韩建业.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J]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4):80-91.
被引量:13
8
甘创业.
“龙”形象与史前环境生计关系浅议[J]
.洛阳考古,2022(2):15-23.
9
张翠敏.
后洼遗址出土雕塑像初步研究——兼论与红山文化雕塑像比较[J]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1(1):89-102.
10
王苹.
那斯台红山文化跪坐石雕人像及相关问题探析[J]
.南方文物,2022(6):76-87.
同被引文献
138
1
顾万发.
试论新砦陶器盖上的饕餮纹[J]
.华夏考古,2000(4):76-82.
被引量:33
2
安志敏.
论“文明的曙光”和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实证[J]
.北方文物,2002(1):9-11.
被引量:7
3
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
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J]
.文物,1999(12):44-51.
被引量:31
4
张忠培.
窥探凌家滩墓地[J]
.文物,2000(9):55-63.
被引量:19
5
杜金鹏.
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J]
.考古,1998(5):50-64.
被引量:29
6
刘国祥.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
.考古,1998(5):65-79.
被引量:36
7
方殿春,魏凡.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
.文物,1986(8):1-17.
被引量:226
8
于崇源.
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85(2):209-222.
被引量:30
9
吴诗池,吴文祺.
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学报,1985(4):465-505.
被引量:45
10
高广仁,邵望平.
史前陶鬶初论[J]
.考古学报,1981(4):427-459.
被引量:43
引证文献
10
1
吕军,栾兆鹏.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J]
.北方文物,2000(3):6-11.
被引量:13
2
臧振.
玉琮功能研究述评[J]
.文博,1993(5):61-66.
被引量:2
3
吕昕娱.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8):1-3.
被引量:1
4
陈声波.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礼器的比较研究[J]
.边疆考古研究,2014(1):89-101.
被引量:2
5
关昊.
红山文化玉凤与崇鸟礼俗[J]
.学理论,2020(10):89-90.
6
倪玉湛.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渊源探究[J]
.艺术学研究(辑刊),2014(1):637-652.
7
高春玲,武小雨.
用户在线评论红山文化内容挖掘与情感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25,69(10):62-73.
8
安志敏.
红山玉器的质疑和论证[J]
.考古,2004(2):79-85.
被引量:1
9
李新伟.
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J]
.东南文化,2004(3):66-72.
被引量:60
10
王时麒.
岫岩软玉与红山文化[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3):40-43.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84
1
韩鼎.
早期艺术研究中多学科证据的使用问题[J]
.形象史学,2020(2):6-34.
被引量:2
2
张超华.
史前时期海岱地区原始礼制研究[J]
.三代考古,2023(1):367-379.
3
赵琪,崔天兴.
扬州西汉墓出土的崧泽文化双龙首玉环[J]
.洛阳考古,2022(4):32-40.
被引量:1
4
王苹.
那斯台红山文化跪坐石雕人像及相关问题探析[J]
.南方文物,2022(6):76-87.
5
李新伟.
中国史前昆虫“蜕变”和“羽化”信仰新探[J]
.江汉考古,2021(1):56-72.
被引量:20
6
陈逸民,陈莺.
红山玉器与龙凤神话(二)[J]
.检察风云,2007(16):76-77.
7
周征宇,廖宗廷,廖冠琳.
中国两个主要产地软玉的矿物学特征对比[J]
.矿物学报,2010,30(S1):35-36.
被引量:3
8
武树臣.
玉琮的用途与豐(礼)的起源[J]
.殷都学刊,2014,35(4):109-114.
被引量:2
9
何驽.
关于崧泽文化商品经济的思考[J]
.东南文化,2015(1):88-94.
被引量:4
10
张国强.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再思考[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22-23.
被引量:1
1
董恒波.
神奇的辽西[J]
.兰台世界(上旬),1999,0(11):41-41.
2
周延良.
河姆渡遗址出土玦、埙与原始宗教礼法[J]
.中国历史文物,2009(6):58-62.
被引量:4
3
霍有光.
《吕氏春秋》与黄帝、三皇五帝文化[J]
.唐都学刊,2005,21(1):102-108.
被引量:2
4
楚鹏.
张家界 冬日里的平素纯净[J]
.旅游,2015,0(4):108-111.
5
王秀峰.
从红山文化遗存看辽西地区原始文明的发生[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24-126.
6
建兵.
高原之光——西藏卡若文明[J]
.百科知识,2009(13):32-32.
7
李先登.
河姆渡文化研究的里程碑——评《河姆渡文化初探》[J]
.东南文化,1992(5):246-247.
8
王大方,张文芳.
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初始阶段[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4):67-69.
被引量:2
9
黄澄.
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看哈尔滨人类文明的曙光[J]
.黑龙江史志,2010(12):29-31.
10
张天羽.
失落的传奇——巡礼安阳殷墟出土青铜国宝海外流变(上)[J]
.艺术市场,2008(9):54-56.
北方文物
198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