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习惯于把语言里的词语同它所指称的事、物、行为混同在一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里的同音词语逐渐增多。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古老的民俗中有不少是与谐音有关的。人们通过逐渐定型的习俗,能够听到吉庆类词语的谐音,同时又尽量避免听到不吉利词语的谐音。这种社会现象既涉及语言学、民俗学,也与民族文化心理有关。由于各方言的词语不同,语音有差别,再加上不同地域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心理也有差异,因此,各地与谐音有关的民俗也不会完全相同。本文以大同民俗为例,考察谐音现象在民俗中的反映。文章里提到的有些禁忌只在重大节日才强调,这又反映了在语言的交际职能与语言的谐音现象这一对矛盾中,交际职能的作用占了上风,而谐音避讳的地盘逐渐缩小。本文提到的大同民俗,有些现在已经不讲究了。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1-45,共5页
Linguist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