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扬雄与东汉文学思潮
被引量:
1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对扬雄矛盾的人生、丰富的著述和深邃的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扬雄对东汉文学思潮的变革有着诸多方面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由于作者系于两汉之际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去探索扬雄的特异性,故于论证扬雄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学发展所起的重要转扭作用的同时,实则对两汉文学、文风,其中尤以对东汉文学、文风多所论列。
作者
许结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157-174,共18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关键词
扬雄
文学思潮
文学思想
东汉
太玄
文学作品
文化思想
文学创作
美学思想
西汉末年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3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113
1
陈恩维.
试论扬雄赋的模拟与转型[J]
.中国韵文学刊,2003,17(2):6-10.
被引量:4
2
詹福瑞.
“文”“文章”与“丽”[J]
.文艺理论研究,1999(5):81-89.
被引量:12
3
许结.
二十世纪赋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文学评论,1998(6):119-129.
被引量:19
4
许结.
论扬雄融合儒道对其文论的影响[J]
.学术月刊,1986,18(4):49-57.
被引量:8
5
卫仲璠.
《扬子法言》论屈原章析义[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2):33-36.
被引量:3
6
束景南.
从文化思想到文学理论:文质说的历史形成与发展[J]
.文献,1999(3):29-43.
被引量:6
7
徐中舒.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J]
.社会科学研究,1979(1):99-103.
被引量:25
8
白寿彝.
司马迁与班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4):1-26.
被引量:25
9
束景南.
关于文质说的一则史料的考辨[J]
.文献,1996(4):52-57.
被引量:2
10
张震泽.
扬雄生平、作品评价及其他有关问题[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0(3):91-9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6
1
岳远坤.
上田秋成的《故乡》与中国文学——知命保身思想的渊源及安分意识[J]
.日本学研究,2022(2):135-152.
2
赵乖勋.
再论扬雄《反离骚》[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6):121-125.
被引量:2
3
王思豪.
以真心话赋心——读许结先生《赋学讲演录》[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80-83.
被引量:1
4
许结.
马扬文学思想同异论[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9,26(1):43-50.
被引量:1
5
孙晶.
清代学者黄承吉的“正扬论”——以黄承吉论《解嘲》为中心[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6):37-49.
被引量:1
6
夏德靠.
论扬雄的著述活动及文体实践[J]
.中华文化论坛,2017(9):5-15.
被引量:1
7
王燕飞,卿晗.
新时期以来扬雄赋研究述评[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9-14.
8
田胜利.
汉赋用《易》与赋体艺术[J]
.文学遗产,2018,0(5):44-53.
被引量:1
9
王志阳.
扬雄赋论与辞赋创作变化成因考论[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6):78-86.
10
熊良智.
扬雄的文学思想与辞赋书写[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6):135-14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牟歆.
文辞相副与视听融合——扬雄辞赋的纪实性书写[J]
.大西南文学论坛,2023(1):143-163.
2
王思豪.
以真心话赋心——读许结先生《赋学讲演录》[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80-83.
被引量:1
3
王燕飞,卿晗.
新时期以来扬雄赋研究述评[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9-14.
4
孙少华.
“汉赋”确立与汉帝国文化政策的展开[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95-105.
被引量:5
5
孙晶.
《梦陔堂文说》的学术价值及其版本等问题[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3):38-47.
6
王志阳,曾文娟.
名门气象:许结教授的赋学教育[J]
.天中学刊,2022,37(3):63-67.
7
董津含.
《法言·修身》篇君子观意蕴探微——兼与《论语》君子观比较分析[J]
.今古文创,2022(28):4-6.
被引量:1
8
吴彩仪.
《法言》讨论法的特点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J]
.教育界,2022(19):21-23.
9
熊良智.
扬雄赋序的生成及其文学史意义[J]
.文学评论,2022(5):177-184.
10
李新.
论扬雄文学创作观中的心象为本思想[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10):79-85.
1
刘宇萌.
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46-47.
被引量:1
2
费秉勋.
《孔雀东南飞》注释异议[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8(3):102-103.
3
熊守海.
丁玲与鲁迅[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0(2):98-106.
4
李勇,李鸥.
解读统计 感悟统计[J]
.中国统计,2012,27(8):30-31.
5
刘梓钰.
方苞抑柳谈[J]
.天津师院学报,1980(6):74-75.
6
熊高德.
是谁“入门各自媚”?[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2):54-55.
7
王锡荣.
是妇人思夫,还是女子盼嫁?——古诗《冉冉孤生竹》辨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28(6):68-70.
8
何旭光.
关于“供养卒大恩”[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4):68-68.
9
《妙语》与您心灵有约[J]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7,0(9):56-56.
10
兰奇光.
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
.湖南社会科学,1990(3):59-64.
中国社会科学
198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