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7,共5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166
-
1周丽.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析——以郑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J].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12):146-147. 被引量:3
-
2隽鸿飞.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时间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8(2):77-82. 被引量:6
-
3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29-34. 被引量:5
-
4陈堂发.批评性报道的法律意识与司法环境——编辑记者、法官认知状况调查[J].国际新闻界,2009,31(3):48-51. 被引量:7
-
5周荣方.浅论政治性广告传播[J].东南传播,2008(9):69-71. 被引量:5
-
6熊哲宏,胡志东.论认知科学联结主义模型的前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18-24. 被引量:4
-
7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7(9):41-46. 被引量:32
-
8秦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思路[J].学术前沿,2012(11):11-17. 被引量:38
-
9纪丽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5(5):146-151. 被引量:11
-
10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J].历史研究,2001(1):116-126.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25
-
1苏青伦.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1(8):148-149. 被引量:2
-
2杜骏飞.普遍联结:回到施拉姆的预言[J].国际新闻界,2023,45(4):25-49. 被引量:16
-
3蒋永宁.中国信息产业和电子元器件发展趋势[J].电子质量,2000(1):14-17.
-
4戴翔东,张峤,郭雅志.主流意识视域下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团活动机制——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8-81. 被引量:7
-
5刘荣清,何杨.“中国梦”与党的意识形态新语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0(6):95-100. 被引量:2
-
6张蕊,韩煜,陈佳.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代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6,33(7):6-8.
-
7李超民,王月.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J].观察与思考,2017(1):51-57. 被引量:4
-
8赵继颖,李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研究[J].理论观察,2017(4):61-64. 被引量:3
-
9宋以丰.论翻译商品的意识形态消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28(4):49-55.
-
10刘紫薇,刘潞,孙青霞.意识形态背景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再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19,25(6):133-134.
二级引证文献81
-
1杨菲,孙慧,张昕,王天庆.党建带团建背景下探析高校如何创新学生活动——以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为例[J].作家天地,2020,0(6):131-132.
-
2赵宏源.知识服务中的内容资源深度开发探究——基于“知乎”平台实践[J].中国数字出版,2024,2(3):69-74.
-
3张锦旺,杨胜利,吴仁伦.《能源开发概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03-104. 被引量:2
-
4刘钗,郑先哲,刘成海,孙培灵,郎倩,张颖,郭丽峰.“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J].包装工程,2022,43(S02):72-76. 被引量:3
-
5李杨.中职学校网络德育工作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148-149. 被引量:4
-
6高静.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想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0(11):116-121. 被引量:6
-
7李男.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分析[J].现代交际,2017(23):104-104.
-
8杨秀平,张晋平.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阅读资源的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6):62-66.
-
9靳亮.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党团组织意识衔接教育问题研究[J].赤子,2016(20).
-
10杨荣.高职院校党团建设创新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0(36):7-7.
-
1朱建颂,刘兴策.关于歇后语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0(2):117-124. 被引量:1
-
2姚大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1):102-117.
-
3陈道远.概念与对象及其关系:维特根斯坦论“玩游戏的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70-73.
-
4俞吾金.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学说剖析[J].社会科学,1992(9):67-71. 被引量:6
-
5意识形态与科学知识社会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5(9):38-38.
-
6陆一帆.三论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2(3):97-104. 被引量:1
-
7韩强.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初探[J].江淮论坛,1993(6):89-94. 被引量:1
-
8姚扶有.让丈夫开口说话[J].现代交际,2001(8):44-45.
-
9王继停,李元.话语策略与意识形态批判——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新趋势[J].社会科学,2010(7):112-117. 被引量:1
-
10王今铮.从一幅漫画谈起——说“颠倒”[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13(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