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出处
《南方人口》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0-53,共4页
South China Population
同被引文献19
-
1仇丽霞,陈利民,肖琳.趋势面和残差分析法在研究死亡水平地域分布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4):708-710. 被引量:10
-
2胡平,孙福滨,刘海城.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差异[J].人口与经济,1997(5):39-45. 被引量:14
-
3刘铮.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死亡率的关系[J].人口研究,1986,10(5):2-5. 被引量:9
-
4李南,孙福滨.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J].人口研究,1994,18(5):38-43. 被引量:6
-
5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4(3):19-29. 被引量:43
-
6黄荣清,庄亚儿.人口死亡水平的国际比较[J].人口学刊,2004,26(6):3-7. 被引量:13
-
7黄荣清.1995年中国不同地区死亡水平的测定──人口抽样死亡率估计的新方法[J].中国人口科学,2000(4):19-26. 被引量:3
-
8张二力,路磊.对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成年人口死亡登记完整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1992(3):27-29. 被引量:16
-
9李建新.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与死亡水平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1994(5):16-21. 被引量:8
-
10黄荣清.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J].中国人口科学,2005(3):11-20. 被引量:26
二级引证文献20
-
1桂风云,魏传华,程硕.基于六普数据我国省域死亡水平的空间统计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S1):41-44. 被引量:2
-
2陆杰华,肖周燕,薛伟玲.2008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人口研究,2009,33(1):104-112. 被引量:2
-
3叶文振,石红梅,陆洋.中国人口学科的发展与挑战[J].人口研究,2009,33(6):13-29. 被引量:9
-
4王金营.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计[J].人口研究,2013,37(4):3-18. 被引量:47
-
5张山山,刘锦桃.中国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及地理分布分析[J].西北人口,2014,35(4):18-21. 被引量:14
-
6毛毅,伍晓玲,康晓平,薛明,缪之文.模型寿命表在期望寿命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575-579. 被引量:2
-
7宋健,张洋.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及区域差异[J].人口研究,2015,39(3):18-33. 被引量:17
-
8刘永伟,闫庆武.基于GIS的中国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3):199-205. 被引量:1
-
9杨贵军,刘帅.基于Bayesian随机效应模型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J].统计研究,2015,32(12):95-100. 被引量:7
-
10张震.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J].人口研究,2016,40(1):8-21. 被引量:19
-
1原新.完善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若干关系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0(5):18-20.
-
2中国人均寿命增加[J].中国体育(中英文版),2002(5):64-64.
-
3李希如.我国及各地区的婴儿死亡率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90)[J].人口与发展,1995,10(3):62-63. 被引量:1
-
4让.布尔儒瓦.皮夏,潘景英,周希璋.1980年欧洲人口状况评述——过去——现在——将来[J].人口研究,1981,5(S1):73-76.
-
5陈治,刘建平.山西人口死亡率水平分析[J].山西统计,2003(12):6-6.
-
6周爱萍.2000年以来台湾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其特点[J].人口与社会,2016,32(3):76-84.
-
7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接近69岁[J].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0(2):58-59.
-
8孙文生,靳光华.影响中国死亡率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5(4):19-25. 被引量:4
-
9孙怀阳,李希如.中国藏族人口的演变与现状[J].中国人口科学,1995(6):35-39. 被引量:1
-
10刘铮.地区差别死亡率的分析[J].人口研究,1986,10(6):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