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代翻译学派简介
被引量:
1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90年代,国际上兴起译学研究高潮。当代有哪些国际译学流派?对翻译的性质、原则有哪些新看法?国际译学研究的方向是什么?这里作个简单的介绍。
作者
赵家琎
机构地区
苏州医学院新屯一区
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8-49,52,共3页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关键词
翻译学科
译入文化
翻译科学
翻译的性质
文学翻译
翻译过程
译学研究
多元体系
解构主义
文化研究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54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254
1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24(1):8-13.
被引量:789
2
穆雷,诗怡.
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J]
.中国翻译,2003,24(1):14-20.
被引量:102
3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73
4
张南峰.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
.中国翻译,2003,24(1):32-38.
被引量:90
5
张南峰.
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
.外国语,2001,24(4):61-69.
被引量:110
6
吕俊.
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外国语,2004,27(4):53-59.
被引量:126
7
刘军平.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J]
.中国翻译,2004,25(4):3-9.
被引量:107
8
蒋骁华.
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
.中国翻译,2004,25(4):10-15.
被引量:187
9
徐来.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
.中国翻译,2004,25(4):16-19.
被引量:149
10
张景华.
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
.中国翻译,2004,25(4):20-25.
被引量:149
引证文献
18
1
杜建慧.
再论“翻译学”的界定[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1(4):95-98.
被引量:4
2
文军,施佳.
图里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评介及应用[J]
.民族翻译,2009(3):11-19.
被引量:3
3
彭甄.
翻译研究:范式转换与选择[J]
.外语学刊,2004(6):102-105.
被引量:5
4
高玉.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J]
.外语学刊,2002(2):81-84.
被引量:9
5
宋以丰,刘超先.
关于后现代主义翻译观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6,27(3):76-80.
被引量:7
6
公文,邓红风.
从科学话语到文化话语——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57.
被引量:1
7
李建梅.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62-68.
被引量:1
8
李新惠.
文化视角中的翻译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79-80.
被引量:1
9
唐秀丽.
文化“传真”与翻译[J]
.时代法学,2001(1):89-91.
被引量:2
10
刘芳佳,张景华.
从译者主体性看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87-8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9
1
朱德芬.
论翻译的本质[J]
.文教资料,2008(23):61-63.
被引量:1
2
刘瑛.
概述对翻译与翻译学的研究[J]
.大家,2011(10):159-159.
3
孙昊.
西方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探析[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331-332.
被引量:2
4
高玉.
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38-53.
被引量:21
5
陈学斌,刘彤.
Translation Studies的名与实——再议“Translation Studies”一词的汉译[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6):159-161.
被引量:1
6
李寒冬.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1):82-84.
被引量:3
7
居丽萍.
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再创造”问题[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4):95-98.
8
方灿.
西方后现代主义翻译观概评[J]
.国外理论动态,2007(11):82-86.
被引量:4
9
牛云平.
翻译学的名与实[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129-134.
被引量:7
10
陈学斌.
为“文化派”一辩——试论《翻译学归结论》的几个误区[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84-87.
被引量:6
1
田德蓓.
利弗威尔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模式[J]
.中国比较文学,2001(2):90-97.
被引量:1
2
王玲.
现代译学流派的传承与观念的更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3):66-67.
被引量:1
3
车欢欢,邹晓玲.
也谈文化派译论[J]
.长城,2012(2):189-190.
4
吴丹绮.
试论中国翻译史上的流派之纷呈[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1):131-131.
5
唐述宗.
小议勒菲维尔的翻译“摆布”论[J]
.外语与翻译,2003,10(4):28-33.
被引量:3
6
张久全.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唐诗英译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157-159.
7
李艳.
以色列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以佐哈尔和图里的翻译理论为主线[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7(2):31-32.
被引量:1
8
王军.
对翻译定义、原则和标准的再思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2):128-129.
9
王军.
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2):117-120.
被引量:7
10
孙淑娟.
从常用词的更替看《朱子语类》一书的方言背景[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7(3):135-140.
被引量:1
中国翻译
199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