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5期6-9,共4页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同被引文献32
-
1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2(5):3-8. 被引量:136
-
2林杏光.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18-25. 被引量:23
-
3杉村博文.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也/都……”结构的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2,6(3):166-172. 被引量:29
-
4朱景松.与工具成分有关的几种句法格式——兼谈加工制作义动词“价”的分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0(3):346-356. 被引量:11
-
5刘新友,雅贞.矛盾句·除外句·反衬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30(3):55-59. 被引量:1
-
6袁杰,夏允贻.虚义动词纵横谈[J].语言研究,1984,4(2):31-40. 被引量:29
-
7宋玉珂.“进行”的语法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1):59-64. 被引量:25
-
8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4-18. 被引量:144
-
9袁毓林.都、也”在“Wh+都/也+VP”中的语义贡献[J].语言科学,2004,3(5):3-14. 被引量:33
-
10陈昌来.论成事及其相关动词[J].汉语学习,2002(3):6-12.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5
-
1王晓庆,刘富华.制作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10(1):53-56. 被引量:3
-
2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动词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79-184.
-
3周晓晗,刘兴均.“全称否定+只/就”构式的形式矛盾及其矛盾消解机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31(1):62-67.
-
4吕海辉.电视媒体中形式动词“给予”“予以”“进行”的使用[J].世界华文教学,2024(1):301-319.
-
5高再兰.单、双音节虚义动词的差异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55-6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
-
1房旭.近十多年汉语语体语法研究述评[J].语言研究集刊,2022(1):104-116.
-
2王晓庆,赵君.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单音动词研究——以制作义动词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2):90-92.
-
3王晓庆,赵君.留学生习得汉语制作义动词的偏误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7):112-115. 被引量:1
-
4王晓庆,赵君.字本位视域下对外汉语单音动词教学模式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0(6):73-79. 被引量:3
-
1胡坦.拉萨藏语中几种动词句式的分析[J].民族语文,1984(1):1-16. 被引量:12
-
2郝福合.“左右逢源”的双向动词[J].当代外语研究,2006(9):45-47.
-
3谢质彬.古代汉语中的“双向动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60-67. 被引量:1
-
4陈如川.关于现代汉语中“自动——使动”双向心态动词的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82-85.
-
5周国光.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J].汉语学习,1996(1):40-44. 被引量:16
-
6朱军,张展.湖南安仁话的“得”字与“得”字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81-84. 被引量:7
-
7张其昀.动词谓语句探析(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4(1):22-26. 被引量:1
-
8唐志成.《贤愚经》双音节动词配价的确定及其分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23-125.
-
9马忠建.西夏语动词的人称范畴和数范畴[J].民族语文,1997(4):42-49. 被引量:3
-
10袁毓林.准双向动词研究[J].语言研究,1989(1):12-25. 被引量: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