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了人类知识的增进和传播──考古学宗师李济传略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李济,字济之(1896~1979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所从事的著名的西阴村遗址发掘,是中国人自己进行的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实践的第一个行动;他所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揭开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篇章。作为一代宗师,他同时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而被世人公认为当代国际考古学界和人类学界具有相当影响的代表人物。
作者
李光谟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1998年第1期8-20,共13页
Southeast Culture
关键词
李济
考古
西阴村
殷墟
分类号
K825.8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9
1
季羨林.
中国蠶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J]
.历史研究,1955(4):51-94.
被引量:31
2
安志敏.
袁复礼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上的贡献[J]
.考古,1998(7):86-94.
被引量:5
3
王仲殊.
夏鼐先生传略[J]
.考古,1985(8):678-685.
被引量:11
4
蒋猷龙.
就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答日本学者并海内诸公[J]
.农业考古,1984(1):146-149.
被引量:5
5
李学勤.
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J]
.中国文化研究,1999(1):6-8.
被引量:20
6
葛定华.
考古学之辅助科学与研究方法[J]
.河南大学学报,1934,4(1):121-128.
被引量:2
7
蒋忠新.
对于《川滇缅印古道初考》的一点意见[J]
.中国社会科学,1981(6):219-221.
被引量:1
8
夏鼐.
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J]
.考古,1979(3):193-196.
被引量:32
9
夏鼐.
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J]
.考古,1979(5):385-392.
被引量:44
10
夏鼐.
漫谈敦煌千佛洞和考古学[J]
.文物,1951(5):72-75.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4
1
徐玲.
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述评[J]
.江汉考古,2010(3):56-64.
被引量:2
2
韩俊红.
追忆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J]
.学术界,2008(5):233-236.
被引量:2
3
冯志阳.
近代中国蚕业国族话语的兴起和传播[J]
.学术月刊,2024,56(5):203-216.
被引量:1
4
沈颂金.
王国维的汉晋木简研究——兼谈与“二重证据法”形成之关系[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2,22(6):19-2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吴晓明,李占坚.
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J]
.科教文汇,2009(25):228-229.
被引量:3
2
徐新建.
科学与国史:李济先生民族考古的开创意义[J]
.思想战线,2015,41(6):1-9.
被引量:2
3
朱茉丽.
徘徊在科学化追求与民族情感之间——李济学术思想探析[J]
.史学史研究,2017(2):42-50.
被引量:1
4
徐雨薇.
夏鼐与敦煌石窟考古[J]
.中国民族博览,2022(1):205-207.
5
鲁兴萌.
家蚕与养蚕的源始[J]
.蚕桑通报,2022,53(4):1-6.
6
刘江,张敏.
2024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为中心[J]
.浙江学刊,2025(4):120-129.
1
徐玲.
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述评[J]
.江汉考古,2010(3):56-64.
被引量:2
2
傅振伦.
马衡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3):119-121.
被引量:6
3
沈颂金.
梁氏父子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2):100-104.
被引量:2
4
高源.
东南亚政治变革的多样性(下)--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
.中国教育学刊,2015(6).
5
易水.
海外书谭[J]
.博览群书,1999,0(11):51-52.
6
黄增章.
我国考古学先驱——梁思永[J]
.广东史志,1998,0(4):49-52.
7
袁晓莉.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以马衡、李济为中心的考察[J]
.新闻世界,2012(6):290-291.
8
安志敏.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一百年[J]
.中国历史文物,2006(1):4-9.
9
施劲松.
精神长存——怀念陈公柔先生[J]
.南方文物,2014(3):163-166.
10
翟学伟.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
.中国社会科学,2009(3):152-158.
被引量:156
东南文化
199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