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共1页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同被引文献52
-
1季卫东.法律解释的真谛(上)——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J].中外法学,1998,10(6):1-16. 被引量:87
-
2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J].法学,1998(8):35-37. 被引量:456
-
3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1994(2):63-86. 被引量:196
-
4苏力.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4(6):117-131. 被引量:93
-
5[法]托克维尔著 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版.第186页.
-
6[美]戈尔丁 齐海滨译.《法律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9页.
-
7[德]韦伯.《学术与政治》[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47-48页.
-
8[英]罗杰 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
9[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
10[美]爱德华·S·考文 强世功译.《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三联书店,1996年.第41、41、54页.
二级引证文献255
-
1丁建峰.律师职业伦理的中国之“道”——基于公共理性与中国文化的探寻[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9(2):3-22. 被引量:1
-
2贺宁.法官责任制度的双重逻辑与价值衡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1):130-145. 被引量:5
-
3李鑫,漆青文.法律人的塑造与使命——《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读后[J].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20(1):255-267.
-
4范进学.论中国特色法学思维体系的基本范式[J].法学,2020,0(1):15-28. 被引量:15
-
5刘现珍.论法律解释的可接受性[J].法律方法,2024(3):3-21. 被引量:1
-
6林国全.违法行政的“内因”探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6):43-44.
-
7宋贻强,杜月秋.司法职业共同体界说[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21-22. 被引量:2
-
8杨旗.法律职业共同体下法官与律师群体之良性互动[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8,24(4):88-91. 被引量:3
-
9刘星.司法决疑与“故事文学”利用——以《威尼斯商人》为样本[J].清华法学,2008,2(3):14-30. 被引量:9
-
10陈家逊.落实“执法为民” 推动国际纵深接轨[J].公安研究,2004(7):65-71. 被引量:4
-
1章晓民,柳洪强.有关上诉的几点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72-73.
-
2谢青霞,侯俊华.试从腐败成本谈对腐败的法律制约[J].企业经济,2002,21(7):133-134. 被引量:1
-
3高敬增.“王海现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理论探讨,1997(3):16-17.
-
4蒋华贵,肖平.“知假买假”是否应予双倍赔偿[J].中国律师,2000(5):47-47. 被引量:1
-
5孙瑞玺,郭冬梅.关于“消法”修订的几点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0(9X):229-230.
-
6方福建.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J].当代法学,2002,16(2):136-138. 被引量:9
-
7冯宪芬.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兼论“王海现象”[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1):27-30. 被引量:1
-
8崔广平.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和“王海现象”的法律适用[J].涪陵师专学报,2001,17(3):63-66. 被引量:5
-
9李娜.“王海现象”律师谈[J].中国律师,1996,0(3):22-23. 被引量:2
-
10董辅.进一步促使消费者和经营者觉醒[J].工商行政管理,1999,0(Z1):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