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冯至诗作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宽阔的河流里,曾经翻卷起束束晶莹多姿的浪花,其中就有冯至的诗。冯至一九○五年出生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县城里,中学时代就在新文学运动生机勃勃的感召下尝试过新诗的写作。一九二一年,他幸运地踏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在北大外文系学习日尔曼语言文学。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分别于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二九年出版。一九三○年冯至去德国。
作者
张宽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
出处
《文学评论》
1984年第4期65-73,120,共10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冯至
里尔克
十四行集
德国浪漫派
外来影响
诗歌创作
歌德
叙事诗
语言文学
现实主义倾向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61
1
赵心宪.
七月派的早期分流——关于晋察冀诗人群的流派归属[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49-54.
被引量:1
2
张爱琴.
蒲风及其新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8-91.
被引量:2
3
骆寒超.
论中国现代叙事诗[J]
.文学评论,1985(6):78-92.
被引量:5
4
朱受群.
矜奇偏爱画诗书——诗人、小说家白采的一生[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6(2):85-87.
被引量:2
5
谢昭新.
论韦丛芜的诗[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2):56-62.
被引量:2
6
覃碧卿.
苦闷者的寻梦之歌——浅论朱湘和他的《草莽集》[J]
.中国文学研究,1999(2):52-54.
被引量:1
7
李建东.
论四十年代民歌体诗歌的发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1):90-94.
被引量:2
8
郑敏.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76
9
王荣.
认同与自觉:二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叙事诗[J]
.文学评论,1993(5):109-119.
被引量:7
10
朱晓进.
从语言的角度谈新诗的评价问题[J]
.文学评论,1992(3):43-51.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7
1
杨武能.
冯至与德语诗歌[J]
.外国文学评论,1992(3):89-96.
被引量:1
2
董琼.
诗意世界里的青春独白——评冯至早期的叙事诗[J]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2):40-42.
3
谭德晶.
爱,是不能实现的——冯至的叙事诗与外来影响[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80-83.
被引量:1
4
李怡.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54-77.
被引量:16
5
王荣.
沉钟之声:“将真和美的歌唱给寂寞的人们”——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创作[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41-43.
6
吴投文.
朱湘、冯至叙事诗比较论[J]
.江汉论坛,2003(4):97-99.
7
普丽华.
八十年代以来现代叙事诗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2):233-244.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周兴陆.
新中国七十年“旧体诗”理论的历程[J]
.思想与文化,2019(2):231-246.
2
苏芳泽.
论“怀安诗社”诗词创作的现实意义[J]
.汉字文化,2022(23):77-79.
3
郑飞中.
不纯粹的叙事——论冯至20年代叙事诗的“家园”意识[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5):94-97.
被引量:1
4
王泽龙.
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J]
.文学评论,2007(5):89-93.
被引量:37
5
曹辛华.
论民国词的新变及其文化意义[J]
.江海学刊,2008(4):179-184.
被引量:11
6
李仲凡.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视野和方法[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6):686-690.
被引量:1
7
王巨川.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旧体诗研究述要[J]
.贵州社会科学,2009(8):15-21.
被引量:5
8
王雪松,王泽龙.
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回眸[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146-154.
被引量:1
9
王巨川.
多元文化视野中现代汉诗的历史反思[J]
.中国韵文学刊,2010,24(2):90-95.
10
李枫.
冯至与基督教浪漫主义[J]
.世界宗教研究,2012(3):81-91.
1
董卫民,程六生.
体验与承担——冯至三部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32-34.
被引量:1
2
刘玉霞.
隐喻视阈下简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J]
.长城,2013,0(06X):120-121.
3
高利克,杨治宜.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J]
.国际汉学,2005(1):266-289.
被引量:1
4
刘平平.
从“狭窄的心”走向“大的宇宙”——冯至从《昨日之歌》到《十四行集》的诗歌转型解析[J]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55-57.
5
荣光启.
经验、语言和形式[J]
.诗潮,2007,0(3X):91-92.
6
曾平.
活在这世间[J]
.创作评谭,2015(3):28-30.
7
陈劲松.
知识分子的尊严与勇气[J]
.杂文选刊,2012,0(11):26-27.
8
袁甜.
新时期《十四行集》研究发展论略[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31-36.
9
屠茂芹.
里尔克,冯至的精神渊源[J]
.山东文学,2002,0(10):56-58.
10
邱景华.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郑敏《金黄的稻束》细读[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0,0(9):60-64.
被引量:1
文学评论
198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