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16-21,共6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德)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夏镇平,宋建平.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同被引文献192
-
1欧阳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中国[J].哲学研究,2000(4):42-44. 被引量:2
-
2李文阁.走近马克思[J].哲学研究,2000(4):38-39. 被引量:2
-
3李涛.“回到马克思”:一个可疑的口号[J].哲学研究,2000(4):37-38. 被引量:6
-
4杨学功.“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0(4):34-37. 被引量:13
-
5刘文旋.“重读马克思”(笔谈)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0(4):32-34. 被引量:6
-
6吴元樑.回答时代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根本途径[J].哲学研究,2001(6):13-19. 被引量:7
-
7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江海学刊,2001(2):96-102. 被引量:15
-
8马天俊.生存哲学的低限问题与高限问题[J].哲学动态,2001(1):7-11. 被引量:4
-
9以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9):2-4. 被引量:1
-
10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524
引证文献26
-
1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65-72. 被引量:20
-
2白刚.从形态纷争到目标趋同──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种理解[J].长白学刊,2002(1):44-49. 被引量:2
-
3周志山.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研究[J].哲学动态,2002(2):18-22. 被引量:9
-
4文国伟.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探讨[J].探索,2005(3):149-154. 被引量:2
-
5郑锋,姜迎春,时勇.对YG-35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料层厚度测算和控制的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06(1):20-21. 被引量:1
-
6杨端茹,沈洪英.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两种理论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66-71.
-
7乔翔.近年来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问题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07(1):34-37. 被引量:1
-
8李西祥.辩证法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9(2):10-17. 被引量:11
-
9潘中伟.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22-25. 被引量:1
-
10朱荣英.对海德格尔“科技之思”及其特征的生存论解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21-24.
二级引证文献75
-
1廖述务.文学客观阐释论的路径及限度[J].文艺争鸣,2021(12):75-81.
-
2马丽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演进的研究范式[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1):79-94.
-
3胡洪铭.机械炉排式焚烧炉床面垃圾层厚计算及运行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17):29-32. 被引量:2
-
4牛笑风.试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当代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5(1):1-4.
-
5吴朝阳.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如何可能?——近年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逻辑路径述评[J].兰州学刊,2004(5):55-57.
-
6臧运发.日本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6):88-91. 被引量:4
-
7刘化军.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评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1):9-13.
-
8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五大热点[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8(2):32-35.
-
9刘化军,郭佩惠.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述评[J].桂海论丛,2005,21(2):22-24.
-
10文国伟.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探讨[J].探索,2005(3):149-15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