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前见:意义领悟的去主观化——对伽达默尔的一种批判性诠释 被引量: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伽达默尔通过“前见”概念的提出,初步摆脱了对“意义”顿悟的主观化倾向,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效果历史”,也基本上克服了自新康德主义以来的对真理看法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时,伽达默尔还在实际上为认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作者 潘中伟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4期76-80,共5页 Jiang-huai Tribu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需要指出的是,世界、自然界,事实世界等等,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都是指以知识形式存在的世界[Z].,..
  • 2梯利 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41页.
  • 3李凯尔特<自然科学概念构成的界限>,引自<历史的话语>,张文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48页.
  • 4以上参见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27页.
  • 5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291页.
  • 6参见K·C·巴克拉捷<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涂纪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52页,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中,胡塞尔更加强调理性赋予意义的功能,这是和当时德国哲学界对哲学的看法密切相关的.
  • 7伽达默尔 薛华泽.<科学时代的理性>[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9页.
  • 8参见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1页.
  • 9约瑟夫·科克尔曼斯 陈小文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27页.
  • 10海德格尔 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177、179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62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