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多科类高校中的地质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地学教育培养专门科技人才和进行地球科学知识的国民素质教育双重使命出发,发挥 多科类普通高校多学科交融发展平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能力优势,论述了地质专业改造和实践成果, 提出了以增强地学素质教育的外延发展,提升地质专业教育内涵优势的观点。
作者
万朴
崔春龙
高德政
李虎杰
机构地区
西南科技大学
出处
《中国地质教育》
2004年第4期13-16,共4页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多科类高校
地质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作者简介
万朴,西南工学院(现西南科技大学)原院长,教授.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毕孔彰,胡轩魁,李信义.
对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4,13(1):1-8.
被引量:18
2
邓斌,胡宗清.
加快地学教育改革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J]
.中国地质教育,2004,13(1):13-15.
被引量:4
3
白华.
从基础科学的地位出发审视地学高等教育的改革[J]
.中国地质教育,2003,12(4):12-15.
被引量:3
4
陈之荣.
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J]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2):198-203.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李守义,李小林.
以创新精神推动地学教育创新[J]
.中国地质教育,2003,12(1):2-3.
被引量:6
2
郑爱平,陈宁华,沈晓华.
刍议综合性大学地学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J]
.中国地质教育,2002,11(1):22-25.
被引量:5
3
毕孔彰,胡轩魁.
关于地学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地质教育,2002,11(2):1-3.
被引量:15
4
白屯.
现代地学系统思维:从地学哲学的理论创新来看[J]
.中国地质教育,2002,11(3):25-28.
被引量:7
5
孙成权,曹月华.
日本地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本规划简介[J]
.地球科学进展,1993,8(2):95-100.
被引量:3
6
陈述彭,曾杉.
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J]
.地理研究,1996,15(2):1-11.
被引量:83
7
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J]
.地理学报,1996,51(4):350-354.
被引量:120
8
团体著者,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文件汇编,1992年,259页
9
团体著者,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7卷,1期,28页
10
团体著者,地球系统科学,1992年,1页
共引文献
28
1
毕孔彰.
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新机遇[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4(1):1-3.
被引量:2
2
曾勇.
煤炭地学高等教育主流发展方向的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39-41.
3
万朴.
人类对地球系统科学的需求把地质教育推向了新的纪元[J]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2,18(2):15-19.
4
张军民,侯伟.
地球系统的统一性及其科学思辩[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225-228.
被引量:1
5
张军民.
地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1):15-18.
6
刘晶晶.
操作风险不可小视[J]
.科技智囊,2005(11):77-79.
被引量:6
7
赵锡奎.
遵循教学规律办地质教育,力推知行相济育地质人才——地质工科教育教学杂谈[J]
.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30-34.
被引量:10
8
张静,王建国.
从含地质类专业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看我国地质人才培养的趋势[J]
.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39-40.
被引量:2
9
金成洙,黄菲,张建军,赵玉山,姚玉增.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78-83.
被引量:3
10
张建龙,张军民.
地球系统科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科学基础[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3):6-8.
1
涂画.
选对专业入对行③ 选专业,凭什么[J]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7(6):25-25.
2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
日本调查:中国学生总体能力优势明显[J]
.世界教育信息,2004,17(7):17-17.
3
杨兆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导学(下旬刊),2015,0(3):66-66.
被引量:1
4
季文才.
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策略选择[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2):35-38.
5
程轶波.
关于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67-68.
被引量:1
6
吴晓秋.
网络教育的“正”与“负”[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8):33-34.
被引量:1
7
邢平均.
高职院校应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52-53.
8
吕德雄.
创新教育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美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
.南京社会科学,2007(6):125-128.
被引量:17
9
冯骏,陈建华.
学校内涵发展的意蕴与路径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16(6):23-26.
被引量:8
10
黄海民.
省教育厅:从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J]
.新教育(海南),2008(12):15-15.
中国地质教育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