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该借鉴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教育的发展.
作者
盛海娟
机构地区
河海大学 高等教育学专业江苏南京
出处
《文教资料》
2008年第4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教会大学
学位制度
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陈文远.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功能演变及原因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2(4):9-11.
被引量:4
2
田正.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3):88-92.
被引量:10
3
周谷平,应方淦.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1):13-21.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黄新宪.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0(4):121-127.
被引量:16
2
刘海燕.
浅论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作用[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1):93-96.
被引量:6
3
肖朗,项建英.
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4):84-89.
被引量:10
4
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48.
5
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章程汇录[M].上海:上海美华书馆,1914..
6
[美]卜舫济.卜舫济致伍德函[A].美国圣公会档案总馆.中国传教区档案[Z]卷宗RG 64-61[C].,1906-07-11..
7
[美]乔恩W亨勃尼.上海震旦大学(1903-1952)[A].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88-302.
8
葛祖兰 上海市文史馆 市人民政府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记上海三所教会大学[A].上海市文史馆,市人民政府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地方史资料:四[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53-167.
9
李中道.回忆东吴大学及东吴法学院[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4-204.
10
徐以骅.中学与西学--作为西学输入渠道的圣约翰大学[A].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9-45.
共引文献
26
1
张蒙.
导入美国医学: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对伪北大医学院的接收与改造[J]
.抗日战争研究,2021(1):126-138.
被引量:3
2
许为民,杨行昌.
学位授予与道德素质考察三种观点的辨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40-43.
被引量:1
3
洪拓夷.
清末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4):115-118.
被引量:1
4
陈文远.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功能演变及原因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2(4):9-11.
被引量:4
5
许德雅.
近代中国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8):52-54.
被引量:1
6
许德雅.
近代中国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J]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7,23(4):4-7.
7
许德雅.
国民政府时期学位制度“中国化”的历史演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58-62.
被引量:3
8
杨兰英.
北京政府时期学位制度的本土化[J]
.教育评论,2008(2):128-131.
9
孙邦华.
中国教会教育史研究述评——以中国大陆学术界为分析范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7):46-53.
被引量:2
10
梁娜.
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缘起与发展[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6):54-5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
1
王涛.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167-169.
被引量:1
2
田正平,刘保兄.
消极应对与主动调适——圣约翰大学与燕京大学发展方针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90-95.
被引量:7
3
陈文远.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功能演变及原因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2(4):9-11.
被引量:4
4
田正平.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
.文史哲,2007(3):127-134.
被引量:16
5
苑青松.
20世纪初中国教会大学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80-86.
被引量:3
6
周颖.
教会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与吸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250-251.
被引量:1
7
石中英.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J]
.教育学报,2011,7(6):3-13.
被引量:22
8
杨齐福.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1):37-41.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
1
方敬佳,王亮.
1937年前中国教会大学现代化与本土化探析[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4):53-55.
1
序言[J]
.创造,2008,16(11):8-9.
2
夏兰.
谈五四运动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J]
.西部皮革,2016,38(20):154-154.
3
曲铁华,李娟.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反思[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2):45-50.
被引量:12
4
陈慧鹏.
“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1):59-60.
5
顾暄.
浅析同伴反馈教育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6):66-66.
被引量:1
6
董二林.
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J]
.吉林教育(教研),2007(10):39-41.
被引量:4
7
陆宏.
网上课堂能否替代传统课堂[J]
.中国电化教育,2003(2):76-79.
被引量:13
8
柳嘉宁,李强,平凡,赵园静.
从学习者特征出发试析残疾人远程教育课程设置[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1):65-68.
被引量:2
9
夏扉.
网络时代的学与教[J]
.江西社会科学,2002,22(5):199-200.
被引量:3
10
喻岳青.
方兴未艾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J]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1):12-13.
文教资料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