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承德市为例
被引量: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来旅游开发被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及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提出了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作者
张春梅
机构地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出处
《江苏商论》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6,共3页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0802009)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开发模式
承德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84
同被引文献
140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3
1
张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53-55.
被引量:12
2
胡绍华,阚如良,曹诗图.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特区经济,2006(9):238-240.
被引量:33
3
刘茜.
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
.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被引量:45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崔凤军,罗春培.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
.法制与社会,2006(19):195-196.
被引量:27
2
王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
.民族艺术研究,2005,18(5):67-74.
被引量:12
3
黄晓.
产业化视角下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J]
.贵州社会科学,2006(2):51-53.
被引量:26
4
阚如良,曹诗图,胡春梅.
论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以宜昌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58-60.
被引量:11
5
宋欢.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沧桑,2006,0(4):88-89.
被引量:31
6
王宁.
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
.学术界,2003(4):51-54.
被引量:72
共引文献
84
1
章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J]
.社会科学家,2021,36(6):15-20.
被引量:40
2
徐鹏飞,韩顺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机理、动力与路径[J]
.北京文化创意,2020(5):49-55.
被引量:4
3
薛松梅.
论原生态音乐歌种“花儿”的旅游开发[J]
.发展,2009(2):122-123.
被引量:3
4
丁冬雨.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探析[J]
.作家,2012(24):257-258.
5
华春霞,贾鸿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S2):159-161.
被引量:49
6
陈会芬.
浅谈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黑龙江史志,2014(11):86-87.
被引量:1
7
王明磊.
网络庙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形式[J]
.管理观察,2008(5):104-106.
被引量:1
8
李巍.
对民族文化多样性与西部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3-136.
被引量:3
9
江沛,陈雄.
双龙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和保护[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28-32.
被引量:6
10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65-69.
被引量:83
同被引文献
140
1
章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J]
.社会科学家,2021,36(6):15-20.
被引量:40
2
胡秋华,何楚玉.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非遗文旅开发探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8):215-216.
被引量:3
3
陈永乐.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J]
.农家参谋,2019(22):233-233.
被引量:3
4
暴海龙,李金林.
专利技术关联性分析方法研究[J]
.科研管理,2004,25(z1):3-8.
被引量:19
5
董国峰.
海伦剪纸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发展[J]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4):23-25.
被引量:3
6
王良健.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旅游学刊,2001,16(1):67-70.
被引量:200
7
毕亮,潘宝明,芮婷婷,刘枭.
新时期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S1):161-164.
被引量:7
8
邹统钎,齐昕,王欣,黎运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贵州格凸河亚鲁王城旅游区为例[J]
.世界遗产,2011(4):98-101.
被引量:6
9
刘锡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
.西北民族研究,2005(1):130-139.
被引量:86
10
刘德谦.
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
.旅游学刊,2005,20(2):47-53.
被引量:70
引证文献
16
1
严润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2011(6):130-131.
被引量:1
2
周宏丽,徐淑梅,李海洋,韩福丽,孙晓.
基于RMP模式的寒地黑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体系构建——以绥化市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182-186.
被引量:7
3
李娟.
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2):91-93.
被引量:1
4
范春.
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2013(9):56-60.
被引量:9
5
刘小泉,袁金宏,于涵.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析[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4):39-44.
被引量:1
6
陶敏.
历史文化资源的物化开发模式研究——以蚌埠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1):167-169.
被引量:1
7
庄思婷,张红贤.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6):77-79.
被引量:2
8
胡海燕,巴桑吉巴.
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14-20.
被引量:7
9
马莉娟.
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现代商业,2016(26):56-58.
被引量:8
10
郭昕,车云凤,王萍.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价值工程,2017,36(23):45-49.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焦念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22(11):49-57.
被引量:19
2
方永恒,郭溱溱.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青藏高原论坛,2023,11(1):61-69.
3
胡峤,厉敏萍,罗坤水.
精准脱贫视角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策略[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07-309.
被引量:2
4
孙佼佼,郭英之.
城市旅游政策变迁的多元路径研究——基于苏州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J]
.经济地理,2021(4):166-173.
被引量:18
5
姚永芳.
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4):70-71.
被引量:1
6
罗夕瑞.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0):68-69.
7
胡最,刘沛林,邓运员,郑文武,邱海洪.
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J]
.人文地理,2015,30(1):64-69.
被引量:61
8
谭小莉,王建峰.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5):17-20.
被引量:4
9
范春.
基于系统保护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以重庆走马民间故事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53-57.
被引量:7
10
王亚欣,李泽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唐卡的游客感知和态度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69-176.
被引量:8
1
杨德涛.
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
.当代贵州,2009(5):60-60.
被引量:2
2
王曦.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
.才智,2014,0(7):331-331.
被引量:1
3
何佳,付冰.
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
.品牌,2015(11):257-258.
被引量:1
4
蒋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94-98.
被引量:7
5
王欣欣.
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J]
.商业文化,2011,0(9X):114-114.
被引量:1
6
杨阳,黄远珍.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研究——基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田野调查[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2):92-95.
7
梁维,李辉.
吉林省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析——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J]
.长白学刊,2015(5):139-140.
被引量:1
8
邹统钎,赵英英.
基于自然与文化解决方案的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1):35-38.
被引量:7
9
陈炜,文冬妮.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11,22(4):31-35.
被引量:19
10
张野.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4):582-586.
被引量:1
江苏商论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