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3-36,共4页
共引文献9
-
1才华,董兴杰.国际恐怖组织“人质战略”中的理性[J].兰州学刊,2008(S1):51-52.
-
2陈立虎,张蹇.防范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任重而道远的国际法[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4):48-53. 被引量:1
-
3陈玉国.当代恐怖主义问题探究[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8(1):31-32.
-
4陈玉国.当代恐怖主义问题探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3):139-140.
-
5张宏乐.国家恐怖主义与国家刑事责任[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68-73. 被引量:1
-
6刘乾,赵冬.多数人暴政与国际恐怖主义[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7(3):23-28.
-
7修志君.国际法有关制止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探析[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3):89-93. 被引量:9
-
8卓翔,陈克伟.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刑事政策分析[J].研究生法学,2003(1):93-99.
-
9修志君.论有关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及其发展动态[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20(4):60-6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4
-
1曹颖苹,梅建明.对恐怖主义概念与成因的初步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54-58. 被引量:14
-
2陈家林.“恐怖活动组织”界定问题初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8,20(2):63-67. 被引量:34
-
3莫洪宪.国际社会反恐怖活动组织犯罪及我国刑事立法[J].法学评论,1999,17(4):76-81. 被引量:19
-
4刘燕.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消费导刊,2009,0(12):87-87. 被引量:3
-
5王逸舟.如何界定恐怖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1(10):22-23. 被引量:30
-
6黄艾禾,于扬,刘志明.恐怖的全球化推动反恐全球化[J].新闻周刊,2003(18):50-51. 被引量:1
-
7李长久.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形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2(2):14-20. 被引量:6
-
8杨明杰,何希泉,李伟,陈杰军,林利民,方金英.恐怖主义根源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2(1):54-62. 被引量:25
-
9王丽娟.全球化与恐怖主义成因[J].理论学刊,2006(3):81-83. 被引量:5
-
10[3](美)托尼*博萨.美利坚帝国的衰落--腐败、堕落和美国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二级引证文献18
-
1王玫黎,张芷凡.论“东突”民族分裂主义犯罪的国内法律调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125-130. 被引量:2
-
2莫洪宪,叶小琴.我国恐怖主义定义研究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5):72-77. 被引量:17
-
3刘广三,李艳霞.网络恐怖主义及其防治——以犯罪学中的遏制理论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18(2):87-94. 被引量:13
-
4高铭暄,张杰.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6,27(5):24-27. 被引量:36
-
5张宏乐.国家恐怖主义与国家刑事责任[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68-73. 被引量:1
-
6邵峰.当前全球恐怖主义的现状与发展态势[J].太平洋学报,2010,18(9):90-99. 被引量:2
-
7程红,郭一蓉.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0(5):79-84. 被引量:4
-
8皮勇,张启飞,张启飞.论恐怖活动犯罪的主观要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17(6):109-117. 被引量:17
-
9卢有学,吴永辉.极端主义犯罪辨析——基础理论与立法剖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17(2):34-46. 被引量:37
-
10李晓宇.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立法问题探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29(6):32-36. 被引量:1
-
1白清礼.政府网站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关系及成因[J].档案管理,2013(2):31-32. 被引量:1
-
2许娟.涉检信访难的现状、成因及其解决[J].中国监狱学刊,2008,23(6):63-66.
-
3殷娜,孟耀军,李浩波.论越南检察制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12):123-124.
-
4黄东华,任中平.发展村民自治 建设新农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69-170. 被引量:3
-
5张景峰.村规民约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9-11. 被引量:9
-
6廖晓明.关于“一把手”监督问题的研究综述[J].理论探讨,2005(3):81-82. 被引量:1
-
7郑宏卫.市场经济与干部素质[J].台州师专学报,1998,20(1):12-16.
-
8侯铮.中国古代侦查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8):31-32.
-
9胡锦萍.刑事和解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探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6):266-267.
-
10郝碧峰.试析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种认识偏差及其成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