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20-22,共3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31
-
1蓝维.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1998,19(6):44-48. 被引量:9
-
2丛立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J].中国教育学刊,1993(2):57-61. 被引量:17
-
3陈桂生.“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吗[J].中国教育学刊,1991(6):12-16. 被引量:7
-
4江波,吴振华.浅析高校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0-164. 被引量:1
-
5沈壮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比较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4(6):83-88. 被引量:15
-
6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0(6):15-18. 被引量:21
-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2):4-10. 被引量:112
-
8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56-61. 被引量:62
-
9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1-6. 被引量:33
-
10朱小蔓,刘次林.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6):24-30. 被引量:22
-
1焦凤贵.“五形态”理论与唯物史观[J].河北学刊,1991,11(6):27-36.
-
2书香[J].刊授党校,2014(5):62-63.
-
3戴兆国.论价值关系与唯物史观的演变过程的一致性[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17-21.
-
4崔鹤.霍布斯利维坦之约的悖论[J].西安社会科学,2012,30(4):12-15.
-
5闫红卫.谈谈哲学和哲学的使命[J].政法论丛,1997(5):56-57.
-
6王平.克尔凯戈尔论人的存在的伦理层面[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27-30.
-
7石弘.回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兼与段忠桥、赵家祥二位教授商榷[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7):248-252. 被引量:7
-
8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
-
9王庆原.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46-50.
-
10田成英.人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浅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S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