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成功融合——读《男性牢房》有感
出处
《俄罗斯文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69,共3页
Russian Literature & Arts
参考文献7
-
1周红.颠覆与狂欢: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景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2,22(8):99-101. 被引量:12
-
2张峰.戏拟的寓意与快感[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49-53. 被引量:5
-
3张建华.生命存在的尴尬困惑与作者的身荷迷惘、消解崇高——从三个当代短篇看世纪末的俄国后现代小说[J].外国文学,2001(1):3-6. 被引量:2
-
4胡健生.漫谈戏剧中的“戏中戏”[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0(2):32-36. 被引量:6
-
5田本相.后现代戏剧的特征[J].娄底师专学报,2000(1):1-7. 被引量:1
-
6田本相,宋宝珍.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188-199. 被引量:12
-
7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15-21. 被引量:137
二级参考文献10
-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2Featherstone, Mike, In pursuit of the Postmoden: An Introduction,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v 5 (2-3).
-
3鲍曼:《立法者和解释者: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7.
-
4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见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突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
5巴尔特:《写作的零度》,见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200-205.
-
6钟明德.面包与剧场.艺术家(台湾),1994,(2):282-295.
-
7陈清侨.政治的进念,进念的政治[N].明报(香港):1990-09-26.
-
8(加)高辛勇讲演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
-
9[意]乌蒙勃托·艾柯 著,卢德平.符号学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
10[英]霍克斯(Hawkes,T·)著,瞿铁鹏 译,刘峰.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168
-
1吴秀明.金庸武侠小说史料搜研及其拓展的可能性——兼谈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有关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2):174-191. 被引量:3
-
2董朝县.电影《贞贞》与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的互文性解读[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3,36(6):82-85. 被引量:2
-
3张学超.互文性背后的讲述者——论《应物兄》中的知识分子叙述语调[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34(5):63-70. 被引量:1
-
4冯正斌,汪学冰.“五四”诗歌翻译与创作之考辩——一个互文性视角研究[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2(1):173-184.
-
5冯雪,官德华.美剧《童话镇》的互文性读解[J].海外英语,2020,0(3):170-171.
-
6卞祥彬.具身、隐身、去身:文学纪录片叙事主体的多元复现[J].当代电视,2021(2):72-76. 被引量:13
-
7沈松华.试论网络新闻的可写文本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6):94-97.
-
8龙其林.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类型初探[J].中国文学研究,2009(4):76-79. 被引量:3
-
9马振宏.论文本互文的原因及形成情况和边界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5(5):98-102.
-
10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71-74. 被引量:61
-
1周延松.意识流、意合及其他[J].阅读与写作,2009(1):3-3.
-
2黄琼妹.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之我见[J].新教育(海南),2008(5):41-41.
-
3刘建国.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53-55. 被引量:3
-
4吴俊.文学批评面临的现时挑战[J].当代作家评论,2008(6):38-39. 被引量:3
-
5王必胜.给散文卸下包袱[J].文艺争鸣,2004(3):30-31.
-
6李光龙,饶晓明.试论“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表现[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53-55. 被引量:2
-
7王学,权千发.论高尔基流浪汉小说的散文化写作风格[J].山花(下半月),2014(2):128-129.
-
8马国骏.散文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3-36. 被引量:1
-
9李先瑞.论日本私小说的文学土壤——日本私小说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2):106-109. 被引量:8
-
10杨理沛.谈先锋文学的“反叛”及其转型[J].阅读与写作,2008(4):4-5.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