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探究其诊断效果,并研究检出率。方法 样本来源:医院影像科;选取年限:起始节点:2023年1月;截止节点:2024年12月;病例数:300例;样本类型:疑似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均对其CT、MRI、MRA检查,比较诊断价值、检出率、图像质量,对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结果 CT检查显示阳性215例,阴性85例;MRI检查显示阳性217例,阴性83例;MRA检查显示阳性216例,阴性84例;除阳性检出率之外,MRI检查、MRA检查均比CT检查(P<0.05)。图像质量:MRI检查、MRA检查均比CT检查更高(P<0.05);MRI检查、MRA检查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以基底动脉行分型,A型占比最高,A型合并B型占比最低。以椎动脉分型,A型占比最高,B型合并C型占比最低。结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实行CT、MRI和MRA检查,具备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对动脉情况进行直观监测,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出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6期113-116,共4页
作者简介 刘海艳(1984—),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影像诊断与核医学;通讯作者:王帅。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