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炎症性肠病合并肠腔狭窄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炎性疾病,根据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可将其主要分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炎症性肠病以患病率、致残率和癌变风险高,治愈率和发病年龄低为特征,其常见并发症包括肠瘘、腹腔脓肿和肠腔狭窄等,其中肠腔狭窄常见于克罗恩病患者.报道显示,病程超过10年的克罗恩病患者中合并肠腔狭窄的比例超过30%[1],且狭窄最常位于回盲部及手术吻合口 [2].按发生机制来分,良性狭窄可以分为炎性、纤维性及混合性狭窄3种类型.炎性狭窄是由于肠壁充血水肿和肠壁增厚所导致,应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多可缓解;而纤维性狭窄是慢性炎症反应长期反复刺激导致肠壁纤维化形成[3],由于缺乏确切的抗肠壁纤维化药物,合并肠腔纤维性狭窄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既往因高手术率而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4].近年来,内镜作为治疗炎症性肠病合并肠腔狭窄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主要的内镜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EBD),内镜下小针刀狭窄切开(endoscopic stricturotomy with needleknife,NKSt)以及支架置入等.手术及内镜治疗炎症性肠病相关肠腔狭窄各有千秋,两者的优劣性总结见表1[5].
出处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18年第1期19-22,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基金 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0603)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B020229001) 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资助计划(15ykjc06e).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吴现瑞,Email:wuxianr5@mail.sysu.edu.c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67

共引文献28

同被引文献34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