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嘉慶年間,錢東垣、錢繹、金錫鬯、秦鑑、錢侗及陳詩庭以錢侗家藏的簡本《崇文總目》爲底本,勾稽群書,稽考類叙、解題佚文,試圖恢復《崇文總目》繁本面貌,撰成《崇文總目輯釋》(以下簡稱"《輯釋》")。《輯釋》梓行後,該本成爲清代至近代以來最爲通行的《崇文總目》版本,但對於《崇文總目輯釋》的底本來源、印本先後、編刊體例,尚多有晦暗不明處。以往學者雖關注到了今藏南京圖書館的錢大昕跋本《崇文總目》與《輯釋》有密切關係,但部分認識仍有不確之處①。《輯釋》與其他傳抄本《崇文總目》有怎樣的不同,這些不同,是源於錢東垣等輯校時的改動,抑或受制於所得底本的面貌?本文擬結合《崇文總目》清代傳本的源流考察,梳理錢大昕藏本《崇文總目》與《崇文總目輯釋》底本間的關係,分析《崇文總目輯釋》的編纂體例,以期爲更好地理解、利用《崇文總目》提供幫助。
                
                
    
    
    
    
                出处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7-70,共24页
                    
                
                    Bibliographical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s
     
    
    
    
                作者简介
董岑仕: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