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诗意·记忆·伤痕:纪录电影中的日常叙事 被引量:5

Poetic·Memory·Trauma: Daily Narrative in Documentary Film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年来多部院线纪录电影具有鲜明的日常叙事特征,较典型的作品如《四个春天》《生活万岁》《二十二》等通过话语方式与言说主体的转变建构新的文本形态。国产人文纪录电影通过对诗意生活的呈现,力图弥合现代社会中日趋分明的个体差异,在底层记忆的缝合中尝试与当代文化进行对话,伤痕修复影像语言体系的打造,也从一个维度引发了观者对阐释意义的思考。纪录电影的"日常叙事"以平等和敞开的姿态,赋予观者读解影像意义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 顾亚奇 王薇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98,共6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主流媒体与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5BXW058)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 顾亚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郑波光.“国家大事”与“日常生活”——20世纪中国小说两大叙事法则[J].文艺争鸣,2002(5):14-16. 被引量:4
  • 2查特吉.关注底层[J].读书,2001(8):13-20. 被引量:77
  • 3[3]陈平原,夏晓虹.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4[6]袁可嘉.诗人穆旦的位置[M].南京:江苏出版社,1987.
  • 5[7]张爱玲.张爱玲评说六十年@自己的文章[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 7雅克·德里达.《哲学的边缘》.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2年.
  • 8艾伦·巴斯所译.《文字与差异》译者前言.
  • 9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第49页.
  • 10《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卷18,第10页.

共引文献1831

同被引文献52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