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亲密关系型诈骗行为入罪探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亲密关系型诈骗案件中被害人仅有对遭受财产损失危险的接受,无对遭受损失结果的接受。被害人基于自由意志自陷风险时,对于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自我答责。亲密关系型诈骗案中被害人对亲密关系的投资不具有“回报可能性”,行为人通过虚构亲密关系,破坏被害人自我决定权的正确行使,行为人应当答责。只要虚构的亲密关系实际上使对方不具有“回报可能性”,不需要再次虚构骗钱事由,也无需区分是主动赠予还是被动索取,针对这段感情的投资均应认定为财产损失。
作者 张泽龙 张娜
出处 《中国检察官》 2023年第22期30-34,共5页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作者简介 张娜,山东省沂水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二级检察官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91

  • 1周光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对象[J].清华法学,2021,15(3):25-40. 被引量:142
  • 2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J].中国法学,2006(3):93-103. 被引量:231
  • 3黎宏.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07,29(1):84-104. 被引量:145
  • 4王梅英 林钰雄.《从被害者学谈刑法诈欺罪》[J].月旦法学杂志,1998,4(35):96-96.
  • 5[日]林斡人.《刑法总论》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版,第287页.
  • 6[德]卡尔·拉伦茨 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2页.
  • 7[德]黑格尔 范扬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7,175页.
  • 8[英]霍布斯著 黎思复译.《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2-173页.
  • 9[英]阿克顿 胡传胜译.《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 1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共引文献33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