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史诗:薇依与布鲁姆的歧义和共识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影响久远的文体,关于史诗的理论探究从未停止过,西蒙娜·薇依和哈罗德·布鲁姆的论述是史诗学中不可忽略的声音。薇依主要从对《伊利亚特》的分析中推导出史诗精神,认为史诗的主题是“力量”,呈现人类所要面对的必然的困境及从不幸中升腾起来的爱。薇依关于史诗的论述里最特别的地方是,她认为史诗中的希腊精神也存在于《圣经》四福音书中,从而融通希腊精神和基督教精神。布鲁姆将原始史诗和史诗性作品统一在“史诗”概念下,认为史诗的特性在于英雄精神、创造不衰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精神的感召力等。布鲁姆认为薇依将希腊史诗放置在基督教的视角下解读是“强大的误读”,与薇依对《旧约》的反感不同,他认为《旧约》诸篇是与《荷马史诗》相媲美但精神意蕴和修辞效果迥异的史诗。史诗这种“存在的符号”蕴含着一个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根基。
作者 赵彦芳
机构地区 扬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外国美学》 2020年第2期61-74,共14页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史诗性’审美的百年演化研究”(18ZWA003)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1

  • 1艾伦·布鲁姆 秦露译.《巨人与侏儒》[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9,297,299页.
  • 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963页.
  • 3Jan Gorak(ed.),Canon vs.Culture,New York:Garland,2001.pp.106-107.
  • 4Patrick Fuery et al.,Cultural Studies and Critic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9-20.
  • 5Andrew Milner et al.,Contemporary Cultural Theories,3r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02,p.225.p.108.
  • 6David Johnson(ed.),The Popular and the Canonical,London Routledge,2005,pp.200-201.
  • 7Harold Bloom,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 New York:Riverhead Books,2004,p.l,p33,p.217.
  • 8T.S.Eliot,The Sacred Wood:Essays oa Poetry and Criticism,London:University Paperback,1969,p.23.
  • 91994年11月6日,《纽约时报》."The School of Resentment".
  • 102006年12月21日,《纽约时报》"文档"(Archives)版."The School of Resentment".

共引文献5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