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公开的情书》校园油印本考释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当代文学史中的“三部手抄本中篇”,即北岛的《波动》、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与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经由洪子诚、乔世华、艾翔、李建立等学者的持续研究,面目已逐渐廓清。现在比较能确定的是,《晚霞消失的时候》与《波动》均难算作“手抄本”,“所谓‘三部手抄本中篇’已去其二,这个说法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作者
王逸凡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5,共9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晚霞消失的时候》
洪子诚
手抄本
北岛
油印本
情书
中篇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6
1
李建立.
《波动》“手抄本”说之考辨[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8):223-234.
被引量:7
2
洪子诚.
《晚霞消失的时候》:历史反思的文学方式[J]
.文艺争鸣,2016(3):49-55.
被引量:2
3
刘青峰,黄平.
《公开的情书》与70年代[J]
.上海文化,2009(3):96-101.
被引量:18
4
黄平.
“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J]
.文学评论,2016(1):78-87.
被引量:25
5
王逸凡.
20世纪6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生成——《公开的情书》史料研究(之一)[J]
.文艺争鸣,2021(10):18-25.
被引量:3
6
程光炜.
文学的紧张——《公开的情书》、《飞天》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J]
.南方文坛,2006(6):14-22.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72
1
张均.
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21(1):180-203.
被引量:17
2
乔世华.
关于《晚霞消失的时候》[J]
.粤海风,2009(3):74-76.
被引量:4
3
周柯.
拨乱反正,开展创造性的文学研究评论工作[J]
.文学评论,1978(3):3-9.
被引量:5
4
蒋守谦.
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东瀛行追忆[J]
.当代文坛,1991(4):43-45.
被引量:3
5
张颐武.
新时期小说与“现代性”[J]
.文学评论,1995(5):34-41.
被引量:9
6
刘青峰,黄平.
《公开的情书》与70年代[J]
.上海文化,2009(3):96-101.
被引量:18
7
钱振文.
“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J]
.当代作家评论,2006(2):30-37.
被引量:15
8
程光炜.
文学的紧张——《公开的情书》、《飞天》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J]
.南方文坛,2006(6):14-22.
被引量:15
9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10
.《周扬文集》第5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234页.
共引文献
60
1
杨希帅.
“新时期文学”:批评概念的浮沉与“当代文学”的结构变动[J]
.文艺争鸣,2022(10):85-90.
被引量:1
2
吴艳.
《新文学史料》与新时期文学[J]
.文艺争鸣,2021(12):21-29.
3
翟业军.
“我可以原谅魔鬼,但决不原谅庸人”——新时期之初作家心态研究(之一)[J]
.扬子江(评论),2010(6):54-59.
4
白亮.
“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J]
.南方文坛,2008(3):60-67.
被引量:7
5
杨庆祥.
《新小说在1985年》中的小说观念[J]
.南方文坛,2008(4):62-67.
被引量:6
6
丁帆.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J]
.当代作家评论,2010(1):4-18.
被引量:24
7
宋文坛.
历史叙述的“默契”与“偏离”——对“伤痕、反思”小说与“主流”话语关系的考察[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4-107.
被引量:1
8
张志忠.
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以《波动》、《公开的情书》和《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例[J]
.文学评论,2010(4):147-153.
被引量:8
9
窦玲玲.
两种力量的角逐——从新时期初期《公开的情书》的评价看当时的文学状况[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1(5):25-26.
10
李定春.
个人主义:“重返八十年代”的重要视角[J]
.当代文坛,2011(4):23-26.
同被引文献
18
1
黎澍.
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J]
.历史研究,1979(1):3-19.
被引量:18
2
黎澍.
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J]
.历史研究,1977(6):3-16.
被引量:8
3
刘青峰,黄平.
《公开的情书》与70年代[J]
.上海文化,2009(3):96-101.
被引量:18
4
戴锦华.
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J]
.当代作家评论,2000(4):115-118.
被引量:10
5
昌切.
学术立场还是启蒙立场[J]
.文学评论,2001(2):7-9.
被引量:14
6
贺照田.
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J]
.开放时代,2010(7):5-44.
被引量:52
7
程光炜.
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小说[J]
.文艺争鸣,2011(12):92-99.
被引量:15
8
李雪.
七十年代与《公开的情书》[J]
.小说评论,2012(4):87-94.
被引量:3
9
李建立.
《波动》“手抄本”说之考辨[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8):223-234.
被引量:7
10
石岸书.
作为“新群众运动”的“新时期文学”——重探“新时期文学”的兴起[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12):1-25.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3
1
赵娜.
对当代文学史遗存材料的再认识[J]
.学术研究,2023(9):170-176.
2
王逸凡.
197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分配、交游史事梳考——以《公开的情书》为例[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4):38-47.
被引量:1
3
王逸凡.
“超稳定结构”:历史的怪兽和它的对手——《公开的情书》的一种思想史读法[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5(2):90-10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何平.
“青春”不只是文学的原始资本[J]
.小说评论,2024(5):94-96.
被引量:1
2
王逸凡.
“寻根文学”的考古学渊源——再探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史读法[J]
.当代作家评论,2025(4):83-91.
1
缓之.
返回历史现场 重温中国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
.南方文坛,2022(4):65-67.
被引量:1
2
夏忠.
机修“一键查”诞生记[J]
.班组天地,2022(11):82-82.
3
高秀芹(整理),孟繁华,洪子诚(整理),姜涛,吴丹鸿,张桃洲,冷霜,张洁宇,孙民乐.
一个人的“精神化石”——谢冕诗集《爱简》讨论[J]
.南方文坛,2022(6):44-53.
被引量:4
4
何言宏.
结局与开始——《公开的情书》与启蒙主义的文学文化[J]
.小说评论,2022(1):102-110.
被引量:1
5
王一梅.
逝去的时代,或记忆的持存——论《你好,安娜》与《公开的情书》[J]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6):100-106.
被引量:1
6
康俊.
《诗探索》创刊4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21(1):294-301.
7
刘建民.
开卷有益[J]
.工会信息,2022(16):30-30.
8
康俊.
新诗史料与“百年新诗学案”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21(1):318-323.
9
王逸凡.
20世纪6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生成——《公开的情书》史料研究(之一)[J]
.文艺争鸣,2021(10):18-25.
被引量:3
10
张凯成.
“百年新诗学案”第二次课题组会议在京召开[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20(1):401-401.
文艺争鸣
2022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