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两种给药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地塞米松治疗,A组采用内镜下经咽鼓管注入药物,B组采用内镜下鼓膜穿刺注入药物。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包括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10及治疗前后1 kHz、2 kHz、4 kHz、8 kHz等各频率骨导阈值指标变化。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B组的78.00%(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均低于B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1 kHz、2 kHz、4 kHz、8 kHz等各频率骨导阈值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1 kHz、2 kHz、4 kHz、8 kHz等各频率骨导阈值指标均低于B组(P<0.05)。结论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采用内镜下经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频率骨导阈值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对疗效的影响,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出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83-85,共3页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