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论语》中的"善人"应当以"位"为基础还是以"德"为基础展开解释,历代分歧很大。此种"德位之争"实际上反映的是历代注家在由凡入圣的思想路径上的不同看法。以郑玄、刘宝楠为代表的重位派注重以圣王法度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推行政教,化民成俗,因此将"善人"定位为为政教化的在位者形象。以皇侃、朱熹为代表的重德派则认为相较于外在礼法,内圣建构更加紧要,因此在"善人"的解释上侧重于个体内在人格境界的探索。将这两种解释的思想内核置于儒家思想的体系当中,分别对应的是重礼和重仁取向。礼和仁是"互为体用、内外并进和多向发展"的关系,这两种解释路径亦是如此。探讨经典解释的具体问题时,须明晰其解释的内在理路,同时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脉络中进行哲学分析,唯此方能对注疏背后的思想观念有相对清晰的认识。
作者 时婧
出处 《原道》 2020年第2期26-37,共12页
基金 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2018063600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时婧,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二级参考文献85

共引文献7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