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mposia Report Immunoglobulin G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Report of an Expert Workshop 被引量:3
1
作者 Stefano Tamburin Kristian Borg +10 位作者 Xavier J. Caro Stefano Jann Alexander J. Clark Francesca Magrinelli Gen Sobue Lars Werhagen Giampietro Zanette Haruki Koike Peter J. Spath Angela Vincent Andreas Goebel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69-777,共9页
背景: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尽管现在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种类较多,但许多患者对疗效仍不满意或诉药物的副作用太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参与了伤害性和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的病理过程。设计:在英国利物浦的专题会议上,... 背景: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尽管现在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种类较多,但许多患者对疗效仍不满意或诉药物的副作用太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参与了伤害性和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的病理过程。设计:在英国利物浦的专题会议上,专家们出示了免疫系统参与慢性疼痛的证据。近来的研究表明,静脉(IVIg)或皮下(SCIg)注射免疫调节药物——多价免疫球蛋白(Ig G)可缓解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其他疼痛性疾病。专题会议讨论了IVIg和SCIg治疗的适应证、效价比及其副作用。结果:Ig G可缓解某些伤害性和神经病理性慢性疼痛,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纤维肌痛症、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小儿麻痹后遗症和继发于病理性自身抗体的疼痛。结论:Ig G对某些慢性疼痛具有一定的治疗前景。Ig G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少而轻,但价格较贵。今后有必要对Ig G治疗顽固性疼痛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和预测性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患者 临床治疗 副作用 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痛患者MRI上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形式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欣 Yuiehiro Morishita +1 位作者 Hymanson Henry Jeffrey C.Wang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MRI上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形式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共529例就诊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nta Monica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的腰痛伴或不伴有腿痛患者(男191例,女338例)的腰椎MRI资料,根据患者年...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MRI上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形式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共529例就诊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nta Monica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的腰痛伴或不伴有腿痛患者(男191例,女338例)的腰椎MRI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组,≤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及≥60岁组。按Pfirrmann′s分级系统对每例患者腰椎各节段的椎间盘(L1/2~L5/S1)退变程度进行分级,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其退变模式。结果:71例(13.4%)患者L1/2~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表现为1-1-1-1-1,为正常椎间盘,是所有组合中最常见的。低年龄组发生严重退变(4级)的几率最低,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较L4/5、L5/S1低;1-1-1-1-1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而1-1-1-1-2和1-1-1-1-3与之相反,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40岁以前,1-1-1-1-1的发生率最高;在40~49岁年龄组中,1-1-1-1-3的发生几率最高,为7.6%,而超过50岁,3-3-3-3-3发生的几率最高。单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而所有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结论:在腰痛患者中,腰椎单一节段退变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而所有节段退变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变 腰痛 MRI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脂联素、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童玉 黄丹珊 Michael BRYER-ASH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内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5′-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 in k inase,AMPK)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磷酸化的影响,以及球形脂联素对AMPK和...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内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5′-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 in k inase,AMPK)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磷酸化的影响,以及球形脂联素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作用。方法:培养INS-1胰岛细胞系,用5 mmol/L葡萄糖和0.25 mmol/L游离脂肪酸处理,确定在不同时间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影响;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影响;在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存在的条件下观察AMPK的药理激活剂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和球形脂联素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都能够在60 m in时抑制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采用AMPK的药理激动剂AICAR能够明显升高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2.5 mg/L球形脂联素可以使基础状态的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23%(P<0.05)和50%(P<0.05)。在5 mmol/L葡萄糖的基础上加用球形脂联素使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1.4倍(P<0.05)和3倍(P<0.01),在0.25 mmol/L游离脂肪酸的基础上加用球形脂联素使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3倍(P<0.05)和5倍(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中,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能够降低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而AMPK的药理激动剂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5′-am inoim idazole-4-carboxam ideriboside,AICAR)和2.5 mg/L球形脂联素可以提高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此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胰岛β细胞内的脂肪酸氧化水平,减轻甘油三酯聚集,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 葡萄糖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中有效获取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桥 安世民 +5 位作者 潘乾 夏昆 夏家辉 张灼华 孙毅 范国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17-1424,共8页
通过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体外分化方法和畸胎瘤形成可以分化获得多种成体细胞.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从 hESCs 畸胎瘤中分离某些特异性细胞.通过体外筛选方法,有效地从 hESCs 畸胎瘤中分离出神经前体细胞(ne... 通过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体外分化方法和畸胎瘤形成可以分化获得多种成体细胞.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从 hESCs 畸胎瘤中分离某些特异性细胞.通过体外筛选方法,有效地从 hESCs 畸胎瘤中分离出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这种 hESCs 畸胎瘤来源的 NPCs 和MSCs 与体内神经前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有着相似的分子标记和特性,并具有进一步的分化潜能——分别可以诱导成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细胞等.根据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中含有不同分化阶段的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或细胞,认为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可以作为另一个细胞来源以获取多种(包括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难以得到的)各种前体 / 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畸胎瘤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相关蛋白2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宋甜甜 肖雨 +9 位作者 白春梅 李乃适 陈洁 赵大春 宋玉立 金凯舟 朱丽明 于润 虞先濬 陈原稼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32-538,共7页
目的:探索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与微管相关蛋白1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B,MAP1B)在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1... 目的:探索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与微管相关蛋白1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B,MAP1B)在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12月至2016年12月来自于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上海癌症中心和Cedars-Sinai医学中心(洛杉矶)193例患者的193个原发肿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193例、120例PNETs组织中MAP2、MAP1B的表达,随后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AP2和MAP1B在PNETs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6%(88/193)和64.2%(77/120)。MAP2表达阳性的患者的总生存好于阴性患者(P=0.012)。另外,MAP2阳性Ⅱ、Ⅲ期患者的总生存也优于阴性者(P=0.017)。然而,MAP1B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转移、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总生存、无病生存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MAP2为潜在的预测PNETs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相关蛋白2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rburst^(TM)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s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分布及对恶性疟DNA疫苗ES312免疫原性的影响
6
作者 丁俊军 郭晨莹 +2 位作者 蔡启良 蔺亚晖 王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9-503,i0003,共6页
目的研究StarburstTMPolyamidoamine(PAMAM)dendrimers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分布及对恶性疟DNA疫苗ES312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经股四头肌给小鼠注射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或恶性疟DNA疫苗ES312... 目的研究StarburstTMPolyamidoamine(PAMAM)dendrimers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分布及对恶性疟DNA疫苗ES312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经股四头肌给小鼠注射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或恶性疟DNA疫苗ES312的复合物。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分布和表达量。用ELISA方法检测恶性疟DNA疫苗ES312的免疫原性。结果在注射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DNA复合物后2h~7d内,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在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肌肉中均能被检测到,在肾总蛋白中所占百分比最高,且各器官管腔内皮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较高。小鼠的脑和肾中,在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的存在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裸DNA的表达量。经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携带的恶性疟DNA疫苗ES312诱导的抗体反应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裸DNA疫苗所诱导的抗体水平。结论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作为一种低抗原性、非病毒的新型DNA载体,能够明显提高裸DNA在体内的表达水平,诱导产生很强的体液免疫反应。但是,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DNA复合物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广泛分布,尤其是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已超出疫苗载体的适用范围。作为DNA疫苗载体,要对现有StarburstTMPAMAMdendrimers分子的结构做进一步的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转运 STARBURST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S 体内表达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和跟踪表观遗传研究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ZheJing XiaomengWu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3-677,共5页
不涉及修改基因编码序列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变化称为表观遗传改变,眼科表观遗传学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表观遗传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排及非编码RNA.异常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与许多年龄相关性疾... 不涉及修改基因编码序列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变化称为表观遗传改变,眼科表观遗传学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表观遗传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排及非编码RNA.异常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与许多年龄相关性疾病密切关联,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疾病.近年来,表观遗传对眼科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调控机制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相关眼病发病机制的理解,而且由于表观遗传性改变是可逆的,因此对与相关眼病有关的基因标志进行修饰也为这些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讨论眼科表观遗传学的机制及表观遗传改变在眼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希望眼科研究人员重视基因表达改变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眼部发育和眼部疾病发病过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将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用于眼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眼/遗传学 眼病/治疗 DNA甲基化 组蛋白 微小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