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守忠 王兰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247-250,共4页
分析了高校就业形势及黑龙江省对土地利用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定位。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 分析了高校就业形势及黑龙江省对土地利用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定位。分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5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实践教学 土地利用与管理 存在问题 改革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某低品位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选矿试验
2
作者 许洪峰 史冬岩 牛艳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5-344,共10页
以黑龙江某低品位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进行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原矿中主要可回收元素为铜、铅、锌、硫,其中,铜、铅、锌均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硫主要以磁黄铁矿形式存在。试验首先进行了部分混合优先浮选和优先浮选流... 以黑龙江某低品位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进行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原矿中主要可回收元素为铜、铅、锌、硫,其中,铜、铅、锌均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硫主要以磁黄铁矿形式存在。试验首先进行了部分混合优先浮选和优先浮选流程对比试验,通过数据对比,最终采用优先浮选工艺流程,开展了粗选条件试验及开路试验,对浮选条件及流程结构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mm占80%条件下,铜浮选经“2次粗选4次精选”,铅浮选经“1次粗选4次精选1次扫选”,锌浮选经“1次粗选3次精选”,硫浮选经“3次精选”,可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4.90%、铜回收率85.62%;铅精矿铅品位61.84%、铅回收率87.93%;锌精矿锌品位55.11%、锌回收率87.52%;硫精矿硫品位37.65%、硫回收率74.06%。研究可为该矿石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工艺流程及参数,实现多种有价金属元素的综合回收,同时也为同类型低品位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 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 流程对比 优先浮选 闭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四平山金矿床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来自矿床地质、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O-S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硕 孙丰月 +2 位作者 王冠 刘凯 刘云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6-1648,共23页
四平山金矿床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陆缘增生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四平山组,表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成矿作用特征。为进一步确定四平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本次研究对其成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成矿物... 四平山金矿床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陆缘增生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四平山组,表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成矿作用特征。为进一步确定四平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本次研究对其成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成矿花岗斑岩为具有高SiO_(2)(70.07%~72.93%)、(K_(2)O+Na_(2)O)(7.17%~8.42%)质量分数和右倾“海鸥型”稀土配分型式特征的A型花岗岩;含矿层状硅质岩中,Al/(Fe+Al+Mn)<0.32、Fe/Ti>20、(Fe+Mn)/Ti>20,并具有较高Fe_(2)O_(3)(0.18%~1.79%)、FeO(0.17%~0.96%)、MnO(0.03%~0.12%)、TiO_(2)(0.03%~0.04%)、Al_(2)O_(3)(0.30%~2.79%)和(K_(2)O+Na_(2)O)(0.07%~1.76%)质量分数,指示四平山金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水沉积环境。四平山金矿床成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3.5±0.7)Ma。H、O、S同位素分析结果(δD=-182.3‰~-84.0‰、δ^(18)O_(V-SMOW)=6.5‰~14.3‰、δ^(34)S=-12.4‰~29.7‰)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物质具有以地层为主的多来源特征。综上,四平山金矿床为形成于燕山晚期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热水沉积型矿床,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造成了区域上大规模的拆沉作用,导致区域构造背景由挤压向伸展发生转换,此时形成的花岗斑岩岩浆运移至地壳浅部岩浆房加热上覆地层,在地壳浅部形成了温度与压力梯度带,促使地表的大气降水沿裂隙进入地层后形成流体循环系统,并不断萃取地层中的Au元素形成含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当压力驱动含矿流体喷出地表后与地表水相遇快速冷却,成矿物质快速沉淀,形成含矿层状硅质岩和硅质胶结砾岩,并通过交代下伏流纹斑岩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在成矿晚阶段,随着岩浆房提供的热动力减弱,含矿流体滞留在裂隙通道中或穿切进入早期固结的含矿层裂隙中,沉淀形成脉状-网脉状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平山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地球化学 稳定同位素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试点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4
作者 李巍 范文义 +2 位作者 张守忠 毛学刚 王兰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1期3447-3449,共3页
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提高专项资金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试点项目为例,构建了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算术加权法对8个试点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结果表明,从... 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提高专项资金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试点项目为例,构建了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算术加权法对8个试点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结果表明,从各试点项目绩效考评得分情况看,总体上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试点项目的建设成效明显,按期完工情况及资金拨付及时情况得分率低,且土地整治绩效考核的各项目分值不呈正态分布;从各指标绩效考评得分情况看,绝大多数评价指标得分为优良。该研究对今后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试点项目 绩效评价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分析——以鸡西市为例
5
作者 董伦 叶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55-58,120,共5页
以矿业城市鸡西市为例,在RS和GIS支持下,运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等方法,定量分析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采矿活动和城市扩张的影响,矿业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上的分布具有较强烈的差异... 以矿业城市鸡西市为例,在RS和GIS支持下,运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等方法,定量分析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采矿活动和城市扩张的影响,矿业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上的分布具有较强烈的差异性;耕地和建设用地在低地势区域的变化频率较高,且逐渐向高地势区域拓展;在中地势区域多发生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交替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梯度 矿业城市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力链屈服的垮落体中顶进阻力分析
6
作者 肖福坤 谢锴 +3 位作者 劳志伟 单磊 刘刚 郝传波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96,共16页
为安全高效的通过顶管法在垮落体中构建应急救援通道,探明顶进阻力的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对顶管过程中顶进阻力和垮落体颗粒宏观位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力链识别方法结合颗粒... 为安全高效的通过顶管法在垮落体中构建应急救援通道,探明顶进阻力的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对顶管过程中顶进阻力和垮落体颗粒宏观位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力链识别方法结合颗粒材料的力链屈服行为对顶进阻力的跌落特征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确定顶进阻力跌落特征的内在力学机理,选取颗粒堆积厚度、顶管半径、粒径及有效模量为正交因素,开展了针对顶管不同部位的顶管数值模拟试验。并在考虑力链屈服行为的基础上,结合顶进阻力跌落、接触失效、配位数突降、颗粒弹性势能释放和力链长度变化等顶进阻力及颗粒宏细观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管过程中颗粒的宏观位移主要集中在顶管切口斜上方,且颗粒内存在较明显、连续的剪切滑移带,顶管阻力的跌落现象与局部范围内的颗粒失稳滑移和力链屈服行为相关联;顶进阻力跌落频率与管径和有效模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颗粒厚度和粒径呈负相关关系,顶管切口试验的跌落频率明显大于顶管外壁试验,且顶进阻力的循环上升-跌落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力链长度及力链有效长度随着上覆颗粒厚度及粒径的增加而增加,扩大了力链影响范围,并进一步导致屈服接触分布范围、配位数变化幅度、力链压曲变形程度及弹性势能增加幅度的增加;垮落体在顶推作用下的力链屈服和解卡滑移,是颗粒内弹性势能释放、长力链分解的主要原因;顶管上方沿剪切面错动的颗粒在重力引导下的迅速失稳、跌落和堆积,是导致该部分颗粒弹性势能释放对顶管阻力整体影响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 顶进阻力 力链屈服 救援通道 垮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应力下含不同缺陷形态砂岩损伤破坏特征及能量演化规律
7
作者 刘刚 王盛旋 +1 位作者 王冬伟 昝永龙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6-242,共17页
为探索非均匀应力对岩石损伤破坏的影响及分区演化规律,对含缺陷砂岩在非均匀应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征与能量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剖析非均匀应力作用下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结合声发射特征参数与岩石破坏形态,深入分析不同缺陷形态砂岩... 为探索非均匀应力对岩石损伤破坏的影响及分区演化规律,对含缺陷砂岩在非均匀应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征与能量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剖析非均匀应力作用下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结合声发射特征参数与岩石破坏形态,深入分析不同缺陷形态砂岩的损伤演化阶段及特征,并探寻全过程的能量转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应力区域下应力-应变曲线阶段与试样整体曲线高度契合,砂岩的残余应力波动特征与高、低应力区域曲线高度一致;砂岩整体承载能力越高,应力区域间峰值差值越大。高应力区域圆形缺陷砂岩峰值处呈现低应力高变形,梯形与矩形缺陷砂岩峰值处呈现高应力低变形;低应力区域初期变形场易交叉,梯形缺陷砂岩径向变形最大,圆形缺陷砂岩轴向变形最.大、矩形缺陷砂岩最小。高应力区域应变曲线“内收”,低应力区域“外扩”。矩形和圆形缺陷砂岩声发射振铃计数呈“先增后减再增”趋势,梯形缺陷砂岩则呈“持续上升、多点突增”趋势,整体呈“密集-稀疏-再密集”变化特征。初始阶段矩形缺陷形态砂岩产生较多剪切裂纹,圆形和梯形缺陷砂岩较少,并随着应力的增加,3种缺陷形态试样中剪切裂纹呈现增长趋势,砂岩破裂模式以剪切破坏为主。高应力区域剪切裂纹数量多且易形成连通裂纹,低应力区域裂纹较少且多为拉伸裂纹。高应力区域“效能”占比高于低应力区域,低应力区域弹性变形能占比高于高应力区域,其中含圆形缺陷砂岩最为显著。高应力区域耗散能稳定增长,低应力区域增长减缓;耗散能积聚曲线在高应力区域呈“加速、匀速、减速”趋势,低应力区域耗散能呈“先加速后减速再加速”趋势。研究成果为非均匀应力条件下围岩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应力 缺陷形态 声发射 变形破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YOLOv5的复杂场景下水泥路面病害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在岩 宋伟东 邬嘉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针对国内水泥路面病害检测数据集缺乏、规模小、场景单一,以及深度学习算法在复杂场景下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路面病害检测算法。收集并构建包含11862张图像的水泥路面病害检测数据集,覆盖9类场景下的3类最常见... 针对国内水泥路面病害检测数据集缺乏、规模小、场景单一,以及深度学习算法在复杂场景下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路面病害检测算法。收集并构建包含11862张图像的水泥路面病害检测数据集,覆盖9类场景下的3类最常见病害类型;通过融合以IoU度量的K-Means聚类算法和遗传算法获取模型训练的先验锚框;在特征增强阶段,引入轻量级上采样模块(CARAFE),减少特征重组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引入顾及通道、高度和宽度维度的多维协同注意力模块(MCA),增强多尺度病害特征的辨别力。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持较快推理速度的前提下,F1分数和平均精确率(mAP)分别达到75.5%和81.6%,优于5种主流的目标检测算法。实例分析表明:基于改进YOLOv5的路面病害检测算法能够满足大规模水泥路面病害智能检测与破损状况评价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路面 深度学习 ISTD-PDD3数据集 病害检测 ISTD-YOL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EPSO-SVM模型的露天矿山爆破振动速度预测
9
作者 张鹏飞 袁永 +8 位作者 何运华 代少军 李佳臻 迟学海 李伟 孙雪 张焦 白润才 费鸿禄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115,共11页
露天矿爆破振动峰值是评价爆破效果的主要指标。在露天矿煤岩互层爆破场景下,针对现有的爆破振动峰值预测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测结果,导致爆破参数、起爆网络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灰色关联度特征选取下基于集成粒子群优化支持... 露天矿爆破振动峰值是评价爆破效果的主要指标。在露天矿煤岩互层爆破场景下,针对现有的爆破振动峰值预测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测结果,导致爆破参数、起爆网络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灰色关联度特征选取下基于集成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GRA-EPSO-SVM)的爆破振动速度峰值预测模型。以元宝山露天煤矿不同赋存条件下的煤岩爆破为背景,选取孔距、排距、孔深、单段最大装药量、最小抵抗线、爆心距、高程差、质点振速峰值作为输入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A)过滤影响爆破振动速度峰值的冗余因素(孔深、单段最大装药量、最小抵抗线、质点振速峰值);运用集成粒子群算法(EPSO)优化SVM算法的关键参数C和g,将参数输入到GRA-EPSOSVM模型中进行评估。结果表明:GRA-EPSO-SVM组合算法对比改进的萨道夫斯基公式、SVM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更为吻合,平均误差分别降低15.3%和106.8%,预测结果的精度更高,更能有效预测露天矿煤岩互层爆破振动峰值,为露天矿开采爆破施工安全控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振动峰值 灰色关联分析 优化支持向量机 GRA-EPSO-SV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地区王家大山玄武岩流变性质研究
10
作者 王晓宁 姜哲轩 +4 位作者 郑小东 张洪通 李建峰 吴东伟 宋茂双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4-1465,共12页
本文选用采自山东昌乐地区王家大山的玄武岩作为初始样品,利用Paterson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围压~300MPa、温度973~1173K、应变速率5×10^(-6) s^(-1)~4×10^(-5) s^(-1)的实验条件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变形实验(应变量≤15%),... 本文选用采自山东昌乐地区王家大山的玄武岩作为初始样品,利用Paterson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围压~300MPa、温度973~1173K、应变速率5×10^(-6) s^(-1)~4×10^(-5) s^(-1)的实验条件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变形实验(应变量≤15%),以探究玄武岩的高温流变行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测得变形前后样品都是含水的,说明玄武岩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含水条件下的变形。应力-应变曲线表明玄武岩发生宏观塑形变形;样品稳态(或接近稳态)流变差应力介于41~427MPa之间,且随应变速率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减小,遵守幂律流变方程。当温度≥1073K时,应力指数(n)=3.6±0.3,活化能(Q)=340±34kJ/mol;当温度≤1023K时,n=5.9±0.8,Q=259±23kJ/mol。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变形后样品以基质斜长石普遍发育形状优选定向(SPO)为最显著特征,可识别出基质斜长石发育波状消光和膝折等晶内变形显微证据;低温(≤1023K)高应力(>300MPa)样品中基质斜长石、单斜辉石发育微裂隙,并可见沿微裂隙的滑移错动,表明脆性破裂承担了部分应变量;温度≥1023K的样品中发生脱水引起部分熔融,在淬火熔体中可见细粒的重结晶角闪石生成,但由于熔体含量较低似乎对玄武岩的流变行为影响不明显。本文报道的含水条件下的玄武岩流变数据与前人报道的辉绿岩数据一起,可以为构建不同水含量的大陆下地壳(大洋洋壳)流变强度剖面提供支持,也可以为理解洋壳变形、下地壳流动和拆沉等重要构造过程提供流变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流变 位错蠕变 矿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县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张守忠 吴相利 张旖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907-5920,共14页
测度了东北三省182个县区能源消费引致的人均碳排放量,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Theil指数、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年以来人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并剖析了影响因素的干扰作用,可为确定碳减排目标和细化政策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 测度了东北三省182个县区能源消费引致的人均碳排放量,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Theil指数、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年以来人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并剖析了影响因素的干扰作用,可为确定碳减排目标和细化政策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期间县区人均碳排放量均呈持续增长态势,前10a增速快于后10a,农业县的增长快于林业县,城市中心区最慢.县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呈现为南高北低格局;从发展趋势看县区间的总差异逐渐缩小,城市间差异是引致总差异减小的主要因子,但总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各县区间的差异;经济增长和人口素质对所有类型县区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增长是促进碳排放的首要因素,除林业县外提高人口素质均有助于碳减排;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对区域总体、城市中心区以及农业县也有重要影响,其中居民消费表现为促进碳排放,区域总体与农业县的人口收缩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均会抑制碳排放;城镇化促进了区域总体的碳排放,但会抑制林业县的碳排放;技术水平和老龄化的提高均会促进碳排放,但作用较弱;环境规制对所有类型县区均无影响.实现碳减排,需加强低碳产业发展、提升科技人员效能、推进人口收缩与老龄化治理、倡导低碳生活,走因县制宜多策并举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人均碳排放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县区尺度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及活化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12
作者 吴钰龙 牛会群 +2 位作者 张裕海 丁淑芳 李广月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29-740,共12页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之一,且含有多种有价元素,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由于煤矸石含有复杂的矿物成分和多种有价元素,同时表现为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实现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需进行活化...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之一,且含有多种有价元素,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由于煤矸石含有复杂的矿物成分和多种有价元素,同时表现为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实现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需进行活化预处理,提高煤矸石中矿物组分的反应活性。目前,常用的煤矸石活化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活化、热活化、化学活化、微波活化、复合活化等。基于不同活化预处理下矿物的物相转变和微观结构重构行为,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活化预处理方法的作用机理和矿物物相转变过程。另外,介绍了不同类型煤矸石的组成差异和利用途径,以及煤矸石中2种最主要矿物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物化性质。最后,探讨不同活化预处理过程中尚存在的研究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煤矸石的活化预处理及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矿物组成 活化 相变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东北部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划分
13
作者 傅永帅 杨丽兵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170,共10页
为了助力沁水盆地东北部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收集了区域内31个矿井的煤储层厚度与埋深,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压力恢复曲线法、计算推导和孔渗特征实验手段,测定了矿井煤样的兰氏压力、储层压力、含气量、渗透性、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 为了助力沁水盆地东北部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收集了区域内31个矿井的煤储层厚度与埋深,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压力恢复曲线法、计算推导和孔渗特征实验手段,测定了矿井煤样的兰氏压力、储层压力、含气量、渗透性、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及孔隙率等参数,结合构造、水文地质背景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并从煤层气富集因素的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煤层气开发选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二级指标敏感性分析,且在研究区太原组15号煤层开展应用,划分了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结果表明:该区域15号煤层变质条件较高,顶底板以灰岩、砂质泥岩与泥岩为主,煤层厚度在4.30~8.25 m之间,平均埋深389 m,属于中~浅埋深,储层压力较小,平均0.67 MPa,含气量在2.61~19.50 m^(3)/t之间,平均含气量9.37 m^(3)/t,吸附能力强,兰氏压力平均36.65 m^(3)/t,渗透性与孔隙率较差,平均渗透性0.029 mD,平均孔隙率5%;煤层气富集主要受煤层埋深控制,相较浅部,深部煤储层煤层厚度,孔隙率变化不大,而兰氏压力高,渗透率低,储层压力、含气性大,更有利于煤层气储存;将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潜力划分为5类,其中和顺、寿阳与阳泉区域是研究区勘探开发优势区块;兰氏压力、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等参数较低,是未来煤层气开发的主要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模糊综合评价 煤储层特征 潜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可达性与冰雪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
14
作者 孔令佳 何淦 吕利娜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179,共5页
本文基于黑龙江2015、2019、2023年公路和铁路交通及经济数据,建立评估模型,衡量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而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交通可达性东西差异显著但逐年改善,西部优于东部,相对差距由463.033降至3... 本文基于黑龙江2015、2019、2023年公路和铁路交通及经济数据,建立评估模型,衡量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而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交通可达性东西差异显著但逐年改善,西部优于东部,相对差距由463.033降至377.176。(2)旅游经济联系呈现“核心-边缘”极化格局,以哈尔滨为辐射中心,与齐齐哈尔、绥化形成高强度联系,边缘区衰减显著。(3)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协调性不足,耦合协调水平集中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主体模式为中交通可达性-低旅游经济(M-L)。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快东部地区交通建设,以交通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冰雪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吸条件对载金D301树脂解吸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牛会群 杨洪英 +1 位作者 佟琳琳 吴钰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3-642,共10页
本文针对载金D301树脂的解吸过程,研究不同解吸剂种类、解吸剂浓度、液固比、温度和解吸时间对载金D301树脂解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脲-盐酸混合溶液是最优的解吸剂;载金D301树脂的解吸过程符合Boyd液膜扩散方程,液膜扩散为主要的... 本文针对载金D301树脂的解吸过程,研究不同解吸剂种类、解吸剂浓度、液固比、温度和解吸时间对载金D301树脂解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脲-盐酸混合溶液是最优的解吸剂;载金D301树脂的解吸过程符合Boyd液膜扩散方程,液膜扩散为主要的控制步骤,液膜扩散系数(K)值为3.54×10^(-1)s,液膜厚度和金的线性分配系数与硫脲浓度和盐酸浓度有关。另外,硫脲和盐酸浓度对解吸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提高硫脲和盐酸溶液浓度有利于载金D301树脂的解吸行为。通过解吸条件优化,获得最佳条件如下:硫脲浓度0.36 mol/L、盐酸浓度0.2 mol/L、液固比5∶1 mL/mg、温度25℃和解吸时间100 min,该条件下载金D301树脂的平均解吸效率可达99.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301树脂 TCCA浸金液 硫脲 解吸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异氰尿酸高效抑制胡敏酸吸附金行为研究
16
作者 牛会群 杨洪英 佟琳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40-3648,共9页
胡敏酸是一类大分子有机酸,对金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引发“劫金”效应,影响金的提取与回收。本文采用三氯异氰尿酸(TCCA)作为抑制胡敏酸吸附的高效抑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和紫外... 胡敏酸是一类大分子有机酸,对金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引发“劫金”效应,影响金的提取与回收。本文采用三氯异氰尿酸(TCCA)作为抑制胡敏酸吸附的高效抑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阐明TCCA抑制胡敏酸吸附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CCA浓度和时间对抑制吸附具有显著影响,在p H为5.0、TCCA浓度为0.015 mol/L、温度为35℃、抑制时间为100 min的最优条件下,胡敏酸对金的吸附百分比可降至2.68%;TCCA作用于胡敏酸表面,使胡敏酸微观团聚行为消失,平均孔径和比表面积减小至1.80 nm和9.94 m^(2)/g,表面活性吸附位点数量减少,吸附活性减弱;胡敏酸含氧基团及酚醛、苯环等结构被氧化,N-C键及C-O键周围化学环境改变,胡敏酸无法与金形成金-有机碳络合物,实现抑制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异氰尿酸 胡敏酸 吸附 抑制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氧化作用下碳质金矿矿物相变及三氯异氰尿酸(TCCA)浸金
17
作者 牛会群 杨洪英 佟琳琳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9-417,共9页
碳质金矿又称双重难处理金矿,难处理的主要原因与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的微细粒包裹以及碳质物“劫金”现象密切相关,导致直接浸出率极低。基于此,加压氧化是分解碳质金矿中硫化物和碳质物的一种有效预处理方法。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 碳质金矿又称双重难处理金矿,难处理的主要原因与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的微细粒包裹以及碳质物“劫金”现象密切相关,导致直接浸出率极低。基于此,加压氧化是分解碳质金矿中硫化物和碳质物的一种有效预处理方法。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获得最优加压氧化条件,并判断各因素对金浸出率影响的显著性。利用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矿物解离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表征方法,探讨在加压氧化作用下碳质金矿的矿物组成以及微观形态变化,并利用有机氯化物TCCA从碳质金矿中提取金。结果表明,反应压力和温度对矿物相变和浸金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碳质金矿中硫化物发生溶解并产生相变,铁被氧化为硫酸盐,砷主要以砷酸盐或臭葱石的形式存在。在TCCA浓度0.2 mol/L,NaCl浓度为45 g/L,初始pH值为5.5,反应温度为40℃和矿浆浓度为20%的浸金条件下,浸出3 h后,加压氧化渣(CPOR)的浸金率可达88.47%,浸出液中金浓度为6.0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金矿 加压氧化 多元线性回归 矿物相变 TCCA浸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相变重构的黄铜矿湿法氧化研究进展
18
作者 牛会群 汤祥凯 +1 位作者 杨洪英 康华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32-1748,共17页
黄铜矿作为全球铜资源的重要载体,其高效、绿色浸出技术对铜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重点探讨了黄铜矿在生物浸出、化学浸出及强化预处理技术中矿物相变重构机制,并评述了湿法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黄铜矿在湿法浸出体系中可定向转化... 黄铜矿作为全球铜资源的重要载体,其高效、绿色浸出技术对铜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重点探讨了黄铜矿在生物浸出、化学浸出及强化预处理技术中矿物相变重构机制,并评述了湿法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黄铜矿在湿法浸出体系中可定向转化为铁氧化物、铜盐及硫酸盐。基于浸出条件等多因素协同调控,黄铜矿中的硫可转变为多种物相,黄铜矿表面的钝化层受控于硫物相的空间分布。生物浸出方面,生物菌种择优及菌群协同作用,消除钝化层对浸出的抑制行为,显著提升黄铜矿的浸出效率。构建并开发新的化学氧化浸出体系,提高铜的选择性氧化能力,降低药剂消耗量。强化预处理技术通过改变矿物微观结构,降低黄铜矿表面活化能,改变黄铜矿界面特性,强化黄铜矿的浸出行为。另外,展望了多技术耦合协同氧化浸出的发展方向,为实现黄铜矿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低碳冶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湿法氧化 矿物相变 结构重构 钝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TCCA高效浸出含碳加压氧化渣
19
作者 牛会群 许家宁 +1 位作者 杨洪英 佟琳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6-2844,共9页
本文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体系,对三氯异氰尿酸(TCCA)浸出含碳加压氧化渣进行条件优化,分析TCCA浓度、NaCl质量浓度、浸出温度和液固比对浸金行为的交互作用及浸金率的影响,并以浸金率为响应值,建立各因素与... 本文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体系,对三氯异氰尿酸(TCCA)浸出含碳加压氧化渣进行条件优化,分析TCCA浓度、NaCl质量浓度、浸出温度和液固比对浸金行为的交互作用及浸金率的影响,并以浸金率为响应值,建立各因素与浸金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以进行方差检验分析,优化TCCA浸出条件参数。结果显示,浸金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可信度高、拟合程度好、试验误差小,TCCA浓度、NaCl质量浓度和浸出温度对浸金率具有显著影响。最优浸出条件为:TCCA浓度0.25 mol/L、NaCl质量浓度31.87 g/L、浸出温度30.4℃、液固比6∶1(mL∶g)。此条件下,模型浸金率的预测值为88.76%,实际浸金率平均值为88.49%,与预测值偏差为0.3%,模型准确度高。因此,TCCA浸出含碳加压氧化渣的优化条件是可行且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加压氧化渣 TCCA浸出 响应曲面法 浸金率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20
作者 李海洋 蒋剑 +1 位作者 李巍 石泽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的面积总体上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骤减,林地、草地的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水域的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2010年,松原市景观的破碎度呈现递增趋势,多发生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形状复杂度持续增加,景观连通性较弱,在松原市南部较为剧烈;2010—2020年,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现象较少,城市景观依旧朝着破碎化、不规则化的趋势发展,但变化程度远小于2000—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松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