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正交实验的老化油超声脱水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帅领 李忠诚 +3 位作者 李明慧 郭志华 高清河 高金彪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40-1745,共6页
利用超声作用对老化油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佳超声条件,并采用SEM和粒径分析等方法对超声作用前后的老化油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老化油破乳脱水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超声作... 利用超声作用对老化油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佳超声条件,并采用SEM和粒径分析等方法对超声作用前后的老化油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老化油破乳脱水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超声作用时间,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520 W、超声作用时间3 min、超声换能器工作6 s停止1 s,在该条件下老化油脱水率可达34.50%,且液滴更规整,成分简单,油水界面膜变薄。超声空化作用于老化油时,破乳与乳化可能是同时进行的,在一定功率条件下破乳效果占主导因素,而在另一些功率条件下乳化效果占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 超声波 正交实验 破乳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sp.shz-2.27与山羊草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
2
作者 杨正茗泽 曲丽娜 +3 位作者 王美琪 战涵 安家兰 彭汉卿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测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降解情况、土壤酶活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油污浓度、丝状真菌以及植物根系对油污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生长量方面,随着土壤油污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平均根长逐渐变短,说明油污浓度越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石油降解率方面,植物与真菌联合接种的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在65.37%~78.67%,说明植物与真菌的联合接种有效促进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土壤酶活力方面,微生物—植物试验组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脂肪酶、脲酶和脱氢酶4种酶表现出良好的活力水平;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经微生物—植物试验组修复的土壤理化性质亦表现良好,其中总氮含量0.047~0.103 g/kg,总糖含量0.299~1.412 mg/g,pH趋于中性,电导率高于植物组。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石油烃降解效果明显提升,该技术在去除石油污染物的同时,能够改良土壤性状、促进植被恢复以及改善生态环境。鉴于高浓度油污可能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修复方法更适宜在中度污染的油污土壤环境中实施,为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互生作用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玉簪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包佳欣 吴英恺 +1 位作者 甘耀丹 聂春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100-103,共4页
为探究盐胁迫对玉簪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玉簪幼苗作为试验材料,盆栽培养14d后,以清水处理为对照,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25%、0.50%和0.75%)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 为探究盐胁迫对玉簪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玉簪幼苗作为试验材料,盆栽培养14d后,以清水处理为对照,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25%、0.50%和0.75%)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玉簪幼苗CAT、SOD和POD活性呈上升趋势;APX活性则呈下降趋势。综上,玉簪幼苗主要通过提高CAT、SOD和POD活性,降低APX活性来清除体内多余有害物质,以抵御盐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簪幼苗 盐胁迫 过氧化氢酶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基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系统发育分析
4
作者 王艳 马军 +5 位作者 唐荣阳 刘楠 胡冰清 谭小川 聂春雨 殷亚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1期81-85,共5页
为筛选出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菌,采用纯培养技术对来自4个地区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并对拮抗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包括碳源代谢、酶活性等)及分子鉴定。结果表... 为筛选出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菌,采用纯培养技术对来自4个地区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并对拮抗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包括碳源代谢、酶活性等)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4个地区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广东地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菌群更丰富。从4个地区的土壤中共筛选出129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株100株,阴性菌株29株,形态多为杆状。通过平板拮抗试验,从129株细菌中筛选出11株对玉米茎基腐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各拮抗菌株在代谢类型、酶活性及革兰氏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指标(如β-半乳糖苷酶试验、有机磷解磷试验)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对玉米茎基腐病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包括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泛菌属(Pantoea)和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霍氏肠杆菌属和泛菌属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本试验筛选鉴定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cepacia)、泛菌属(Pantoea)和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hormaechei)菌株,对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具有开发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基腐病 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 平板对峙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不同品种燕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蒋慧欣 郭婷婷 凌磊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7,10,共8页
为了探究盐碱胁迫对秦琼和梦龙2个品种燕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以秦琼和梦龙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培养,在燕麦苗龄28 d时对其进行盐碱胁迫处理,并测定2个品种燕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 为了探究盐碱胁迫对秦琼和梦龙2个品种燕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以秦琼和梦龙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培养,在燕麦苗龄28 d时对其进行盐碱胁迫处理,并测定2个品种燕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逐渐升高,2个品种燕麦幼苗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由此表明,燕麦在应对盐碱胁迫时,通过调节内部代谢和应激反应来增强自身的抗逆性。通过对比分析秦琼与梦龙各项生理指标的数据可知,秦琼耐盐碱性较梦龙强,为耐盐碱性较强的燕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品种 盐碱胁迫 幼苗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型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5
6
作者 董龙 李宜强 +4 位作者 温静 刘哲宇 于波 张会丽 刘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21,共8页
为给老油田提供增产新技术,以适用于大庆油田的新型聚表剂为例,探索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比Ⅰ型、Ⅱ型2种聚表剂的分子结构和微观形貌差异,结合增黏性、抗剪切性、耐盐性以及乳液稳定性、渗流特... 为给老油田提供增产新技术,以适用于大庆油田的新型聚表剂为例,探索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比Ⅰ型、Ⅱ型2种聚表剂的分子结构和微观形貌差异,结合增黏性、抗剪切性、耐盐性以及乳液稳定性、渗流特征、驱油动态性能等,研究聚表剂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Ⅰ型、Ⅱ型聚表剂的基础结构均是聚丙烯胺;Ⅰ型聚表剂分子链具有立体网状结构,具有更粗壮的链条,其增黏性能、耐盐性能和抗剪切性能均优于Ⅱ型聚表剂;Ⅱ型聚表剂分子链以平行的形式排列,其空间网络结构复杂,乳化性能更佳,Ⅱ型聚表剂具有较低的阻力系数以及驱油注入压力,其与储层的匹配性较好,所以在相同条件下Ⅱ型聚表剂的采收率比Ⅰ型聚表剂高4.52百分点,具有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改善聚驱效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剂 阻力系数 波及体积 性能特征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规律——以大庆油田葡南X区块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国领 窦绪谋 +6 位作者 曲丽娜 胡敏 石沛 李蔚 侯兆伟 郎亚军 张奕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庆油田葡南X区块油藏激活前后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活前和激活2个月后细菌分别检测到894和389个OTUs(操...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激活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庆油田葡南X区块油藏激活前后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活前和激活2个月后细菌分别检测到894和389个OTUs(操作分类单元),古菌分别检测到77和49个OTUs;激活前优势细菌为未分类菌属Parcubacteria、未分类菌属JS1、未分类的厚壁菌门和假单胞菌属,优势古菌为甲烷鬃毛菌属、甲烷绳菌属、甲烷热杆菌属、甲烷球菌属和热自养甲烷嗜热球菌属;激活2个月后优势细菌为假单胞菌属和沃林氏菌属,优势古菌为甲烷鬃毛菌属、甲烷绳菌属、甲烷囊菌属和热自养甲烷嗜热球菌属;激活剂激活了采油优势细菌假单胞菌属和沃林氏菌属,对微生物古菌的激活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为现场试验激活剂配方的优化和激活效果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 16S rRNA 群落结构 演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株菌的复合菌处理油田采出水效果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卞立红 任国领 +3 位作者 何雯 李颖 王毅强 杨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109,共5页
为了降低油田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质量浓度,提高采出水处理效果,将石油烃降解菌株D与聚丙烯酰胺降解菌株H进行复配,考察了复合菌接种量、复配比例对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合成培养基中,当复合菌接种量体积... 为了降低油田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质量浓度,提高采出水处理效果,将石油烃降解菌株D与聚丙烯酰胺降解菌株H进行复配,考察了复合菌接种量、复配比例对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合成培养基中,当复合菌接种量体积分数为5%时,降解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当D和H的复配比例为3∶1和3∶2时,7d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分别为57.79%和60.76%,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70.39%和65.05%,这两个复配比例时,复合菌处理效果均优于单菌的处理效果;在应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时,当复配比例为3∶1和3∶2时,7d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分别为50.51%和54.26%,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64.24%和66.18%,降解效果均较好且复配比例3∶2时降解效果优于3∶1时降解效果。当复配比例为3∶2、复合菌接种量体积分数为5%时,应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降解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 接种量 复配比例 石油烃降解率 聚丙烯酰胺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整合与优化的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4
9
作者 任国领 侯晓哲 +3 位作者 赵晓菊 胡敏 曲丽娜 张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6期275-276,279,共3页
基因工程是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必修课,其知识抽象复杂,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基因工程实验作为基因工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授课内容... 基因工程是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为理论基础的专业必修课,其知识抽象复杂,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基因工程实验作为基因工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授课内容老化、教学方法被动和考核方式单一等。基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借助教师的科研优势进行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期实现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构建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 基因工程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钉直播+超星泛雅平台”在分子生物学线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曲丽娜 胡敏 +1 位作者 赵晓菊 任国领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1期244-246,251,共4页
随着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大庆师范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团队利用钉钉直播和超星泛雅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教学,对理论课程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拆解,上传自主录制知识点讲解视频38个,共计时长560 min,发布在线学... 随着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大庆师范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团队利用钉钉直播和超星泛雅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教学,对理论课程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拆解,上传自主录制知识点讲解视频38个,共计时长560 min,发布在线学习任务点129个,主题讨论80个,章节作业20个,对各章节以思维导图总结概括了知识脉络,经线上考核后与传统线下成绩对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所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星泛雅平台 分子生物学 线上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11
作者 聂春雨 郎亚军 +3 位作者 殷亚杰 任国领 张志国 闫立地 《绿色科技》 2021年第3期199-201,共3页
指出了随着我国发酵行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在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CDIO教学模式,拓宽了实践锻炼环节和多元化考核体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 指出了随着我国发酵行业的不断发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在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CDIO教学模式,拓宽了实践锻炼环节和多元化考核体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CDIO模式 应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制备及其阻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思雨 王子怡 +4 位作者 姚佳 罗忠贵 王海凤 朱明亮 钱慧娟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92-2896,共5页
利用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ODTMS)对二氧化钛(TiO_(2))晶须进行改性,并通过溶液共混法将其添加到涂层溶液中,制备了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涂层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6... 利用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ODTMS)对二氧化钛(TiO_(2))晶须进行改性,并通过溶液共混法将其添加到涂层溶液中,制备了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涂层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60 h的阻垢实验,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表面的CaCO_(3)结垢量仅为1.90 mg/cm^(2),相较于PVDF涂层和TiO_(2)/PVDF涂层分别减少了37.1%和16.7%。硅烷改性TiO_(2)晶须在涂层中的分散性优良,在涂层中形成空间限制,使得CaCO_(3)晶体的生长方向受到限制,从而抑制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晶须 硅烷改性 聚偏氟乙烯 阻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离子条件下微生物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3
作者 卞立红 曲丽娜 +4 位作者 高清河 任国领 胡敏 张奕婷 王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为了减少采油过程中因为金属离子导致的聚合物黏损,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从大庆油田腐蚀管道筛选出的降黏菌S,通过向聚合物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金属离子,将降黏菌S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 00... 为了减少采油过程中因为金属离子导致的聚合物黏损,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从大庆油田腐蚀管道筛选出的降黏菌S,通过向聚合物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金属离子,将降黏菌S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 000 mg/L的聚合物质量浓度下,向基础降黏培养基中加入10~50 mg/L的金属离子,Mn^(2+)、Fe^(2+)和Fe^(3+)的加入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降黏菌S的降黏率,最高黏损率分别为38.3%、35.6%、34.7%;K~+的加入对降黏菌S的降黏率影响不大;Cu^(2+)、Zn^(2+)的加入会降低菌S所引起的黏损;因此要控制采油体系中Mn^(2+)、Fe^(2+)和Fe^(3+)的含量,从而降低聚合物黏损;K~+离子含量也不宜太多。适当增加采油体系中Zn^(2+)、Cu^(2+),减少聚合物黏损,或者将6种离子均以质量浓度30 mg/L混合加入会降低聚合物黏损。研究成果对油田减少聚合物黏损,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降黏菌 金属离子 黏损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碱三元驱油剂及结垢颗粒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清河 李琦 +4 位作者 吴昊 黄金 陈思安 王子玉 李丽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6,共8页
针对强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严重的问题,通过室内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强碱三元驱油剂及结垢颗粒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稳态浓相体积增比、油相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元体系中NaOH质量分数从0.8%增加到... 针对强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严重的问题,通过室内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强碱三元驱油剂及结垢颗粒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稳态浓相体积增比、油相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元体系中NaOH质量分数从0.8%增加到1.2%,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油滴的聚并速率常数增加、稳态浓相体积增比降低、油相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均降低;三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从0.1%增加到0.4%,稳态浓相体积增比增加了2倍;增大三元体系溶液黏度,乳状液的稳定性提高;在三元体系中,SiO2和FeS结垢颗粒质量浓度增加会促进乳状液的稳定性,而增加CaCO3结垢颗粒的质量浓度会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以根据采出液中化学剂和结垢颗粒的质量浓度高低识别采出液乳状液稳定性,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稳定性 结垢颗粒 驱油剂 强碱三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生物类专业创新课程建设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太海 张雷 +3 位作者 张国发 殷亚杰 常贺 丁海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110-115,共6页
当前面临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生产实践项目,在整合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与专业... 当前面临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生产实践项目,在整合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与专业和课程结合紧密并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案例的应用,进行生物类专业创新课程建设。实践表明,在以学科竞赛成绩为驱动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高,课程完成度较好。为研究学科竞赛驱动下的生物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建立资源库并进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竞赛 创新课程 案例 生物类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太海 秦姝冕 +2 位作者 岳华 张雷 常贺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4期148-152,160,共6页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立了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创科技公司,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多种行业的机会。本研究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建立案例教学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的响应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立了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创科技公司,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多种行业的机会。本研究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建立案例教学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的响应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企业所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设计试验、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既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新创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了更多鲜活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新创企业 案例教学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作用对强碱三元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王超 吴昊 +3 位作者 陈思安 黄金 孙赫 高清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油田强碱三元体系采出液运移和输送过程中产生乳化作用,造成输送能耗增加、油水分离难度增加。以室内模拟油水机械乳化方法,研究了水油体积比、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对强碱三元乳化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油相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 油田强碱三元体系采出液运移和输送过程中产生乳化作用,造成输送能耗增加、油水分离难度增加。以室内模拟油水机械乳化方法,研究了水油体积比、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对强碱三元乳化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油相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油体积比从9∶1降低到1∶4,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乳化速率从10000 r/min增加到20000 r/min,静沉后油相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均增加;乳化时间从1 min增加到10 min,乳状液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乳化时间为3~5 min时乳状液稳定性最强;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乳化速率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大,说明采出体系流动过程中,管线变径、阀门等部位产生的扰动会导致采出液发生二次乳化。研究结果为现场判断乳化影响因素、采取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稳定性 水油体积比 乳化速率 乳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发酵尾液菌体蛋白的高效提取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太海 赵兰坤 +3 位作者 孙钦波 王小平 刘世周 李紫璇 《现代畜牧兽医》 2021年第8期5-8,共4页
试验以絮凝沉淀法提取氨基酸尾液中的菌体蛋白,以聚丙烯酸钠为絮凝剂,对影响絮凝沉淀法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维持时间在10~20 min之间,上清液澄清度、过滤效果较好;加热温度在45~55℃时,蛋白提取率较高,考虑节约能源等因素,选择4... 试验以絮凝沉淀法提取氨基酸尾液中的菌体蛋白,以聚丙烯酸钠为絮凝剂,对影响絮凝沉淀法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维持时间在10~20 min之间,上清液澄清度、过滤效果较好;加热温度在45~55℃时,蛋白提取率较高,考虑节约能源等因素,选择45℃为加热控制温度;搅拌时间在3~9 min时,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蛋白提取率逐渐提高,絮凝体积由松散且小变得结实且大;超过9 min后,蛋白提取率以及絮凝效果均有所下降。研究表明,热维持时间15 min、加热温度45℃、搅拌时间9 min时,絮凝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液 菌体蛋白 絮凝沉淀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剂对弱碱三元复合驱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和悦 高清河 +3 位作者 王鉴 黄金 张丽 李丽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15440-15445,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ASP,碱剂(A)、表面活性剂(S)、聚合物(P)]采出液油水乳化严重、污水处理困难等问题,通过室内模拟乳化方法,研究了驱油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背散射光强平均值、粒径、水相含油量和油相含水率对实验... 针对大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ASP,碱剂(A)、表面活性剂(S)、聚合物(P)]采出液油水乳化严重、污水处理困难等问题,通过室内模拟乳化方法,研究了驱油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背散射光强平均值、粒径、水相含油量和油相含水率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粒径变小,液滴不易聚并,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聚合物浓度在800 mg/L时,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强;当石油磺酸盐浓度为0.2%时,弱碱三元乳状液更稳定;基于正交试验分析表明,聚合物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大,说明聚合物通过增大乳状液中水相黏度使乳化程度增加,油珠粒径减小,油珠之间的聚集和聚并阻力加大,增大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现场判断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稳定性 聚合物 碳酸钠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降解组合菌的筛选和降解条件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国领 李蔚 +3 位作者 施寒清 卞立红 戚桂娜 胡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4,I0007-I0008,共8页
从大庆油田含聚污水中分离得到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N2-2-P139-D1、N2-2-P140-D1和N2-2-P140-X1),进行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在不同pH条件下混合培养,研究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最优降解组合、降解pH和降解时间。结果表... 从大庆油田含聚污水中分离得到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N2-2-P139-D1、N2-2-P140-D1和N2-2-P140-X1),进行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在不同pH条件下混合培养,研究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最优降解组合、降解pH和降解时间。结果表明: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分别属于纤维微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在pH为7.0时,N2-2-P139-D1、N2-2-P140-D1和N2-2-P140-X1组合的降解率最大,最优降解时间为7d时,降解率为39.5%;在pH为9.0时,N2-2-P139-D1和N2-2-P140-X1组合的降解率最大,最优降解时间为5d时,降解率为34.5%。复合菌N2-2-P139-D1和N2-2-P140-X1,以及复合菌N2-2-P139-D1、N2-2-P140-D1和N2-2-P140-X1对现场含聚污水中聚丙烯酰胺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35.4%和31.0%,最优降解时间为5d。该结果为微生物在大庆油田采出液油水分离和含聚污水处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复合菌 降解率 含聚污水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