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应急技术方法与推广概况 被引量:3
1
作者 薛风国 曲秉阳 +1 位作者 韩亮 陆明明 《农业工程》 2020年第1期35-37,共3页
主要汇总、整理和分析了我国常用的气象灾害预测应急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为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应对农业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方法,减少发生气象灾害时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预测应急技术 推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脉冲雷电冲击下ZnO压敏电阻的劣化性能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伟 盛沨 +2 位作者 张春龙 王波 行鸿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85-3793,共9页
针对ZnO压敏电阻的单脉冲雷电冲击实验无法真实有效模拟自然界雷击,且对其劣化性能研究不够精确完善的问题,利用新型多脉冲雷电发生器对ZnO压敏电阻进行冲击,通过改变脉冲数量、时间间隔和脉冲幅值等参数,分别从ZnO压敏电阻的耐受性能... 针对ZnO压敏电阻的单脉冲雷电冲击实验无法真实有效模拟自然界雷击,且对其劣化性能研究不够精确完善的问题,利用新型多脉冲雷电发生器对ZnO压敏电阻进行冲击,通过改变脉冲数量、时间间隔和脉冲幅值等参数,分别从ZnO压敏电阻的耐受性能、电气参数、温度分布和能量吸收等方面定量研究其劣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ZnO压敏电阻在经过多次多重雷电冲击后,泄漏电流会产生跃变;不同于多次单脉冲冲击下的下降趋势,压敏电压数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不同于多次单脉冲冲击下的上升现象,电容值在小范围内波动起伏;ZnO压敏电阻的表面温度分布并不均匀,与冲击次数和位置有关;脉冲间隔的长短对样片能量吸收的影响很小。实验结论可为制定多脉冲雷电冲击下电涌保护器的性能指标和劣化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压敏电阻 电涌保护器 劣化 多脉冲雷电冲击 泄漏电流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隐层BP网络的沈阳地区雷暴潜势预报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中冠 栾健 +2 位作者 王迪 张春龙 栾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91,共8页
利用沈阳市2007-2011年6、7、8月探空因子与闪电定位资料,选取适合当地雷暴潜势预报的9个因子,构建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当地雷暴的潜势发展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基于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临界成功指数CSI=57.46%、... 利用沈阳市2007-2011年6、7、8月探空因子与闪电定位资料,选取适合当地雷暴潜势预报的9个因子,构建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当地雷暴的潜势发展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基于双隐层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临界成功指数CSI=57.46%、探测概率POD=79.38%、虚假报警率FAR=32.46%和总指数TS=74.89%,预报效果较令人满意;通过12h和6h潜势预报结果对比发现,6hBP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效果好,更适用于沈阳地区雷暴潜势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隐层 BP网络 雷暴 潜势预报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时域模型与小波函数的雷暴日研究——以“冰城”为例
4
作者 姜雅凡 李鹏飞 +2 位作者 李永生 周海龙 张春龙 《现代化农业》 2017年第11期70-72,共3页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台1981~2015年的观测资料,通过二维时域模型与小波函数模型等统计方法对哈尔滨地区年雷暴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哈尔滨地区1981~2015年的年雷暴日的总体变化呈现波动中减小,35年统计表明年雷暴日的变化每10年减少...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台1981~2015年的观测资料,通过二维时域模型与小波函数模型等统计方法对哈尔滨地区年雷暴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哈尔滨地区1981~2015年的年雷暴日的总体变化呈现波动中减小,35年统计表明年雷暴日的变化每10年减少1.7d,其月变化时域主要发生于每年的5~10月,即春末秋中,冬季雷暴几乎没有;(2)35年的年雷暴日在显著性区95%区间范围以上的突变年存在于1995年,年雷暴日在强显著性突变后年雷暴日均值与突变前相比减少了5.6d。(3)35年的年雷暴日小波函数周期有分别为4、8年两个准高频周期以及30年的低频准周期,三者均具有较好的全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 突变检验 时域分析 小波函数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国东南沿海致灾气旋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雪 苏布达 +4 位作者 温姗姗 姜彤 高超 王艳君 翟建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5-704,共10页
将造成经济损失的热带气旋定义为致灾气旋。基于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压、风速和降水量数据确定致灾气旋阈值,结合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在1961—2100年的输出资料,预估致灾气旋发生频数及其风速与降水量,分析全球升温1.5℃与2.0℃... 将造成经济损失的热带气旋定义为致灾气旋。基于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压、风速和降水量数据确定致灾气旋阈值,结合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在1961—2100年的输出资料,预估致灾气旋发生频数及其风速与降水量,分析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致灾气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86—2015年,东南沿海地区致灾气旋发生频数共计180个,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风速和降水量分别为8.7 m/s和129.8 mm,对浙江东部及广东东部沿海影响最严重。(2)全球升温1.5℃,2020—2039年致灾气旋频数将由基准期(1986—2005年)的111个上升至138个,增加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省西南地区及福建省南部地区;平均风速和降水量分别上升15%和17%,至8.4 m/s和109.9 mm,以福建省沿海地区增加最明显。(3)全球升温2.0℃,2040—2059年致灾气旋频数较1986—2005年增加33%,将达148个;风速上升32%,以浙江省东部、福建和广东省接壤的沿海地区及广东省南部增幅最大;降水量上升35%,以福建与广东省接壤的沿海地区及广东省西南地区增加明显。(4)相比升温1.5℃,全球气温额外升高0.5℃,东南沿海地区致灾气旋频数及其风速与降水量将分别上升9%、17%和18%。努力将温升控制在1.5℃,对降低致灾气旋频率和强度增加所导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升温1.5℃和2.0℃ 致灾气旋 时空变化 CCLM模式 东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导理论与ATP-EMTP对雷击风机系统仿真及防护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徐伟 李鹏飞 +2 位作者 郑文佳 吕东波 杨仲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5期164-171,共8页
风机雷电过电压防护是风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研究风机因遭受雷电过电压损坏的规律,通过分析雷电电磁波导理论与风机内部运行结构,建立塔筒(门)空腔试验缩比模型与风机线网结构雷电过电压分布仿真模型。基于实验室测试与ATP-EMTP... 风机雷电过电压防护是风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研究风机因遭受雷电过电压损坏的规律,通过分析雷电电磁波导理论与风机内部运行结构,建立塔筒(门)空腔试验缩比模型与风机线网结构雷电过电压分布仿真模型。基于实验室测试与ATP-EMTP软件仿真计算,采取相对偏差计算方法对部分结果进行验证,进而分析雷击风机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雷电电磁脉冲在塔筒(门)空腔导线中可产生峰值约为数百伏阻尼震荡损害波,风机塔筒门的接口部分需进行较好的密封屏蔽;风机雷电过电压系统仿真中,不同部位形成的雷电电压波峰值间具有较大的倍数差。可根据各部位RLC值的变化安装适配SPD;风机雷电过电压系统仿真中,参考点峰值电压值随着接地电阻值增大而增大,越靠近风机塔筒基础部分,电压峰值变化越明显。从1~10Ω改变接地电阻值,并不能有效改善塔筒以上部分过电压峰值。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雷击风机与雷击风机附近对风机造成的侵害特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 雷击试验 缩比模型 波导理论 ATP-EMTP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脉冲下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明明 行鸿彦 +3 位作者 梁桐瑞 吕东波 李鹏飞 张春龙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5-170,共6页
为了研究在多脉冲下,雷电保护器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利用多脉冲发生设备,设置波形8/20μs,电流幅值20kA,脉冲间隔50ms的6个模拟的高压雷电脉冲,对单片与双片并联的MOV进行高压冲击试验,每次冲击间隔至样品... 为了研究在多脉冲下,雷电保护器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单片与双片并联的性能,利用多脉冲发生设备,设置波形8/20μs,电流幅值20kA,脉冲间隔50ms的6个模拟的高压雷电脉冲,对单片与双片并联的MOV进行高压冲击试验,每次冲击间隔至样品恢复室温,对比测试单片20kA与双片10kA并联的伏安特性,分别分析它们的各自耐高压的性能。研究发现,多脉冲下双片并联的耐冲击性能明显优于单片;多脉冲下MOV的散热能力对耐受性能起重要作用,而双片并联的散热能力较单片更好。因此多脉冲下双片10kA并联比单片20kA更具可靠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脉冲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单片 双片并联 伏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MD与Markov Chain的雷暴日动态与趋势预测——以盐城地区为例
8
作者 陈超 李鹏飞 +2 位作者 肖稳安 张春龙 吕东波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94-99,共6页
以盐城地区为例,通过滑动t突变检验、EEMD(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on)以及Markov Chain(马尔科夫链)统计模型,对盐城地区54 a年雷暴日数据进行动态与趋势预测研究,并对周期研究结果进行显著性和误差检验,... 以盐城地区为例,通过滑动t突变检验、EEMD(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on)以及Markov Chain(马尔科夫链)统计模型,对盐城地区54 a年雷暴日数据进行动态与趋势预测研究,并对周期研究结果进行显著性和误差检验,结果表明:盐城地区54 a年雷暴日呈现减少的趋势,突变年为1966年,其54 a年雷暴日序列可以分解成4个IMF(Intrinsic Mode Function)分量和1个趋势分量。主要存在0~0.05、0.45~0.50 Hz两个频率区间,相应的其周期为2.22 a年际周期和27 a年代际周期(可信度均超过95%)。EEMD重构雷暴日数据与原始数据的误差百分比处于±0.8%范围内,其马尔科夫链长周期预测显示未来年雷暴日处于25~35 d之间的概率为45%,大于35 d的概率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地区 年雷暴日 EEMD HILBERT变换 马尔科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纬度林区干雷暴与雷击火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长明 陈亮 +2 位作者 陆明明 韩盛涛 吕东波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4期520-526,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干雷暴天气过程中雷击火防范重点,采用2006—2015年大兴安岭山脉东北部高纬度林区闪电定位数据、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雷击火数据,构建网格数据确定干雷暴阈值,采用ArcGIS对干雷暴和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 为进一步明确干雷暴天气过程中雷击火防范重点,采用2006—2015年大兴安岭山脉东北部高纬度林区闪电定位数据、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雷击火数据,构建网格数据确定干雷暴阈值,采用ArcGIS对干雷暴和雷击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雷击火主要发生在5—7月,占2006—2015年雷击火总数量的86.2%,高频月份为7月。发生过雷击火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3.26%,雷击火高频区域为漠河县、呼中区和新林区,雷击火发生地域具有聚集性和重复性。干雷暴主要发生在7月。干雷暴高发区呈双带状分布,漠河县中东部、塔河县西南部、呼中区东北部、新林区和松岭区大部分为干雷暴的高发区域。干雷暴发生后48 h内为雷击火防范的重点时段;高频干雷暴相邻区域内,260~460 m的针叶林和草甸低山阳坡为雷击火防范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气象 相关分析 干雷暴 雷击火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主要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佳宁 李雯婧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61-63,共3页
利用美国气候中心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降水资料,系统性地将中亚干旱区以及澳大利亚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澳大利亚干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中亚干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中亚干旱区受... 利用美国气候中心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降水资料,系统性地将中亚干旱区以及澳大利亚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澳大利亚干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中亚干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中亚干旱区受到西风环流和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降水特征为以冬季、春季为主的西风区降水特征;中亚干旱区年均温度和冬夏季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干旱区年总降水量和夏季总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但冬季呈下降趋势;澳大利亚干旱区年均温度和冬夏季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温度上升速率大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干旱指数 降水量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