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医证候研究白塞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变化及临床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朴勇洙 孙妲男 +2 位作者 邵音 张岩 袁星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3期1012-1018,1027,共8页
目的:利用16S rRNA技术分析湿热证白塞病(BD)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9例白塞病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为湿热组(n=19)和非湿热组(n=30),另选择4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收集各组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 目的:利用16S rRNA技术分析湿热证白塞病(BD)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9例白塞病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为湿热组(n=19)和非湿热组(n=30),另选择4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收集各组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集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检测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湿热证BD与非湿热证相比,眼部受累的发生率更高(P<0.05)。湿热证BD患者WBC、CRP、ESR和IgG均明显高于非湿热证患者(P<0.05)。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与健康组和非湿热组比较,湿热组Ace、Chao1和Shannon指数明显降低,Simpson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非湿热组相比,湿热组Actinobacteria门丰度增加(P<0.05);Collinsella、Intestinimonas和Enterobacteriaceae_unclassified属水平丰度增加,Clostridiales_unclassified、Ruminococcaceae_UCG009、Ruminococcaceae_UCG007和Ruminococcus_gauvre auii_group属水平丰度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scillospira丰度与WBC、CRP、ESR和IgG水平均呈现正相关,Eubacterium和Cetobacterium丰度与WBC、CRP、ESR和IgG水平均呈现负相关。结论:肠道菌群的改变参与了BD的发病,同时不同中医证型BD患者肠道中菌群存在差异,此外肠道中特定的菌属还与BD血清炎症、免疫指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型 白塞病 肠道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窍明目汤调控p53/SLC7A11介导的氧化损伤及铁死亡改善青光眼RGC损伤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杨稀瑞 王继雪 +3 位作者 王思琦 孙会兰 袁星星 孙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717-1726,共10页
目的:探讨通窍明目汤改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数据库检索药物、疾病及铁死亡数据库靶点,筛选出共同靶点与关键靶标,构建“通窍明目汤-青光眼-铁死亡”网络,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体外实验以过氧化氢诱导... 目的:探讨通窍明目汤改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数据库检索药物、疾病及铁死亡数据库靶点,筛选出共同靶点与关键靶标,构建“通窍明目汤-青光眼-铁死亡”网络,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体外实验以过氧化氢诱导RGC,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通窍明目汤组、阳性药物组,共3组,另设正常空白组,自第5周开始予通窍明目汤(99.96 g/kg)灌胃干预。实验结束后,CCK-8检测RGC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ROS表达,ELISA法检测RGC中铁离子、MDA、SOD、GSH-PX含量及活性,Western blot检测RGC中ACSL4、GPX-4、FTH-1蛋白及p53/SLC7A11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RGC中p53、SLC7A11 mRNA含量。结果:经通窍明目汤汤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通窍明目汤显著降低RGC内活性氧阳性率、铁离子水平及MDA含量、下调RGC细胞核内p53、ACSL4及ACSL4、p53 mRNA表达,增加RGC增殖率,升高SOD、CAT及GSH水平,上调GPX-4、FTH-1、SLC7A11及GPX-4、FTH-1、SLC7A11 mRNA表达(P<0.05)。结论:通窍明目汤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涉及多条分子通路,其机制可能与阻断p53/SLC7A11信号通路中细胞内p53的表达及systemXc-所介导的RGC铁死亡,抑制SLC7A11表达,导致胱氨酸减少,增加铁死亡敏感性,触发的氧化应激和过度炎症反应,从而避免细胞受损和功能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明目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铁死亡 p53/SLC7A1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瑶 袁星星 +1 位作者 田春燕 李竹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6期1201-1206,1212,共7页
目的:观察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数量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构建哮喘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平喘颗粒或IL⁃33中和抗体进行干预,分别通过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 目的:观察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数量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构建哮喘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平喘颗粒或IL⁃33中和抗体进行干预,分别通过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分别以ELISA和qRT⁃PCR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中IL⁃4、IL⁃5、IL⁃13和IL⁃33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ST⁃2、FIZZ1和Arg⁃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炎症评分、PAS评分和胶原染色面积明显增加,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IL⁃4、IL⁃5、IL⁃13和IL⁃33的表达明显增加,肺组织中ILC2和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ST⁃2、FIZZ1和Arg⁃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平喘颗粒能够降低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评分、PAS评分和胶原染色面积,下调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IL⁃4、IL⁃5、IL⁃13和IL⁃33的表达,降低肺组织中ILC2和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ST⁃2、FIZZ1和Arg⁃1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喘颗粒通过抑制ILC2介导的M2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改善哮喘气道重塑,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喘颗粒 支气管哮喘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M2型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二莲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艳芳 张莹雯 张雅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观察芪参二莲汤联合拉米夫定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学、血清学、肝功能、免疫因子及对核苷类抗病毒药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8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 目的:观察芪参二莲汤联合拉米夫定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学、血清学、肝功能、免疫因子及对核苷类抗病毒药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8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芪参二莲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病毒血清学及肝功能改变,免疫因子水平变化,及耐药率比较,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4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12、24、48周治疗后HBeAg转阴数、HBeAg转换数、HBsAg转阴数、HBV-DNA转阴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ALB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12周、48周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CD_3^+、CD_4^+、CD_4^+/CD_8^+、NK较前均上升,治疗12周时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周时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周时CD_8^+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周时CD_8^+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耐药率为11.31%;对照组总耐药率为32.56%。两组耐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二莲汤联合拉米夫定不仅能够更加显著的抑制HBV-DNA复制,提高HBsAg、HBeAg转阴率,有效改善肝功能,还能调节免疫功能、减少HBV耐药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大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二莲汤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免疫因子水平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物黄芩汤对白塞病模型小鼠IFN-γ、IL-17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朴勇洙 孙妲男 +2 位作者 邵音 张岩 王炳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486-491,共6页
目的:探讨三物黄芩汤对白塞病(BD)模型小鼠IFN-γ、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样本并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并鉴别白塞病与健康受试者的差异基因。通过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构建BD小鼠模型并给予三物黄芩汤浓缩液灌胃... 目的:探讨三物黄芩汤对白塞病(BD)模型小鼠IFN-γ、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样本并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并鉴别白塞病与健康受试者的差异基因。通过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构建BD小鼠模型并给予三物黄芩汤浓缩液灌胃治疗,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单个核细胞中IFN-γ、IL-17A的水平,RT-PCR法检测脾脏组织中TBX2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BD患者共有31个差异基因,其中19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PPI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中排名前5的基因分别为TBX21、STAT3、IL15、PRF1和IFNG。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外周血及PBMC中IFN-γ、IL-17A的水平明显增高(P<0.01),三物黄芩汤能明显降低小鼠外周血及PBMC中IFN-γ、IL-17A的水平(P<0.05)。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脾脏组织中TBX2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三物黄芩汤能降低小鼠脾脏组织中TBX2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三物黄芩汤通过靶向抑制TBX21 mRNA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INF-γ和IL-17的水平,达到治疗B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物黄芩汤 白塞病 虾原肌球蛋白 TBX2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汤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硕熙 王炳予 +2 位作者 杨磊 李丹丹 袁星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905-909,914,共6页
目的:观察芪参汤对肝纤维化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参汤组和秋水仙碱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结束后芪参汤和秋水仙碱组给予相应的药... 目的:观察芪参汤对肝纤维化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参汤组和秋水仙碱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结束后芪参汤和秋水仙碱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及空白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腹主动脉血和肝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和羟脯氨酸含量,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α-SMA、Col-I、Col-Ⅲ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丰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芪参汤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AST、ALT、TBIL和Hyp含量,降低炎症评分、纤维化评分、胶原染色面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芪参汤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I及Col-Ⅲ蛋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参汤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p-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汤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肝组织中胶原沉积,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汤 肝纤维化 PI3K/AKT/MTOR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汤通过细胞自噬对肝窦内皮细胞去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毛旭 袁星星 +2 位作者 杨磊 李丹丹 王炳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6期1222-1227,共6页
目的:观察芪参汤对肝窦内皮细胞去分化及自噬的影响。方法:大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参汤低、中、高和抑制剂组,通过100μg/m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24 h建模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或血清进行干预。分别采... 目的:观察芪参汤对肝窦内皮细胞去分化及自噬的影响。方法:大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参汤低、中、高和抑制剂组,通过100μg/m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24 h建模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或血清进行干预。分别采用RT-q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VEGFR2及ET1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检测LSEC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NO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I、LC3BII和p62)及内皮细胞功能相关蛋白(eNOS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水平。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芪参汤含药血清能增加LSEC细胞中窗孔、自噬体的数量,抑制内皮下基底膜形成。与模型组相比,芪参汤含药血清能够明显上调LSEC中VEGFR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E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芪参汤还能明显增加LSEC中LC3BⅡ、p-eNOS、eNOS蛋白的表达和LC3BⅡ/LC3BI、p-eNOS/eNOS比值,降低LC3BI和p6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汤能够通过促进LSEC自噬水平抑制其去分化水平,进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汤 肝窦内皮细胞 自噬 去分化 含药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芪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硕熙 袁星星 +2 位作者 杨磊 李丹丹 王炳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4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数据库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NAFLD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疾病-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数据库筛选芪参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NAFLD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和PPI;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HE染色、油红染色、血清生化指标及Western blot法验证芪参汤对高脂饮食构建NAFLD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结果:本研究一共筛选到芪参汤活性化合物207个,95个药物疾病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芪参汤治疗NAFLD的机制涉及脂肪细胞因子、胰岛素信号途径、脂肪酸生物合成等。实验结果显示,芪参汤能够明显降低NAFLD大鼠肝脏NAS评分和油红O染色面积(P<0.05)。同时,芪参汤明显降低NAFLD大鼠血清葡萄糖、胰岛素、HOMA-IR、TC、TG、AST及ALT水平(P<0.05)。此外,芪参汤能够明显上调肝组织中p-INSRβ的表达,下调SREBP-1C、FAS和p-ACC的表达(P<0.05)。结论:芪参汤能够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NAFLD脂肪沉积和肝损伤。除此之外,芪参汤还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达到治疗NAFL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芪参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信号通路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窍明目汤通过p53/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改善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稀瑞 王继雪 +1 位作者 董霏雪 袁星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5-1381,共7页
目的观察通窍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对p53/AMPK/mTOR通路所介导的RGC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GC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GC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RGC内活性氧(ROS)表达,ELISA法检测丙二... 目的观察通窍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对p53/AMPK/mTOR通路所介导的RGC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GC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GC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RGC内活性氧(ROS)表达,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及活性,Western blot检测RGC中Beclin-1、p62表达、LC3-Ⅱ/LC3-Ⅰ及p53/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GC增殖率下降,RGC凋亡率升高;ROS阳性细胞数量增加,SOD活性、MDA和GSH-PX含量升高,模型组细胞Beclin1、LC3-Ⅱ/LC3-Ⅰ、细胞核p53、p-AMPK及mTORC1表达升高,p62、细胞质p53、AMPK及p-mTORC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浓度通窍明目汤组RGC增殖率升高,RGC凋亡率下降;RGC中ROS阳性细胞数量减少;SOD活性,MDA和GSH-PX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通窍明目汤组及PFT-ɑ组细胞p62、细胞质p53、AMPK及p-mTORC1蛋白表达升高,Beclin1表达、LC3-Ⅱ/LC3-Ⅰ、细胞核p53、p-AMPK及mTORC1表达降低(P<0.05)。结论通窍明目汤可通过介导p53/AMPK/mTOR信号通路上调RGC自噬水平,从而抑制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明目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青光眼视神经萎缩 自噬 p53/AMPK/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技术探讨芪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炳予 张雅丽 +2 位作者 杨磊 李丹丹 袁星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8-24,29,共8页
目的通过16S rRNA技术探讨芪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NAFL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食的方法构建NAFLF大鼠模型,造模期间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治疗,疗程8周。分析比较各组大鼠治疗后肝脏组织病理、血... 目的通过16S rRNA技术探讨芪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NAFL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食的方法构建NAFLF大鼠模型,造模期间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治疗,疗程8周。分析比较各组大鼠治疗后肝脏组织病理、血清肝功能、血脂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并收集盲肠末端内容物,通过ⅢuminaMiseq平台进行肠道菌群测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芪参汤能够显著改善NALFL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NAS评分、油红染色面积、胶原染色面积、ALT、AST、TC、TG、HA、LN、PⅢNP和C-Ⅳ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芪参汤能够显著增加NAFLF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并且上调拟杆菌目S24-7群、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副杆状菌属、考拉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群、红蝽菌科_UCG-002、毛螺旋菌属、臭味菌属、Anaerostipes菌属、瘤胃菌属、艾克曼菌属、Romboutsia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和嗜血杆菌的表达丰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汤通过恢复NAFLF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肠道中益生菌的丰度,从而实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 肠道菌群 16S rRNA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草泻痢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炎症因子及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战晶玉 袁星星 +2 位作者 王炳予 刘长发 张雅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4期1872-1877,共6页
目的:观察连草泻痢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肠道黏膜炎症因子及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连草泻痢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余下3组小鼠采用3%葡聚糖硫... 目的:观察连草泻痢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肠道黏膜炎症因子及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连草泻痢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余下3组小鼠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诱导诱导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期间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及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8、IL⁃17和INF⁃γ)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连草泻痢胶囊能明显增加UC小鼠结肠长度和降低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模型组相比,连草泻痢组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IL⁃8、IL⁃17和INF⁃γ的含量均明显减少,TLR4、PI3K、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连草泻痢胶囊及美沙拉嗪对结肠组织中Akt和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草泻痢胶囊通过抑制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的分泌,改善UC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草泻痢胶囊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TLR4/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PTEN、RUNX3基因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炳予 袁星星 +1 位作者 刘长发 张雅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121-3125,I0034,共6页
目的:探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对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PTEN、RUNX3基因甲基化及PTEN、RUNX3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维酶素组、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创建实验性大鼠PLGC... 目的:探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对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PTEN、RUNX3基因甲基化及PTEN、RUNX3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维酶素组、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创建实验性大鼠PLGC模型。造模后,维酶素组和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0.9%Nacl溶液灌胃,1次/d。灌胃12周后,观察各组胃组织病理学改变,MSP法检测PETN、Runx3基因甲基化及RT-PCR法检测PETN、Runx3 mRNA表达。结果:维酶素组、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均能改善胃黏膜组织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其中以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最佳;造模后,模型组PTEN、RUNX3基因甲基化比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药物干预后,维酶素组甲基化比率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PTEN、RUNX3基因甲基化比率明显低于维酶素组(P<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PTEN mRNA、RUNX3 mRNA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药物干预后PTEN mRNA、RUNX3 mRNA显著上调,其中以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效果最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维酶素组P<0.05,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组P<0.01)。结论: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可明显改善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基因甲基化比率,上调PTEN、RUNX3基因mRNA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芪祛瘀止痛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PTEN甲基化 RUNX3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草泻痢胶囊通过Th17和Treg细胞的分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战晶玉 袁星星 +2 位作者 张雅丽 刘长发 王炳予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3期1768-1774,共7页
目的:观察连草泻痢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STAT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T细胞向Th17和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连草泻痢胶囊组。除空白组外,余下3组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 目的:观察连草泻痢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STAT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T细胞向Th17和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连草泻痢胶囊组。除空白组外,余下3组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水构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期间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而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作为对照。实验结束后通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GF-β、IL-6和IL-17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STAT3/ROR-γt和STAT5/Foxp3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结束后美沙拉嗪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中TGF-β的含量明显增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和IL-6、IL-17A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美沙拉嗪组能够降低UC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Th17细胞的比例和Th17/Treg的比值,增加Treg细胞的比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结束后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组织中p-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STAT5和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肠组织中STAT3和STAT5蛋白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草泻痢胶囊能够调控Treg/Th17免疫平衡从而改善UC肠道炎症,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STAT3/ROR-γt和促进STAT5/Foxp3信号通路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草泻痢胶囊 溃疡性结肠炎 STAT信号通路 TH17细胞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长发 张雅丽 +4 位作者 袁星星 杨磊 王炳予 李丹丹 战晶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结合三联疗法对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氧化-抗氧化系统及血清骨桥蛋白(OPN)、胃饥饿素(Gherlin)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于2018年8月—2019年11月诊断为幽门螺杆菌(Hp)阳... 目的探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结合三联疗法对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氧化-抗氧化系统及血清骨桥蛋白(OPN)、胃饥饿素(Gherlin)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于2018年8月—2019年11月诊断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4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3例,对照组给予三联联抗Hp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p阴转率、胃镜改善情况、氧化-抗氧化系统指标改善情况、血清OPN、Gherlin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p转阴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胃镜显示均较治疗前好转,研究组较对照组好转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CA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升高更明显,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P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患者Ghrel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研究组上升更明显(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1/7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芪祛瘀止痛颗粒结合三联疗法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CAG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胃黏膜氧化损伤,降低血清OPN水平,升高体内Ghrelin水平,促进疾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丹芪祛瘀止痛颗粒 幽门螺杆菌 氧化-抗氧化系统 SOD CAT MDA OPN Gher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