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对黑木耳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秀凉 郭雯 +1 位作者 牟佳红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62,共11页
为探究黑木耳液经过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后的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变化,将黑木耳液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再利用接种比例1:1的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与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进行发酵,测定经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前后木耳液的成分变化... 为探究黑木耳液经过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后的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变化,将黑木耳液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酶解,再利用接种比例1:1的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与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进行发酵,测定经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前后木耳液的成分变化,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其结构;对其抗氧化活性,体外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评价;建立H_(2)O_(2)诱导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检测抗氧化酶含量来评价不同质量浓度木耳发酵液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RAW264.7细胞增殖、吞噬效果及细胞因子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耳发酵液中总糖含量由未处理木耳液的170.57 mg·g^(-1)提高到539.14 mg·g^(-1),同时,蛋白质含量由未处理木耳液的15.00 mg·g^(-1)提高到81.28 mg·g^(-1);FTI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木耳发酵液中-OH峰明显变宽;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木耳发酵液的三维结构呈密集的谷堆状,木耳中的多糖水解生成了较多小分子的糖,支链含量增多并聚集成团;黑木耳发酵液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其α-淀粉酶抑制率较木耳液相比提高了2.39倍;在黑木耳发酵液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其胆酸盐结合能力是黑木耳酶解液和木耳液结合胆酸盐能力的1.37倍和2.66倍。木耳发酵液显著提高了RAW264.7细胞的增殖和吞噬能力,并对氧化损伤的RAW264.7细胞具有保护效应。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显著提高了黑木耳活性成分的功能,为黑木耳产品的深入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解发酵黑木耳液 抗氧化活性 α-淀粉酶抑制率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 胆酸盐结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雪 接伟光 蔡柏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107,共9页
以3个不同生境黄檗菌根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分析黄檗根系AM真菌侵染情况;利用PCR-DGGE技术并结合DGGE图谱分析、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黄檗菌根AM真菌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揭示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动态变化规律,为黄檗... 以3个不同生境黄檗菌根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分析黄檗根系AM真菌侵染情况;利用PCR-DGGE技术并结合DGGE图谱分析、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黄檗菌根AM真菌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揭示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动态变化规律,为黄檗菌根功能菌群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黄檗根系与AM真菌均能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并且侵染率、DGGE图谱条带丰度和优势度存在差异。城市人工林地区菌根的侵染率、丰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次生林和天然原始林,且天然原始林地区菌根各项检测指标最低。DGGE条带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分为4类菌群,即球囊霉属、盾孢囊霉属、多孢囊霉属和肉盘菌科。城市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天然原始林黄檗根系样品中最具优势的AM真菌均为Glomus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AM真菌 PCR-DGGE 菌群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西管柄囊霉与连作大豆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接伟光 于文杰 蔡柏岩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642,共6页
以黑农44(高脂肪品种)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方式在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大豆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检测Fu.mosseae和F.oxysporum侵染大豆植株... 以黑农44(高脂肪品种)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方式在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大豆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检测Fu.mosseae和F.oxysporum侵染大豆植株根系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Fu.mosseae和F.oxysporum DN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Fu.mosseae和F.oxysporum均能侵染大豆植株根系,但接种Fu.mosseae的大豆植株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中F.oxysporum DN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Fu.mosseae对F.oxysporum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AM真菌克服大豆连作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摩西管柄囊霉 尖孢镰刀菌 连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作物甜高粱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凯 马龙彪 +1 位作者 耿贵 周东坡 《中国糖料》 2008年第3期67-68,71,共3页
甜高粱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作物,它具有生物学产量高,含糖量高,乙醇转化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制糖、畜禽饲料、生产生物燃料、造纸等,综合利用途径十分宽阔,利用价值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关键词 甜高粱 能源作物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大麻果胶酶产生菌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柏岩 王贵宾 +2 位作者 葛菁萍 凌宏志 平文祥 《中国麻业科学》 2009年第4期242-247,251,共7页
果胶酶是影响大麻脱胶的关键酶,应用果胶酶可以降低脱胶成本,提高精干麻的制成率和梳成率,为了使自行分离得到的菌株HDDMG05获得较高水平的产酶能力,优化了此菌株产果胶酶发酵培养基的条件。本项研究主要采用Plackett-Burman(PB)法和响... 果胶酶是影响大麻脱胶的关键酶,应用果胶酶可以降低脱胶成本,提高精干麻的制成率和梳成率,为了使自行分离得到的菌株HDDMG05获得较高水平的产酶能力,优化了此菌株产果胶酶发酵培养基的条件。本项研究主要采用Plackett-Burman(PB)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RSM),对培养基的橘皮粉、酵母提取物、硫酸铵、pH值和NaCl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在橘皮粉16.1%、酵母提取物0.2%、硫酸铵0%、pH值4.98、NaCl0.5%、K2HPO4 0.05%、MgSO4.7H2O 0.01%时,菌株HDDMG05可以获得8100U/mL的最大产酶量。采用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能够较大地提高菌株产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 果胶酶 PLACKETT-BURMAN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殷继忠 李亮 +1 位作者 接伟光 蔡柏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0-238,共9页
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是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大豆连作种植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试验选取连作0年大豆根际土样与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其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连作0... 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是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大豆连作种植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试验选取连作0年大豆根际土样与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其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连作0年根际土壤中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中相应值。大豆根际土壤中的噬纤维菌科(Cytophagaceae)、鞘氨纯单胞菌(Sphingomonas)、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及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一些有益菌的相对丰度要变化并不显著。大豆连作会降低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菌群结构。但是在短期连作过程中,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类群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难以用来推断作物连作所存在普遍现象。以期试验结果同时为缓解短期大豆连作障碍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大豆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菜中具有抑菌活性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细菌素特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庆申 王钰涵 +2 位作者 韩德权 张炎 韩晓云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73,共10页
目前已有研究陆续从不同的乳酸菌中分离到细菌素,但是这些细菌素存在着抑菌谱窄的问题,寻找广谱抗菌性能的新一代细菌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以市售保质期较长的8种不同品牌的酸菜为材料,将青霉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抑菌实验筛... 目前已有研究陆续从不同的乳酸菌中分离到细菌素,但是这些细菌素存在着抑菌谱窄的问题,寻找广谱抗菌性能的新一代细菌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以市售保质期较长的8种不同品牌的酸菜为材料,将青霉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抑菌实验筛选出一株能产生抑菌物质的菌株L_(3),经过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故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_(3),NCBI序列号为MT781360。该菌株在MRS培养基中于37℃培养18~24 h时产细菌素L_(3)的抑菌活性最强。将该培养上清液采用乙酸乙酯萃取,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50过滤分离纯化,再经Trinice-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细菌素L_(3)的分子质量约为4~5 kDa。细菌素L_(3)对蛋白酶敏感,但其活性不受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细菌素L_(3)为蛋白质类物质。细菌素L_(3)在60~100℃处理20 min或121℃处理15 min仍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pH值2~10范围内有良好的稳定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植物乳杆菌L_(3)分泌的细菌素L_(3)除了具备现有细菌素的稳定性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杀菌能力以外,还能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起到抑菌效果,这对于易被真菌污染导致腐败的果蔬类产品及乳制品的保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研究可为具有广谱抗菌性能的天然防腐剂的生产提供新的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菜 植物乳杆菌 细菌素 分离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菜用大豆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其降血脂效果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秀凉 倪庆圆 +3 位作者 杨宸 宋永 韩晓云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3-230,共8页
本研究以菜用大豆等外品为原料,通过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来提高其总黄酮含量,为提高菜用大豆产品的附加值提供理论支持。实验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对菜用大豆等外品进行发酵,以发酵产品中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纳豆发酵的最优条件,通过D... 本研究以菜用大豆等外品为原料,通过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来提高其总黄酮含量,为提高菜用大豆产品的附加值提供理论支持。实验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对菜用大豆等外品进行发酵,以发酵产品中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纳豆发酵的最优条件,通过D101型大孔树脂对提取的总黄酮进行纯化,采用芦丁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体内实验分为肥胖预防实验和缓解实验:以C57BJ/6L小鼠为模型,预防实验在饲喂高脂饲料的同时,灌胃总黄酮提取物溶液(50 mg/kg·d);缓解实验是利用高脂饲料建立起肥胖小鼠模型后,灌胃低、中、高剂量的总黄酮提取物溶液(分别为20、50和100 mg/kg·d)。通过小鼠体重、血脂以及促炎因子等指标评价总黄酮溶液的降脂效果。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发酵生产黄酮的最佳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接菌量为1.15×1011 CFU/100 g菜用大豆,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 h,后熟时间12 h,此时纳豆总黄酮得率为4.30 mg/g菜用大豆;测得该粗提物中黄酮含量为22.1%;预防实验组给予黄酮处理后,小鼠体重和Lee's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缓解实验中高、中、低剂量黄酮提取物处理组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分别为313.10±10.12、310.39±31.76和310.1±10.20 nmol/L,与正常对照组(330.80±34.36 nmol/L)无显著差异(P>0.05);黄酮各组灌胃干预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较高脂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菜用大豆提高了其总黄酮含量,该黄酮提取物具有预防和缓解高脂饮食小鼠血脂升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总黄酮 发酵条件优化 降血脂 纳豆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菜用大豆中纳豆激酶的提取及其性质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秀凉 李倩文 +3 位作者 朱玉 韩晓云 孙庆申 宋永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以菜用大豆为原料,直投式纳豆芽孢杆菌作为发酵剂,纳豆激酶活力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纳豆激酶发酵工艺条件;通过盐溶、硫酸铵分段盐析、二乙氨乙基(DEAE)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纳豆激酶,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 以菜用大豆为原料,直投式纳豆芽孢杆菌作为发酵剂,纳豆激酶活力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纳豆激酶发酵工艺条件;通过盐溶、硫酸铵分段盐析、二乙氨乙基(DEAE)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纳豆激酶,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其分子质量,并进行酶学性质和体外溶栓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佳条件为:每100 g蒸煮菜用大豆接入1.15×10^11 CFU/g直投发酵剂,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6 h、后熟时间18 h时,此时纳豆激酶活力可达2326.60 IU/g。纳豆激酶的分子质量介于25~35 kDa之间,最适作用温度、pH值分别为37℃、8.0,当温度低于40℃、pH值在6.0~8.0时较稳定;体外溶栓实验表明纳豆激酶具有良好的体外溶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发酵 分离纯化 稳定性 体外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素对大豆根围AM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瑾 蔡柏岩 +1 位作者 刘潇睿 接伟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0-995,共6页
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素水平对结荚期大豆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及其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硫水平对大豆AM真菌的侵染率和菌群结构均有影响,其中大豆根系和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在硫素水平为0.02 g.kg-... 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素水平对结荚期大豆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及其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硫水平对大豆AM真菌的侵染率和菌群结构均有影响,其中大豆根系和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在硫素水平为0.02 g.kg-1时较高,当继续增加硫素水平时反而有所降低,不施硫时最低,表明适当施加硫素能够提高AM真菌的多样性,高硫水平反而抑制AM真菌的多样性。通过对DGGE图谱中G1等12条条带的序列分析表明,12条条带对应的菌种均为球囊霉属(Glomus)AM真菌,表明该试验中球囊霉属是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中的优势AM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硫素水平 AM真菌 多样性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淀粉酶抑制剂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梦洋 常远 +1 位作者 冯国军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5-485,共11页
淀粉酶抑制剂(α-AI)是一类对人、昆虫胰腺和唾液表现出抑制活性的物质,能够降低人体内血糖指数,并能够杀灭害虫,在医药、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类和非蛋白质类α-淀粉酶抑制剂的来源、结构以及作用机理,重点从构效... 淀粉酶抑制剂(α-AI)是一类对人、昆虫胰腺和唾液表现出抑制活性的物质,能够降低人体内血糖指数,并能够杀灭害虫,在医药、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类和非蛋白质类α-淀粉酶抑制剂的来源、结构以及作用机理,重点从构效关系的角度对α-AI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同时对α-淀粉酶抑制剂在疾病防治和农业生产及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本文为不同来源的α-AI产品的深度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淀粉酶抑制剂 构效关系 分类 作用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冠豆角(Phaseolus vulgaris L.)种子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庆申 朱国庆 +2 位作者 王璇 冯国军 宋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143,共7页
本研究采用盐溶的方法从紫冠豆角(Phaseolus vulgaris L.)种子中提取α-淀粉酶抑制剂(α-AI),将提取的α-AI用不同温度和pH处理,并评价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提取物对猪胰腺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IC_(50))为指标,分析了豆粉的细度(A)... 本研究采用盐溶的方法从紫冠豆角(Phaseolus vulgaris L.)种子中提取α-淀粉酶抑制剂(α-AI),将提取的α-AI用不同温度和pH处理,并评价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提取物对猪胰腺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IC_(50))为指标,分析了豆粉的细度(A)、料液比(B)、盐溶时间(C)三个因素对α-AI提取效果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条件,通过对老豆角种子的深加工,实现提高其附加值的目的。结果表明:该α-AI为耐热性蛋白,在pH4~10的范围性质稳定,影响α-AI的IC_(50)因素按主次顺序排列为:豆粉的细度>料液比>盐溶时间,确定提取α-AI最佳工艺条件为:豆粉过60目筛(粒径<0.3 mm),料液质量体积比为1∶12(g/mL)、盐溶时间7.75 h。紫冠豆角种子α-AI的IC_(50)最优值为27.036±0.23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冠豆角种子 淀粉酶抑制剂 响应面分析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对黑木耳还原糖含量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牟佳红 梁安雯 +3 位作者 覃超琳 罗曈 王碧玮 孙庆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9-147,共9页
以黑木耳为原料,通过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提升木耳中的还原糖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为黑木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实验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或复合酶处理黑木耳浆,在此基础上利用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和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 以黑木耳为原料,通过酶解与发酵联合处理,提升木耳中的还原糖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为黑木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实验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或复合酶处理黑木耳浆,在此基础上利用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和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复合发酵,以还原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优化了木耳酶解过程中料液比、复合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酶解pH;再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率为指标,优化了木耳酶解液在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温度、接种量和发酵时间,最终利用响应面试验确定黑木耳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按每克木耳浆计,在果胶酶与纤维素酶总加酶量3.2%(w/w),果胶酶与纤维素酶质量比为2:3(w/w),温度50℃,pH5.50,酶解时间3.5 h条件下酶解效果最佳,还原糖含量达到(6.94±0.24)mg/mL。在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与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添加比例为1:1,发酵温度37℃,接菌量3%,发酵时间8 h条件下,木耳发酵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2.46%±3.22%。酶解和发酵联合处理的木耳浆中还原糖含量和抗氧化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酶解 发酵 还原糖含量 DPPH自由基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monas sp.H8的分离和鉴定及其产絮凝剂成分分析
14
作者 韩晓云 郑桂华 +5 位作者 郑宝江 王运来 刘杨 康传红 李秀凉 孙庆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15-120,共6页
为挖掘产生物絮凝剂的菌株,利用生物絮凝剂对污水、淤泥进行环保处理。本研究经过菌种分离纯化和对高岭土悬浊液沉降效果分析,从低温污水处理生物膜中获得1株高效絮凝菌,命名为H8,该菌株在4℃条件下生长良好,其LB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 为挖掘产生物絮凝剂的菌株,利用生物絮凝剂对污水、淤泥进行环保处理。本研究经过菌种分离纯化和对高岭土悬浊液沉降效果分析,从低温污水处理生物膜中获得1株高效絮凝菌,命名为H8,该菌株在4℃条件下生长良好,其LB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效率达到85.79%,针对H8菌株的一系列菌种鉴定,包括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生理生化试验、Biolog菌种鉴定系统分析和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比对,与菌种Pseudomonas mandelii亲缘关系最近,确定H8菌株为假单胞菌属。采用乙醇沉淀法对H8菌株发酵液中的絮凝剂进行提取,再经过Sevage法除去絮凝剂中蛋白质,获得絮凝剂产率0.807g·L^-1,与发酵液相比其絮凝率也提高到98%以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确定H8絮凝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占51%,还含有2.64%蛋白质、1.3%葡萄糖醛酸和少量氨基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絮凝菌筛选 菌种鉴定 H8絮凝剂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