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初文人方象瑛交游考论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8,共7页
清初文人方象瑛生平交游广泛,其诗文集中的序跋酬唱、纪游感怀之作真实记录了他的交游情况。其交游对象,有政坛贤达如严沆、冯溥,也有前贤学者如施闰章、毛先舒,又有至交彦友如毛际可、王晫。交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象瑛的人际轨迹、... 清初文人方象瑛生平交游广泛,其诗文集中的序跋酬唱、纪游感怀之作真实记录了他的交游情况。其交游对象,有政坛贤达如严沆、冯溥,也有前贤学者如施闰章、毛先舒,又有至交彦友如毛际可、王晫。交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象瑛的人际轨迹、思想心态、文学创作,丰富了方象瑛的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其相互间在文学作品上的批评、鉴赏,为文坛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学 方象瑛 交游 社会交往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导致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失效?——情报视域下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孙钦莹 马海群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8-1091,共14页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范式经历了从被动应急响应到主动预防准备,再到失效溯源防范的逐步升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失效受到多重并发因素的共同影响,从情报视域下挖掘决策失效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系统把握应急情报与决策的复杂关系,...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范式经历了从被动应急响应到主动预防准备,再到失效溯源防范的逐步升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失效受到多重并发因素的共同影响,从情报视域下挖掘决策失效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系统把握应急情报与决策的复杂关系,更有利于理解决策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决策,对提升应急决策效率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本文基于Simon管理决策三阶段模型,运用QCA(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方法从情报搜集、决策设计、方案选择方面提炼出7个解释变量,对我国44起突发事件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深入探索导致应急决策失效的路径。研究发现,从单一条件变量分析,情报整合不完备、跨部门协同辅助决策不足是导致政府应急决策失效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从条件组态分析,政府应急决策失效的路径主要可以分为决策偏差过失、决策迟滞规避及决策效用失调3种模式。最后,从构建三元空间耦合的应急情报感知机制、技术赋能的线下线上双路径触发机制、多方协同的辅助决策机制、多元能力提升的考核问责机制4个方面提出防范应急决策失效对策,以期为政府破解应急决策失效困境、提升决策效率提供参考,对揭示应急决策失效差异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急情报 决策失效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美国情报管理制度变革动因研究——基于“利益与风险”协同框架 被引量:8
3
作者 邹纯龙 马海群 王今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6,共7页
[目的/意义]21世纪以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交织重叠,如何完善情报管理制度以有效的配置情报资源,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要解决之道。[方法/过程]以美国情报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事件系统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和相关研究,从事件属性... [目的/意义]21世纪以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交织重叠,如何完善情报管理制度以有效的配置情报资源,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要解决之道。[方法/过程]以美国情报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事件系统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和相关研究,从事件属性、利益要素和风险要素三个维度,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通过引入22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情报管理制度变革案例,并借助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影响变革的动因进行深入探究。从风险与利益视角揭示了美国情报管理制度变革的三种组合因素及演进特征。[结果/结论]在情报管理制度的构建和改革中,我国应重视发挥制度优势,探索并设计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的情报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管理情报工作、优化情报资源配置过程,实现所期望的利益需求与风险控制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管理制度 事件系统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变革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失效防范的突发事件“情报-智慧”决策模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钦莹 马海群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140,共6页
[研究目的]针对突发事件高复杂性特征,提出“情报-智慧”决策模型,促使应急决策趋于精准化、科学化。[研究方法]首先,基于Smith决策四阶段模型分析智慧决策的应急情报支持作用机理;其次,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程为例,从情报“失真、失察... [研究目的]针对突发事件高复杂性特征,提出“情报-智慧”决策模型,促使应急决策趋于精准化、科学化。[研究方法]首先,基于Smith决策四阶段模型分析智慧决策的应急情报支持作用机理;其次,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流程为例,从情报“失真、失察、失灵”挖掘情报感知失效因素,从决策“偏差、迟滞、规避”挖掘决策失效的表现形式。[研究结论]从三元空间耦合的情报感知机制、双链路触发的情报传递机制、胜任力提升的情报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情报来源质量的应急情报感知以支持应急决策,从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决策机制、利益激励相容的考核问责机制、多维能力提升的决策主体训练机制防范决策失效模式提升应急决策智慧化水平,形成“前端来源把控、终端优化使用”的情报-智慧决策模型,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急情报 情报感知 应急管理 应急决策 “情报-智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智库能力建设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春花 孙玉玲 迟玉琢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1年第3期10-19,共10页
[目的/意义]高校智库建设归根结底是其能力建设,本研究系统构建高校智库能力体系,为高校智库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加快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进程。[方法/过程]本文根据决策理论、政策过程理论以及高校智库的本身运行特点,构建高校智库... [目的/意义]高校智库建设归根结底是其能力建设,本研究系统构建高校智库能力体系,为高校智库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加快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进程。[方法/过程]本文根据决策理论、政策过程理论以及高校智库的本身运行特点,构建高校智库的运行框架,并依据运行框架构建高校智库能力体系,依据高校智库能力体系归纳总结我国高校智库能力的现状。[结果/结论]高校智库能力体系要素分为基础能力、情报能力、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政治能力和服务能力,高校智库基础能力雄厚,而情报能力、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政治能力和服务能力均存在不足之处。高校智库应该重视情报;坚持学术导向,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并举;以咨政为主攻方向,加强国际交流;树立服务理念,多层次提高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 高校智库 智库能力 能力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迟玉琢 马海群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68,共6页
[研究目的]国家情报工作管理业已进入变革与发展新时期,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是推动国家情报工作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以制度理论为指引、以情报工作制度创新实践为现实参照,探讨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研究方法]在明确国... [研究目的]国家情报工作管理业已进入变革与发展新时期,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是推动国家情报工作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以制度理论为指引、以情报工作制度创新实践为现实参照,探讨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研究方法]在明确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引入制度理论成果,从创新动力、创新路径以及创新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剖析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逻辑。[研究结论]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决策收益的诉求,结构性创新是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的主要路径,科学技术、情报文化和情报工作理论研究是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国家情报工作 情报工作制度 制度创新 创新动力 创新路径 制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失衡环境的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孙钦莹 任晓丽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共9页
[研究目的]网络信息的快捷性、非理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失衡与恶性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动态演化机理,为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分析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 [研究目的]网络信息的快捷性、非理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失衡与恶性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动态演化机理,为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分析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要素,将舆情系统划分为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子系统,构建信息供需、情绪态势双重失衡环境下的系统动力学舆情演化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论]结果表明: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四个作用主体与网络舆情风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双重失衡环境下事件危害程度、网络媒体的涉利程度、网民参与约束、意见领袖作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对网络舆情风险影响程度较大。最后,从网民主体信息溯源、形成心理震慑效应、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抨击处罚恶意营销媒体、强化网民媒体自我约束、加大问责监管力度防范化解舆情危机,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生态 网络舆情 系统动力学 双重失衡环境 信息供需失衡 情绪态势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时期“忠”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化 被引量:9
8
作者 张继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39,共5页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容。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容。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忠君 忠孝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