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AQI与NDVI时空格局及相关分析
1
作者 张成丽 马嘉玉 +5 位作者 廉高敏 赵贺赢 刘梦洁 闫帅腾 马青霞 苏艳霞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大气污染物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dtration,NASA)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 目的为探究大气污染物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dtration,NASA)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采用Kriging插值、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海河流域的河北省和重要城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AQI与NDVI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解释,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2014—2016年,AQI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每年AQI数值冬季最高,春秋相对较低,夏季最低,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出现中间高两侧低的“中心-外围”结构;2017年后,夏季AQI反而高于春秋季的。(2)2014—2020年,NDVI波动上升,上升斜率为0.0041/a。总体上,NDVI上升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3.76%,且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16.32%和12.09%。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AQI与NDVI时空格局及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 空气污染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景观连接度及其网络构建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清贺 马丽娇 +4 位作者 刘倩 丁圣彦 卢训令 曹梓豪 张祎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83-992,共10页
植被作为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的基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为多种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本文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景观连接度指标、斑块重要性评价和廊道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 植被作为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的基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为多种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本文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景观连接度指标、斑块重要性评价和廊道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3年、2009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植被景观连接度和斑块重要值变化,并构建河岸缓冲带植被廊道网络,以期为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斑块的连接度在2003—2015年呈增加趋势,且随距离阈值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距离阈值下,斑块重要值随斑块面积增大而增大,且随距离阈值增大的而增大;小型斑块(0~5 hm^2)重要值呈增加趋势,中型斑块(5~10 hm^2)重要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大型斑块(>10 hm^2)重要值呈降低趋势。植被廊道网络分析表明,基于重要生态节点同时考虑沟渠和道路廊道可作为研究区植被廊道网络构建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植被 景观连接度 斑块重要值 植被廊道网络 黄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生态空间和生态指数变化评估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小燕 崔耀平 +2 位作者 董金玮 史志方 闰亚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030-8039,共10页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人地关系复杂,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交叠影响,厘清该区域的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指数变化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时空格局演化和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人地关系复杂,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交叠影响,厘清该区域的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指数变化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时空格局演化和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包括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的生态空间演变分析和基于纯遥感驱动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分析,从而完整刻画了2000-2020年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占研究区的70%;近20年以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明显,耕地面积减少了2.15%(约9849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0.75%(约11146km^(2)),且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以侵占耕地为主;(2)从生态空间类型变化来看,研究区半生态用地面积变化较大,主要向弱生态用地转变,发生在城市地区;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东省的沿海地区生态空间类型由弱生态用地转为生态用地;黄河流域河南段可以明显看出半生态用地向生态用地的转变;(3)从生态级别来看,近20年来生态级别为"差"和"较差"的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38.85%减少至2020年的23.01%,生态级别为"中等"和"良"的面积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5.54%增加至2020年的73.71%,生态级别为"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周边;黄河滩区内外生态环境质量相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本研究利用遥感大数据完整地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及其对应生态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监测与评估,为总体认知和把握该区的生态状况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空间 遥感生态指数 GEE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型专业村镇空间格局与扩散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洋 乔家君 +2 位作者 夏兴 姬晓雅 黄梦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3-159,共7页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度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省364个种植型专业村镇集聚程度,使用SVDR模型与引力模型评价和构建种植型专业村镇的适宜分区和扩散网络框架。结果表明:(1)两省种植型专业村镇数量具有一定的差异,...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度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省364个种植型专业村镇集聚程度,使用SVDR模型与引力模型评价和构建种植型专业村镇的适宜分区和扩散网络框架。结果表明:(1)两省种植型专业村镇数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整体上呈“鲁多豫少”的分布特征。此外,种植型专业村多分布在河南省,而种植型专业镇多位于山东省。(2)提取出潜在廊道14条,其中包括7条重要扩散廊道、7条一般扩散廊道、9个重要战略点、4个一般战略点。结合“一级潜力区、扩散廊道、战略点”的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一核一带两圈”种植型专业村镇扩散网络发展模式,以提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作用,为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和黄河中下游农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村镇 一村一品 乡村振兴战略 空间扩散 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非线性驱动机制
5
作者 岳文慧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王玉香 刘秀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52-7064,共13页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关键,然而城市形态对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尚存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划层面应对低碳转型的潜力。因此,利用长时序遥感影像与统计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用电、用气、供暖、交通和直接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和非线性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增加,但最大斑块占比在4%以内扩张时导致居民直接、用电和供暖碳排放先减排后增排,用气和交通碳排放呈波动变化。(2)城市建成区周长面积比在7—10左右使不同类型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均达到最低,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在7以内增大,城市形态更为复杂,导致居民直接、用电、供暖和交通碳排放增加,用气碳排放先增加后减少。(3)城市紧凑度超过96%时,居民直接碳排放持续增加,用气碳排放经历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用电、供暖及交通碳排放则相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居民生活能耗碳排放 梯度提升决策树 生活方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市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6
作者 崔盼盼 张丽君 +1 位作者 秦耀辰 夏四友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929,共14页
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是区域实现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遵循系统交互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框架,采用资产-负债方法研判2006—2020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规律,基于Weaver-Thomas模型识别其内在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是区域实现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遵循系统交互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框架,采用资产-负债方法研判2006—2020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规律,基于Weaver-Thomas模型识别其内在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容乐观。资产水平虽向好发展,但负债、净资产水平均呈下行趋势。(2)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资产水平在纬向上表现出由“倒U”型演变特征转为逐步攀升态势,在径向上为相对稳定的“北低、南高”空间格局;负债水平具有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圈层空间结构,而净资产水平的高值和低值区均具有时间上的惯性和空间上的集聚趋同特征。(3)各类型城市主导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低资产-低负债类型城市的主导驱动因素数量最多且结构复杂,生态效率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其余3种类型城市具有数量少且以资产因素影响为主的特征,但低资产-高负债类型城市的负债驱动力较大。未来黄河流域城市需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交互 资产 负债 WEAVER-THOMAS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7
作者 刘莹 耿文亮 +2 位作者 邵静文 周志民 张鹏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35,共7页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转入,生产生态用地转出。用地面积结构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2)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加18. 7×10^(9)元,生态生产用地贡献最大。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山东滨州、东营等地均ESV高于河南各地市。(3)研究区社会驱动因素呈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人口、农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负,第二产业和城镇化影响为正,第三产业影响情况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三生空间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4,共13页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高校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以中国高校地理实验班与美国高校地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元媛 乔家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8-71,共4页
高校地理实验班是近年来我国地理专业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代表了国内相关专业的较高水平。以我国普通高校地理实验班及2所美国高校为样本,从学位设置、专业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选课方式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 高校地理实验班是近年来我国地理专业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代表了国内相关专业的较高水平。以我国普通高校地理实验班及2所美国高校为样本,从学位设置、专业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选课方式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找出了国内高校地理实验班地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从增强师资力量、设置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程、注重实践课程和教材更新等方面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高校 地理专业 培养模式 实验班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行为实验的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欢 翟石艳 +2 位作者 潘俊业 冯雨柯 闫培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74,共14页
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对提高游客体验和提升景区规划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并一直是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虚拟地理实验和最大旅游效益原则,以景区演艺节目时间调整为切入点,设计实验场景,采用虚拟行为实验方法,探讨景... 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对提高游客体验和提升景区规划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并一直是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虚拟地理实验和最大旅游效益原则,以景区演艺节目时间调整为切入点,设计实验场景,采用虚拟行为实验方法,探讨景区旅游线路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章以清明上河园景区的空间场景及演艺节目为例,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虚拟旅游场景中,游客仍然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和最大的信息收集量的目标;2)演艺节目优化场景下,旅游时间比、节目观看完整度和观看率等指标,均优于实际节目场景;3)虚拟行为实验方法在景区线路设计中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方法,同时,也拓展了旅游地理学的虚拟空间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为旅游地景区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区线路设计 最大旅游效益原则 虚拟实验 景区节目 清明上河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刚 康迪 +2 位作者 郝铭 梁流涛 贺来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1,142,共9页
水、能源、粮食是实现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关键要素与有力支撑。在分析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水-能源-粮食关... 水、能源、粮食是实现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关键要素与有力支撑。在分析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的协同安全度,利用核密度函数、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综合安全水平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空间上整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态势;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安全度的空间差异变化较明显,空间格局由研究初期“下游>上游>中游”向研究末期“下游>中游>上游”演变;③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状况、创新投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对协同安全度产生正向影响,经济运行水平、贸易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则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关联系统 协同安全 时空特征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岸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其与汇流路径长度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曹梓豪 赵清贺 +4 位作者 ?左宪禹 丁圣彦 张祎帆 徐珊珊 任嘉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9-1400,共12页
植被和地形是影响坡面侵蚀过程的重要因子,探讨两者交互作用下坡面产流产沙和汇流特征对深入理解坡面侵蚀过程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不同降雨强度(54和90 mm·h^(-1))、坡度(5°、10°、15°、... 植被和地形是影响坡面侵蚀过程的重要因子,探讨两者交互作用下坡面产流产沙和汇流特征对深入理解坡面侵蚀过程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不同降雨强度(54和90 mm·h^(-1))、坡度(5°、10°、15°、20°)和植被盖度(0%、15%、30%)下黄河下游河岸坡面的侵蚀产流、产沙特征,并基于水文连通性模型——汇流路径长度指数(Flowlength)探究植被和地形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汇流长度与产流产沙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54和90 mm·h^(-1)雨强下,不同植被盖度对径流流速均有减缓作用,而90 mm·h^(-1)雨强下30%盖度的减缓作用较为明显;径流总量和径流深随坡度和植被盖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变化基本一致,随雨强增加,受坡度影响逐渐增大。54 mm·h^(-1)雨强下,当坡度<15°时,侵蚀产沙量随坡度增加增幅较小;当坡度>15°后,侵蚀产沙量增幅较大。90mm·h^(-1)雨强下,当坡度<15°时,侵蚀产沙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当坡度>15°后,其随坡度增加而减少。相关分析表明,坡度对产沙量、产流量和径流深均具有显著影响,显著水平分别为P <0.001、P <0.01和P <0.05;植被盖度仅对平均流速影响显著(P <0.05)。但植被盖度对汇流路径长度影响极为显著(P <0.001),裸坡的汇流路径长度明显大于植被覆盖坡面;坡面产流产沙量随汇流路径长度的增加基本呈增加趋势。在坡度和植被盖度交互作用下,坡面产流所引发的土壤侵蚀效应受坡度影响较为明显,而在汇流过程所引发的土壤侵蚀效应中,植被的影响明显大于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坡面 产流产沙 汇流路径长度 水文连通性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影响区城镇化-生态和谐机制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鹏岩 白家玮 +6 位作者 荣天琪 朱慧儒 张金炳 刘振岳 娄媛媛 王倩倩 周志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19,33,共6页
本文通过和谐度与耦合度双重评价,利用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河下游影响区2005—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耦合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 本文通过和谐度与耦合度双重评价,利用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河下游影响区2005—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耦合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在阶段上属于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过渡的阶段,城镇化发展多滞后于生态环境。(2)黄河下游影响区形成了以郑州和济南为核心的高耦合程度聚集区,且表现出先聚集后辐射扩散的空间聚集与溢出效应。(3)当前研究区城镇经济发展对耦合水平的贡献较大,现阶段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无明显负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生态 和谐度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度 黄河下游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69
14
作者 张鹏岩 耿文亮 +3 位作者 杨丹 李颜颜 张宇 秦明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7-288,共12页
基于黄河下游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 基于黄河下游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是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建设用地扩张存在侵占耕地的现象。2)从时间尺度看,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县域尺度的高值区逐渐减少,低值区逐渐增加;从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率来看,大部分县区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持续降低趋势。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集聚程度明显,但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心始终分布在山东省郓城县,重心迁移与两地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差值有关。4)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不同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综合影响指数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分异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因子的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区划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书欣 蔡勤学 +4 位作者 李国勇 孔云峰 刘银占 雷宏军 宋宏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6,共11页
【目的】对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进行准确区划将对我国土栖性白蚁危害的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数学模型,结合影响土栖性白蚁分布的环境因子,探析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区划。【方法】遴选影响白蚁分布的温度... 【目的】对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进行准确区划将对我国土栖性白蚁危害的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数学模型,结合影响土栖性白蚁分布的环境因子,探析中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区划。【方法】遴选影响白蚁分布的温度、降水量、湿度、土壤pH值等环境因子,利用迭代局部搜索算法(iterative local search, ILS)创建中国土栖性白蚁区划模型。【结果】ILS区划模型分区结果与实际的土栖性白蚁分布较为符合,将我国土栖性白蚁密度依次从南至北分为高密度区(D3)、中密度区(D2)和低密度区(D1)。D3最北分界线,东起江苏南京,经安徽芜湖、湖北麻城和沙市、贵州凤岗、四川宜宾,西至云南香格里拉。其北界线基本上沿长江中下游。D2最北分界线,东起江苏盐城,经安徽阜阳、河南驻马店、陕西商州、甘肃成县,西至四川廉定。其北界线东部大致沿淮河形成最后端凸起的曲线。D1最北分界线,东起山东东营,经河北邯郸、山西长治、甘肃华亭和合作、青海玉树,西至西藏日喀则,其北界线基本上沿黄河下游北上,形成一条中间凸起的曲线。【结论】我国土栖性白蚁地理分布已跨过黄河,总体密度呈南多北少和东多西少的特点,从南到北大体以长江、淮河、黄河等自然地理分界划分为高、中、低3个密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栖性白蚁 空间分布 区划 分区 IL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争磊 乔家君 +3 位作者 刘海龙 王改艳 冯琰玮 朱乾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1-239,共9页
把握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的趋势和特征,识别亟需修复的生态区域,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叠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筛选生态源地,使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区和生态... 把握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的趋势和特征,识别亟需修复的生态区域,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叠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筛选生态源地,使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区和生态障碍区,构建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数量和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东部盆地和山区分布密集,西部高原分布较为稀疏。生态廊道由2000年的96条演变为2020年的103条,密集分布在山地广布的东部,西部生态廊道稀疏且跨越距离较长。生态夹点区面积保持稳定,障碍区面积呈小幅下降趋势,夹点区和障碍区以源地和廊道连接的区域及廊道的中间位置分布最为密集。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格局,夹点保护区在西部廊道稀疏区域变动频繁,障碍修复区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盆地或平原,源地保护区稀疏的区域更需要稳定的“中转站”以维持长距离的廊道连接,廊道数量和长度呈增加趋势,生态安全格局整体朝着良好方向发展。黄河中游地区东部和西部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差异是由东部集中分布的高强度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共同作用所导致的。针对黄河中游生态安全格局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实际生态状况,提出了保护与修复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生态要素的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及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模型 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形态空间格局 时空演变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黄河流域TCI、VCI、VHI、TVDI逐年1 km分辨率数据集 被引量:3
17
作者 沙寅涛 刘戈 +3 位作者 赵晓阳 董光华 靳宁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先天水资源条件不足,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愈加频繁,对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数据集基于MODIS植被和地表温...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先天水资源条件不足,是中国各大流域中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流域。随着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的干旱愈加频繁,对黄河流域的干旱监测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本数据集基于MODIS植被和地表温度产品,通过对逐年数据进行去云、重构等质量控制,分别生产了2003–2022年黄河流域逐年的温度条件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TCI)、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植被健康指数(Vegetation Health Index,VH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数据集。本数据集空间范围为32°10′N–41°50′N,95°53′E–119°05′E,数据格式为Geo Tiff,空间分辨率为1 km。同其他干旱指数数据集相比,本产品可以在逐年时间尺度上表现黄河流域的干旱格局,在时间序列上反映黄河流域干旱变化趋势,为黄河流域干旱灾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植被状态指数 温度条件指数 植被健康指数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3年黄河流域年度地表水分布数据集
18
作者 张兴旺 刘戈 +3 位作者 宋辰 唐朝阳 靳宁 夏浩铭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1-223,共13页
黄河流域地表水分布的精准制图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河流域仍缺乏精准的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水分布数据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陆... 黄河流域地表水分布的精准制图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河流域仍缺乏精准的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水分布数据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融合多源陆地卫星(Landsat-5/7/8/9)遥感影像,构建了黄河流域地表水提取算法,生产了1986–202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分布数据集,包括地表水频率数据(WBF)和地表水类别数据(SWC)。通过对水体提取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总体精度OA达到了97.60%,Kappa系数为0.95。同时在黄河流域将SWC数据和全球地表水数据集GSW进行了对比,SWC数据的表现在部分地区明显优于GSW数据。本研究生产的数据集可以帮助政府和公众应对黄河流域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水安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体提取 地表水频率 地表水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评估方法的垃圾中转站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海静 任翀 +6 位作者 申浩欣 彭超月 王艳锋 刘德新 王玉龙 马清霞 马建华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2-974,共13页
选取我国北方某市内11个垃圾中转站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d、Pb、Cr、Cu、Zn和Ni元素含量,基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INI)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 选取我国北方某市内11个垃圾中转站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d、Pb、Cr、Cu、Zn和Ni元素含量,基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INI)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改进型潜在生态风险指数(NIRI)评价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Ni、Cu、Pb、Cr、Zn、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3.08、26.63、24.08、44.64、97.68、0.32 mg·kg^(−1).NIP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各垃圾中转站总体上为重金属中度污染区;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研究区10个垃圾中转站均处于安全无污染的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污染风险.IN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73%占比的垃圾中转站污染程度为未污染至中度污染;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不仅其评价污染等级远高于中国潮土背景值,且各垃圾站受污风险程度排序与NIPI评估结果完全相反.R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7个垃圾站为中度生态风险,4个为强生态风险;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11个垃圾站均为轻微生态风险.NIRI评价结果显示与RI相似,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研究区各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程度严重,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所有样点的NIRI均低于30,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综合上述评价结果表明,INI不适合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RI和NIRI评估结果排序基本一致,五福路、刘寺、五顷四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最高,晋安路、吹古台、铁南新村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最低,表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风险筛选值均适用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垃圾中转站 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改进型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分析
20
作者 王玉香 张丽君 +2 位作者 秦耀辰 岳文慧 刘秀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80-7093,共14页
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是促进包容性财富增长、提升人类福祉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自然资本核算尚无统一标准,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之间的空间权衡与协同模式有待挖掘。运用土地利用、人口、NDVI等多源遥感数据,借助In... 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是促进包容性财富增长、提升人类福祉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自然资本核算尚无统一标准,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之间的空间权衡与协同模式有待挖掘。运用土地利用、人口、NDVI等多源遥感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影子价格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手段,以河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为基础,测度2000—2020年间1km×1km栅格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变化,分析不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及包容性财富变化,探讨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下降,导致自然资本减少约53%。然而优先保护单元与一般保护单元产水量分别提高了0.26%和1.32%,有助于恢复并稳定生态系统功能。河南省包容性财富总量增长了71.6%,其增长模式由自然资本驱动型逐渐转向由生产资本和人力资本驱动型。河南省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的整体协同水平有所下降,呈现出高自然资本-高包容性财富协同、低自然资本-低包容性财富协同、低自然资本-高包容性财富权衡、高自然资本-低包容性财富权衡并存的空间模式。其中,优先保护单元的“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加剧,2000—2020年HL权衡区域面积扩张超10倍。研究从精细尺度揭示了自然资本与包容性财富增长的协同变化模式,有助于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管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财富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资本 人力资本 生产资本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