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冬小麦长势变化监测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顾晓鹤 宋国宝 +2 位作者 韩立建 徐超 潘耀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9-165,F0002,共8页
现有的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是利用NDVI曲线形态变化与作物苗情变化的响应关系,提取特征参数,推测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但由于表征NDVI时间序列曲线的特征参数较多,难以对所有特征参数进行全面变化分析。本研究引进变化向量分... 现有的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是利用NDVI曲线形态变化与作物苗情变化的响应关系,提取特征参数,推测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但由于表征NDVI时间序列曲线的特征参数较多,难以对所有特征参数进行全面变化分析。本研究引进变化向量分析理论,以东部五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1999-2005年SPOT-VGT的旬最大合成NDVI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Savizky-Golay滤波器重构NDVI时间序列,进而构建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长势监测模型,分别对研究区的年际与年内长势变化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变化向量分析方法能有效地从空间域和时间域反映东部五省冬小麦长势变化规律,以单一综合性指标综合了NDVI时间序列曲线的大多数特征参数,为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势 变化向量分析 SPOT-VGT NDVI Savizky-Gol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运动空间变异性尺度效应的染色示踪入渗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康 张仁铎 +1 位作者 王富庆 安田裕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3,共6页
探讨了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特性和描述方法,通过染色示踪剂调查了三种试验尺度条件下非均匀流动模式,并采用随机层叠模型对不同实验尺度条件下非均匀流动模式进行了模拟。随机层叠模型中具有对数正态分布性质的随机层叠发生器被用来描述水... 探讨了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特性和描述方法,通过染色示踪剂调查了三种试验尺度条件下非均匀流动模式,并采用随机层叠模型对不同实验尺度条件下非均匀流动模式进行了模拟。随机层叠模型中具有对数正态分布性质的随机层叠发生器被用来描述水流入渗过程,不同的方法被用于模型参数求解。试验观测和模拟计算结果均表明,尺度特性是非均匀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准确的描述不同研究尺度下的非均匀流动特征,须同时考虑流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异性。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流动的非均匀性变异程度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剂示踪 尺度效应 土壤水分运动 空间变异性 入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辽东栎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薛智德 朱清科 +2 位作者 山中典和 路保昌 陈卫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1-87,94,共8页
【目的】研究延安地区辽东栎群落的结构特征,为延安森林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延安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辽东栎顶极群落为参照系统,选设5块标准地,并在其中设立36个小样方进行调查,对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及... 【目的】研究延安地区辽东栎群落的结构特征,为延安森林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延安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辽东栎顶极群落为参照系统,选设5块标准地,并在其中设立36个小样方进行调查,对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及优势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延安森林区辽东栎次生林内有乔、灌木21种,其中主要的12种乔、灌植物重要值大小排序依次为:辽东栎(41.57%)>小叶锦鸡儿(12.68%)>水栒子(11.58%)>土庄绣线菊(5.03%)、山杏(4.95%)>山樱桃(3.93%)、陕西莢蒾(3.91%)>三裂槭(2.92%)、茶条槭(2.40%)、黄蔷薇(2.36%)和秋胡颓子(2.25%);辽东栎、山杏、三裂槭和杜梨垂直分布呈UML型,侧柏呈UL型,具有ML型分布的植物有茶条槭、山樱桃、大果榆、山楂、小叶锦鸡儿、水栒子、土庄绣线菊、葱皮忍冬、紫丁香和桃叶卫矛,北京丁香呈现M型分布;在群落中出现的21种乔、灌木中,辽东栎、水栒子、小叶锦鸡儿等16种植物呈现集群分布,侧柏等5种植物种群为随机分布;辽东栎种群胸径与高度呈现幂次关系。【结论】延安地区天然次生辽东栎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垂直分层明显,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反映了群落内各种种群对环境非均质性的选择和适应及次生异龄复杂的结构特点,表明辽东栎群落是稳定和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近自然林经营 林分结构 分布格局 重要值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步型流域“降雨-流出”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金柏 桧谷治 +1 位作者 梶川勇树 安田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5,61,共5页
流域地表流出的计算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北部的六道沟流域为流域模型,在确定试验流域地形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利用运动波理论和拟河道网开发分布型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观测... 流域地表流出的计算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北部的六道沟流域为流域模型,在确定试验流域地形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利用运动波理论和拟河道网开发分布型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观测流量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该计算方法适用于北部黄土高原的实际,研究结论为该区域的地表水资源的推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六道沟流域 拟河道网 运动波理论 分布型流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农业中水蒸气的回收利用研究(Ⅰ)——回收原理和系统结构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卫 神近牧男 +1 位作者 刘杨 谢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7-562,共6页
根据地气温度差原理 ,设计了一个可安装在温室等农业设施内的水蒸气回收系统———地气热交换水蒸气回收系统 ,并对该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地气热交换水蒸气回收系统的回收管道口径、长度和空气吸入量与水蒸气回收... 根据地气温度差原理 ,设计了一个可安装在温室等农业设施内的水蒸气回收系统———地气热交换水蒸气回收系统 ,并对该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地气热交换水蒸气回收系统的回收管道口径、长度和空气吸入量与水蒸气回收量成正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水蒸气回收 地气温度差 系统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的磷效率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柳鹏 王仕稳 +2 位作者 殷俐娜 辻本壽 邓西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2-339,共8页
为了挖掘磷高效种质资源、培育磷高效小麦品种,利用盆栽方法,设两个磷处理,以磷高效小麦品种长武134和磷低效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对照,研究了4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ABBDD)苗期的磷效率、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指标。结果表... 为了挖掘磷高效种质资源、培育磷高效小麦品种,利用盆栽方法,设两个磷处理,以磷高效小麦品种长武134和磷低效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对照,研究了4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ABBDD)苗期的磷效率、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指标。结果表明,SPAD值和地上部磷浓度不能作为评价人工合成小麦磷效率的指标,而低磷条件下幼苗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磷吸收效率与磷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根据磷效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筛选出3份磷高效的人工合成小麦(SW23、SW24、SW26)。由本研究结果可知,粗山羊草包含与磷高效有关的基因,其与硬粒小麦杂交人工合成的小麦可作为育种材料和普通小麦杂交,进而选育磷高效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合成六倍体小麦 磷吸收效率 磷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近缘染色体异附加系的磷效率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柳鹏 邓西平 +3 位作者 殷俐娜 王文华 辻本壽 王仕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91-1198,共8页
磷素缺乏是限制小麦高产的重要原因,而小麦近缘野生种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耐低磷胁迫特性。本研究以通过盆栽实验初步筛选出来的9个磷高效的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小麦为供试材料,以它们的亲本中国春(CS)为对照,在水培条件下对异附加系小麦在... 磷素缺乏是限制小麦高产的重要原因,而小麦近缘野生种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耐低磷胁迫特性。本研究以通过盆栽实验初步筛选出来的9个磷高效的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小麦为供试材料,以它们的亲本中国春(CS)为对照,在水培条件下对异附加系小麦在苗期的磷效率(包括磷吸收和磷利用效率)以及与磷效率有关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有6个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材料(0226、0232、0244、0278、0282、0291)在水培条件下表现出了高磷效率;(2)在这6份磷高效的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材料中有两份材料(0226和0232)在低磷条件下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以及草酸和琥珀酸的分泌量都显著高于其亲本CS,而且在低磷条件下这两份材料的Cmin显著低于CS,说明这两份材料中添加的外缘染色体中包含与磷高效有关的基因,因此这两份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可作为小麦育种材料,进而选育出高产的磷高效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外缘染色体异附加系 磷效率 酸性磷酸酶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常晓慧 孔德刚 +3 位作者 井上光弘 刘立意 张影微 苏锦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0,共4页
在黑龙江旱作耕地土壤和春播期气候条件下,对秸秆深施还田和覆盖还田耕地以及对照地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深施还田耕地土壤日平均温度(9.1℃)高于覆盖还田耕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8.3和7.9℃),秸秆深施还田与秸秆... 在黑龙江旱作耕地土壤和春播期气候条件下,对秸秆深施还田和覆盖还田耕地以及对照地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深施还田耕地土壤日平均温度(9.1℃)高于覆盖还田耕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8.3和7.9℃),秸秆深施还田与秸秆覆盖还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随着秸秆深施还田量的增加,对土壤的保温和调控作用加强;深施秸秆处周围的土壤温度随其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呈线性规律变化,对其两侧幅宽30cm的土壤温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深施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陈四龙 裴冬 张清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86-89,共4页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7.5cm、15.0cm和30.0cm行距土壤蒸发分别为89.1mm、104.2mm和121.9mm,以15cm为对照,7.5cm行距麦田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为14.5%,而30cm行距麦田土壤蒸发增加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行距 土壤蒸发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辽东栎的树干液流动态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建国 久米朋宣 +2 位作者 大规恭一 山中典和 杜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69,共7页
利用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长期监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延安市南郊天然辽东栎林优势木的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分析3株优势木边材液流在生长季内各月份的日变化特征以及液流通量密度与... 利用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长期监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延安市南郊天然辽东栎林优势木的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分析3株优势木边材液流在生长季内各月份的日变化特征以及液流通量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辽东栎液流日变化总体上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气压亏缺呈相同趋势,但液流峰值出现时间较早,通常为10:00左右。随着生长季内物候变化,液流通量密度总体表现为前期(4—6月)较低、中后期(7—9月)较高、末期(10月)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采用指数饱和曲线函数对液流通量密度和空气水气压亏缺进行拟合,有效地反映了各月份液流通量密度对空气水气压亏缺的响应特征。各月份的曲线特征和拟合参数的差异表明,蒸腾耗水过程也受到土壤水分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辽东栎 边材液流 季节变化 热扩散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养分含量的补偿效应(英文) 被引量:17
11
作者 邓西平 山仑 +1 位作者 稻永忍 杉本幸裕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61-1870,共10页
为了探明旱作条件下无机营养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效应,我们在宁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春小麦密度与肥料试验.通过4种播种密度和5种肥力水平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中,播... 为了探明旱作条件下无机营养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效应,我们在宁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春小麦密度与肥料试验.通过4种播种密度和5种肥力水平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中,播种密度为500粒/m2时,以施肥量90kg/hm2N和135kg/hm2P2O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最大.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增施肥料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9和0.894,而播种密度则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增施肥料虽然能够提高可育小花数,但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反而呈下降趋势,表明可育小花数对肥料水平反应敏感,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影响.施肥能够促进春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促进浅层根量的增加,增强了作物的水分养分吸收.另外,不同种类肥料配施的结果表明,单施P肥或者N、P、K配合施用,可使春小麦产量分别提高44.6%和55.4%.N、P、K配合施肥还能够提高品质,使籽粒中的P、N、K含量分别提高18.5%、18.4%和8.1%.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控制播种密度、改善土壤肥力对于促进旱地春小麦高效利用有限水分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施肥 补偿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产量 籽粒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供水条件下旱地春小麦水分的高效利用(英文) 被引量:17
12
作者 邓西平 山仑 稻永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4-91,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干旱 ,而水分又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田水分的管理与有效利用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作者以春小麦为实验材料 ,采用盆栽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有限水分环境 ,... 全球气候变化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干旱 ,而水分又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田水分的管理与有效利用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作者以春小麦为实验材料 ,采用盆栽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有限水分环境 ,研究了有限供水的高效利用问题。盆栽条件下 ,采用 3种肥力水平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有限供水组合处理。对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 ,施肥可以显著增大叶面积 ,促进根系生长 ,提高子粒产量 ;而施肥条件下 ,拔节期有限供水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满足春小麦最大产量所需的灌水量约为 2 0 0 m m ,获得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时的适宜灌水量约为 10 0 m m ,而拔节期 60 m m的灌水量可以使灌水利用效率接近最大值。拔节期 60 m m灌水条件下 ,耗水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同步增长 ,同时土壤的贮存水也得到了有效利用。根据以上结果可得出 :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 ,春小麦有限灌溉的适宜灌水量下限应不低于 60 m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供水 旱地 春小麦 水分 利用效率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灌溉条件下Salicornia bigelovii的种植密度对个体间养分积累及土壤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韩文军 濱村邦夫 杨劼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36-39,共4页
对海水灌溉下Salicornia bigelovii的不同种植密度及其个体间的养分积累及土壤盐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地上部的干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平缓增高,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个体间竞争株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随S.bigel... 对海水灌溉下Salicornia bigelovii的不同种植密度及其个体间的养分积累及土壤盐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地上部的干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平缓增高,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个体间竞争株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随S.bigelovii种植密度的上升,土壤的含盐量和电导率(EC)值明显降低,56株/m2处理区钠的吸收量达261.22g,在336株/m2处理区钠的吸收量高达489.99g;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无机盐含量略有下降,但没有显著差异,相反茎、叶中碳和氮含量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灌溉 盐角草属 种植密度 无机盐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沙土盆栽试验的水分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龙昌 谢小玉 滨村邦夫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7-231,共5页
在温室进行沙土盆栽试验,研究WL-323、Siriver和固原苜蓿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特征、生理指标、生物学性状、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在生育期的耗水特征因水分条件和品种而异;水分胁迫值(PMS)与土壤含水量呈... 在温室进行沙土盆栽试验,研究WL-323、Siriver和固原苜蓿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特征、生理指标、生物学性状、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在生育期的耗水特征因水分条件和品种而异;水分胁迫值(PMS)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供试苜蓿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株高、分枝数、分枝总长、叶片数、根数、主根长、根颈粗和干根重等性状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根冠比则呈下降趋势;WL-323的根系发达、植株发育良好,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对沙土的适应性最优;Siriver的干根重和根冠比高,抗旱性能较好,产草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居中;固原苜蓿对沙土的生态适应性最差;研究结果对沙化土地区苜蓿品种的合理布局与水分调控具有科学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种 水分 生态适应性 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培养条件对几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健 谷口武士 +2 位作者 徐明 邹晓 山中典和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探讨盐碱培养条件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选取了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硬皮地星(Astraeus hygrometric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黏盖乳... 为探讨盐碱培养条件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选取了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硬皮地星(Astraeus hygrometric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黏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点柄乳牛肝菌(S.granulatus)和棉革菌属(Tomentella sp.)菌株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碱性条件(pH为8、9和10)和不同盐胁迫条件(NaCl和CaCl_2分别为0.1 mol·L^-1和0.2 mol·L^-1)的液体酵母浸膏葡萄糖培养基,pH 7为对照组,5个重复,经过42 d暗培养测定培养基的pH和菌丝体生物量。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盐碱培养条件的耐受程度不同,适应盐碱培养条件最强的菌株为威氏盘菌,其次是棉革菌属;在pH 7时所有菌株均可生长;当pH 8时,仅威氏盘菌能够生长,菌丝体生物量为(2.883±0.396)mg·mL^-1;威氏盘菌在0.1 mol·L^-1和0.2 mol·L^-1 CaCl2培养条件下也能够生长,菌丝体生物量分别为(5.300±0.371)mg·mL^-1和(4.584±0.481)mg·mL^-1;威氏盘菌在0.1 mol·L^-1 NaCl培养条件下生长受到一定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为(1.581±0.520)mg·mL^-1;在0.1 mol·L^-1 CaCl_2培养条件下棉革菌属生长受到明显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为(1.175±0.838)mg·mL^-1;在0.1 mol·L^-1 NaCl培养条件下棉革菌属能微弱生长,其菌丝体生物量为(0.077±0.053)m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PH 盐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美美 宋变兰 +3 位作者 时伟宇 山中典和 李国庆 杜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1,共7页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碳汇功能特征。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估算了乔木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算了灌木、草本和凋落物现存量;依据两次样地调查的数据(间隔9年)和连续多年凋落物收集的数据,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速率;再结合对两种林地土壤CO2排放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进一步估算了两种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刺槐林的生物量碳密度(67.63 t C/hm2)略低于辽东栎林(76.85 t C/hm2),林分内各组分碳密度仅在乔木叶部分差异显著。研究期间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的生物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5.20,18.21 t/(hm2·a);植被层年均固碳量分别为7.57,8.91 t C/(hm2·a)。因刺槐林地的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低于辽东栎林地,故其碳汇功能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速率 碳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与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田琴 牛春梅 +3 位作者 谷口武士 山中典和 时伟宇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847-6854,共8页
以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5种不同植被类型(人工刺槐林、天然侧柏林、天然辽东栎林、灌丛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质... 以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5种不同植被类型(人工刺槐林、天然侧柏林、天然辽东栎林、灌丛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较之裸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趋势: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裸地;(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总体趋势:天然林地最高,人工林次之,裸地最低,且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速效磷(AP)极显著正相关(P<0.01);(3)裸地土壤的细菌丰度最低,人工刺槐林真菌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辽东栎林。细菌丰度与土壤营养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真菌与土壤营养无明显相关性,只与土壤pH负相关。说明在该研究区域,植被类型与土壤质量对微生物资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洼易涝盐碱地中影响旱稻产量的因素分析——以河北省南皮县“七万亩”试区为例
18
作者 孙家灵 马永清 +3 位作者 赵昌盛 陈宏恩 稻永忍 武田和义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文以河北省南皮县“七万亩”试区为例,采用方差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早稻产量变化在0.36吨每公顷—6.5吨每公顷条件下低洼易涝盐碱地中影响早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应注意保苗及全苗技术,从而保证收获... 本文以河北省南皮县“七万亩”试区为例,采用方差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早稻产量变化在0.36吨每公顷—6.5吨每公顷条件下低洼易涝盐碱地中影响早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应注意保苗及全苗技术,从而保证收获时的单位面积上的穗数,这是获高产的第一因子,其次是提高千粒重的栽培措施,再者是提高每穗粒数的方法。大穗品种不宜在类似条件下推广,而早熟品种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洼易涝盐碱地 旱稻 通径分析 产量
全文增补中
小麦高配对材料CS-PhI的鉴定
19
作者 裴自友 程天灵 +4 位作者 温辉芹 辻本壽 李雪 王宏兵 张立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9,共5页
为明确小麦高配对材料CS-PhI的染色体组成,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和重复序列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利用23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小麦高配对材料CS-PhI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以混合菌株进行成株期白粉... 为明确小麦高配对材料CS-PhI的染色体组成,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和重复序列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利用23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小麦高配对材料CS-PhI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以混合菌株进行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CS-PhI中易位染色体为小麦染色体6B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双末端小片段易位。CS-PhI与Pm4c或Pm3b的抗谱有些相似,成株期表现对白粉病免疫,CS-PhI可用于小麦白粉病抗病育种,其是否为新的基因还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配对材料 染色体组成 白粉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