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R-CO分析的自然教育发展建议——以高黎贡山泸水片区为例
1
作者 肖静 《云南林业》 2024年第5期68-73,共6页
基于LR-CO条件分析法,从区位优势(L)、资源优势(R)、竞争能力(C)和机遇(O)4个方面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片区的自然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黎贡山泸水片区的自然教育发展方向,从制定自然教育规范制度、增加自然教育设施... 基于LR-CO条件分析法,从区位优势(L)、资源优势(R)、竞争能力(C)和机遇(O)4个方面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片区的自然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黎贡山泸水片区的自然教育发展方向,从制定自然教育规范制度、增加自然教育设施建设、丰富自然教育形式、人才队伍培养和搭建多元参与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创建具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CO分析 自然教育 高黎贡山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黎贡山北段黑仰鼻猴新种群
2
作者 房以好 田应平 +5 位作者 李谦 段建萍 李延鹏 李光松 黄志旁 肖文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0,共7页
黑仰鼻猴是世界25种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2011-2012年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基于3D可视化访查法确定中国境内可能有10个黑仰鼻猴种群,目前仅确认了2群。为摸清中国境内潜在黑仰鼻猴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于2024年1-4月在高黎贡山堵堵... 黑仰鼻猴是世界25种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2011-2012年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基于3D可视化访查法确定中国境内可能有10个黑仰鼻猴种群,目前仅确认了2群。为摸清中国境内潜在黑仰鼻猴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于2024年1-4月在高黎贡山堵堵洛区域采用样线和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1)在堵堵洛区域发现中国境内的第3个黑仰鼻猴种群,与已知的洛玛和片马种群直线距离超过30 km,且同期2个已知种群生境内记录到猴群活动,据此确认其为黑仰鼻猴的新种群。(2)根据过夜树和粪便密度估算新种群的个体数为60~91只。至此,中国境内已确认黑仰鼻猴有3个种群,约330~390只。(3)新猴群的发现证实了3D可视化访查法作为山地野生动物调查和监测方法的有效性,现今黑仰鼻猴的适宜生境中还存在调查空白区,且新种群和潜在分布区均在自然保护地外。建议加强中国境内黑仰鼻猴潜在种群分布和数量调查,未来自然保护地优化应将黑仰鼻猴新种群分布区和其他适宜生境区纳入到保护地内,以促进该物种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黑仰鼻猴为中缅跨境分布物种,中缅双方应共建长期保护合作战略,促进其栖息地和种群的保护,为黑仰鼻猴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黑仰鼻猴 红外相机 种群数量 3D可视化访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雉类生境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娟 赵小飞 +8 位作者 饶才红 黄志旁 任国鹏 陈尧 何晓东 王新文 白洪兵 张淑霞 肖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8-337,共10页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模型对4种雉类的预测均达到较好效果;白尾梢虹雉、血雉、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 432 km^2、8 464 km^2、9 573 km^2和13 691 km^2,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面积大于白尾梢虹雉和血雉,但后两者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生境。高黎贡山北段是4种雉类潜在生境的重叠区,为高黎贡山雉类保护的优先区域,尤其是白尾梢虹雉,建议加大该区域的雉类调查和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雉类 物种分布预测模型 保护建议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水青树在云南省潜在适生区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云芳 徐佳月 +5 位作者 宋昊洋 厉小明 那倩雯 肖盈燕 张静 姜健发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85-92,共8页
依据水青树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ENMTools工具筛选出24个气候变量。结合土壤、地形及土地覆盖共37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水青树潜在适生区进行模拟,用GIS软件对模拟结果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进行适生区... 依据水青树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ENMTools工具筛选出24个气候变量。结合土壤、地形及土地覆盖共37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水青树潜在适生区进行模拟,用GIS软件对模拟结果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进行适生区区划。结果表明,水青树的低、中、高适宜区面积分别为73545、16725、7788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66%、4.24%、1.98%。中、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干季、最冷季有一定的降水,湿季降水量适中,有适量太阳辐射,平均温差6~10℃,年温差17~19℃或25~29℃,等温线在28~45,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棕壤、暗棕壤、燥红土、新积土,pH3.6~6.5,土壤质地为壤土,地类为有林地、河渠、城镇用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水青树 潜在适生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香云芝菌丝体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5
作者 吴博宇 鲁斌 +4 位作者 尹文行 萧卫泓 王玮 严冬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7-214,共8页
为获得云芝菌丝体最佳产香培养条件和其挥发性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培养基体积、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云芝菌丝体产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云芝菌丝... 为获得云芝菌丝体最佳产香培养条件和其挥发性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pH值、培养基体积、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云芝菌丝体产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云芝菌丝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基体积、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对云芝菌丝体挥发性成分具有显著影响,最佳培养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不添加氮源、培养基体积120 mL、培养温度27.5℃、培养时间27 d,在此条件下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误差为0.315%。从云芝菌丝体中共检测出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脂肪醇类3种、芳香族类1种、倍半萜烯类2种,其中1-表双环倍半水芹烯和(E)-菖蒲烯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29.96%和29.17%,为云芝菌丝体在微生物香料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芝菌丝体 顶空固相微萃取 响应面法 产香真菌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叶越橘内生真菌的生防潜力菌株筛选
6
作者 吴博宇 严冬 +5 位作者 武波晓 刘云 杨晓琴 朱国磊 解思达 赵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40-146,共7页
为挖掘对常见农业病害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密黏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等具有高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真菌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樟叶越橘内生真菌进行筛选,通过菌落观察、菌丝生长抑制率... 为挖掘对常见农业病害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密黏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等具有高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真菌资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樟叶越橘内生真菌进行筛选,通过菌落观察、菌丝生长抑制率和菌丝生长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拮抗菌株的抗逆特性及其对常见农业病害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株穗状弯孢(Curvularia spicifera)VDBF-28对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为69.02%;1株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VDBF-29对密黏褶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84.90%、70.39%、70.98%;1株腐皮镰孢(F.solani)VDBF-34表现出较强广谱拮抗能力,其中对彩绒革盖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9.02%、76.86%;1株扁孔腔菌属(Lophiostoma sp.)VDBF-41表现出较强广谱拮抗能力,其中对腐皮镰孢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为67.84%。供试12株樟叶越橘内生真菌中,有5种菌株对7株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综上所述,樟叶越橘内生真菌具有较高的生防潜力,可用于常见农业病害菌生防菌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农业病害菌 生防潜力 内生真菌 抗真菌活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植物滇桐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佳月 欧光龙 +2 位作者 肖静 王斌 孙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7,共9页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21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21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训练AUC值)为0.995,显示高度准确性。(2)滇桐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为23.32×104km2,主要分布在文山、普洱、保山、德宏和怒江等地。(3)影响滇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植被类型(29.8%)、温度季节性(21.1%)、等温性(15%)和海拔(13.5%),累积贡献率达79.4%;其最适宜区间中,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草丛和灌丛,温度季节性为4.0~4.8℃,等温性为44%~50%,海拔为1 300~2 200 m,最冷月最低温度为1.0~6.0℃。(4)滇桐主要适生区主要植被型组包括栽培植被、阔叶林、草丛、针叶林和灌丛,其中栽培植被型面积最大,占比29.22%;主要适生区土地利用类型以灌木林为主,占比24.92%。研究结果为滇桐的引种栽培、天然分布地的长效保护、发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桐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潜在适生区 关键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怒江不同海拔地区草果挥发性物质成分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天磊 吉训志 +3 位作者 庞永青 闫林 秦晓威 何玉仙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84-90,共7页
草果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使用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ISQ GC-MS)对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不同海拔地区的草果果实、茎段、叶片3个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的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占比存在差异... 草果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使用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ISQ GC-MS)对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不同海拔地区的草果果实、茎段、叶片3个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的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占比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占比也存在差异。各个部位中占比最高的均为桉叶油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叶片中醇类物质占比最多,茎秆中烯类物质占比最多,果实中占比最多的是烯类。其中卯照村(1 627 m)叶片和茎秆中醇类物质占比高于其他地区,卯照村(1 627 m)果实中烯类物质占比高于其他地区。选取含量较高的4个挥发性成分与5个地区草果样品的海拔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海拔对草果叶片与茎秆中桉叶油醇影响最大,对果实中β-蒎烯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海拔地区 品质分析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黄花绿绒蒿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皓 梁钰 +2 位作者 周利杰 王斌 魏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43,共7页
为了研究极小种群物种黄花绿绒蒿的分布格局,从而为黄花绿绒蒿的保护制定针对性策略,在目前已知黄花绿绒蒿唯一分布区内设置了3块样方,记录了样方内所有黄花绿绒蒿个体,通过单样本与双变量统计函数对随机标签模型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研究... 为了研究极小种群物种黄花绿绒蒿的分布格局,从而为黄花绿绒蒿的保护制定针对性策略,在目前已知黄花绿绒蒿唯一分布区内设置了3块样方,记录了样方内所有黄花绿绒蒿个体,通过单样本与双变量统计函数对随机标签模型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尺度上,黄花绿绒蒿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在中大尺度上,这种聚集有所减弱.造成黄花绿绒蒿在小尺度上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扩散限制,而生境过滤在中大尺度上同样影响着黄花绿绒蒿的空间分布.双变量点格局分析表明,黄花绿绒蒿的幼年个体聚集程度最高,此后因为种内竞争加剧,导致成年个体更接近随机分布,因此,在黄花绿绒蒿的保护过程中,确保成年植株顺利散播种子并提高种子的扩散能力尤为重要,在保护黄花绿绒蒿物种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其所处生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绿绒蒿 极小种群 生境过滤 扩散限制 点格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腹鹭CO I和Cyt b基因序列分析及鹭属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熙 王斌 罗旭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白腹鹭Ardea insignis数量稀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关于该物种的生态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扩增得到了白腹鹭的2个线粒体基因序列(CO I和Cyt b),Cyt b基因序列长度为1 163 bp,其中的A+T含量(51.7%)高于... 白腹鹭Ardea insignis数量稀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物种,关于该物种的生态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扩增得到了白腹鹭的2个线粒体基因序列(CO I和Cyt b),Cyt b基因序列长度为1 163 bp,其中的A+T含量(51.7%)高于C+G(48.3%),第三位点上碱基偏倚最突出;CO I基因序列长度为722 bp,A+T含量(52.5%)高于C+G(47.5%),碱基偏倚同样在第三位点最明显。结合来自Gen Bank鹭属Ardea其他6个物种的CO I和Cyt b基因序列,构建鹭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鹭属7种鸟类构成单系,后验概率支持度为96%,大白鹭A.alba和白腹鹭在鹭属中是较早分化出的类群,位于鹭属分支的基部;白腹鹭与草鹭A.purpurea的遗传距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鹭 CO I基因 CYT b基因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沙锥重现云南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贵伟 王斌 +3 位作者 李登科 路家兴 谢奇言 张秀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0-640,共1页
2023年6月28日14∶26,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8°42'8.70″E,27°12′29.5″N,海拔3 512 m),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时,观测到1只沙锥属Gallinago鸟类,因停留时间只有2 s,未拍摄到照片... 2023年6月28日14∶26,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8°42'8.70″E,27°12′29.5″N,海拔3 512 m),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时,观测到1只沙锥属Gallinago鸟类,因停留时间只有2 s,未拍摄到照片,只录制到1段鸣叫音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属 生物多样性 停留时间 鸣叫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野外影像的白尾梢虹雉换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候自强 高歌 +3 位作者 王斌 张艳奇 杨志涵 罗旭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2-658,共7页
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是一种狭域分布的高山雉类,尚未开展过换羽研究。2014—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收集了白尾梢虹雉的64张野外独立有效照片和9段视频,发现白尾梢虹雉繁殖不同步,不同巢出雏时间相差可达1个月,5... 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是一种狭域分布的高山雉类,尚未开展过换羽研究。2014—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收集了白尾梢虹雉的64张野外独立有效照片和9段视频,发现白尾梢虹雉繁殖不同步,不同巢出雏时间相差可达1个月,5月出雏较多;刚出雏的雏鸟飞羽有明显羽片,6月完成雏后换羽、9月完成稚后换羽;成鸟5月开始更换尾羽,10月更换完毕,从第5枚尾羽开始向两侧更换,兼具向心型和离心型的特点;雄性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可用状态信号假说解释。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野生白尾梢虹雉的换羽特征和雄性个体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表明红外相机影像可为雉类换羽提供时间和羽毛形态特征数据,这为野生雉类的换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尾梢虹雉 红外相机 鸟类换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