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不同形态地形下一次暖区特大暴雨的两阶段比较分析
2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3 位作者 牛金龙 肖递祥 杨康权 陈朝平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4,共14页
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沿线地形形态复杂,有不同朝向喇叭口及迎风坡地形,山地暴雨颇多,而这一地区不同形态地形下暖区暴雨的精细化研究及其在业务预报和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尚显薄弱。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三源融合实... 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沿线地形形态复杂,有不同朝向喇叭口及迎风坡地形,山地暴雨颇多,而这一地区不同形态地形下暖区暴雨的精细化研究及其在业务预报和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尚显薄弱。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三源融合实况降水资料,对2020年8月11日四川盆地西部不同形态地形下暖区特大暴雨两个阶段的水汽输送、地形抬升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有、无明显天气尺度系统强迫及特殊地形背景下暖区暴雨的水汽、动力结构演变及触发维持机制。(1)该次暖区暴雨中两个阶段对应两个暴雨中心,其中雅安芦山特大暴雨属于500 hPa无明显影响系统、低层无急流背景下的东南风型暖区暴雨。在“迎风坡”、“喇叭口”和芦山西南向“˄”型峡谷地形内发生;而德阳师古镇的暴雨位于龙门山迎风坡,是在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下文简称副高)西伸,低槽临近、低层有急流背景下发生的。芦山暴雨夜发特征明显,师古暴雨出现在白天,对流性降水时长近乎芦山暴雨的两倍,但小时降水峰值仅为前者的1/2。(2)高原大地形的阻挡、迎风坡的抬升、喇叭口和峡谷地形对气流的侧向辐合作用利于芦山水汽汇聚;850 hPa低空急流加强和龙门山地形阻挡及迎风坡抬升作用,师古上空水汽充沛。芦山暴雨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强度显著小于师古暴雨,但辐合层高度更高。(3)整体地形抬升速度优于局地地形抬升速度,其极值出现时间较小时雨强极值的发生提前了1 h,对暖区降水时段指示性较好。师古垂直上升运动大于芦山,地形抬升造成的上升运动仅为垂直上升运动的一部分,而芦山地形抬升速度却显著大于师古,地形抬升作用强烈。(4)芦山暴雨地面系统触发作用占主导,冷性山风平流触发了沿山初始对流,γ中尺度辐合线及冷池在快速下山后在“˄”型谷地内维持,导致芦山夜间特大暴雨,其回波特征为准静止后向型;而师古暴雨由500 hPa小槽、弱冷平流及四川盆地西南部地面冷池北移触发,“列车效应”明显。两阶段暴雨的维持机制均有低层偏东风气流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导致不稳定维持及增长,以及强且持续的旋转上升运动提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地形 地形抬升速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艾真珍 董寅硕 +2 位作者 徐昕 季玉枝 衡志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7,共9页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hPa高压脊影响,青藏高原东南侧绕流形成的西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并在盆地形成低涡.高低空系统的耦合使得气流辐合抬升,为暴雨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当青藏高原东部地形高度降低以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减弱,原先高原东南侧绕流产生的西南气流减弱变为偏西气流.同时,高原东北侧的西北气流加强并南下,进一步减弱四川盆地的南风分量和水汽输送,最终导致水汽在四川盆地东南侧聚集和暴雨落区的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形作用 强对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4
作者 宋怡轩 何永青 +1 位作者 郭洁 陈晋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12-116,121,共6页
为精细化评估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选择地闪密度、地闪强度、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壤电导率、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8个影响因子构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模型,采用ArcGIS绘制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四川盆地... 为精细化评估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选择地闪密度、地闪强度、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壤电导率、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8个影响因子构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模型,采用ArcGIS绘制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地闪密度大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中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其中大部分区域地闪密度超过2次/(km^(2)·a),局部超过2.9次/(km^(2)·a),地闪强度与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具有较强一致性;高危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部和东北部;盆周山区敏感性较高;成都承灾体暴露度最高;雷电灾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0.92%和7.59%,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遂宁、资阳、内江以及东北部的广元、南充等地,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盆地沿山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风险区划 ARCGIS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
作者 卿清涛 徐金霞 +4 位作者 周斌 徐沅鑫 邓国卫 钟燕川 张玉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41,共11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将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划分为7个区域,确定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最终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理论,从灾害风险的致灾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构建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单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暴雨日数及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3个区域,一是盆中丘陵区西南部,二是盆中丘陵区西北部,三是盆东平行岭谷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和北部,该区域暴雨危险等级中等或偏轻,山地多,地形起伏大,当地水稻种植率低;其余地方为中等风险区.[结论]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以中、低风险区域为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三大暴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 单季稻 灾害风险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稠密雨量观测的四川省复杂地形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龙柯吉 冯良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省的大暴雨中心,汛期雨量主要由R_(24)≥100 mm的天气过程贡献。(2)受山脉走向和地形陡峭程度影响,盆周大值区形态和等值线梯度均有明显差异,且累积雨量越大,站点越向山脉迎风坡集中。(3)夜雨比率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其中攀枝花夜雨比率为全省最大。(4)大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雨日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大暴雨日站点仅分布在盆地西部与高原的陡峭过渡区。另外盆地西北部暴雨日中出现小时雨强≥50 mm·h^(-1)的站点比率最高。(5)相较持续性大雨而言,持续性暴雨的站点分布受迎风坡地形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强降水 陡峭地形 夜雨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锋后极端暴雨成因分析
7
作者 伏晶 段海霞 +3 位作者 傅朝 李晨蕊 沙宏娥 宋兴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76,共17页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ERA5)等资料,通过分析此次极端暴雨中两个强降水阶段的观测特征、环境条件、地形影响和不稳定机制等。结果表明:(1)暴雨由西风带短波槽带来的弱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空气在陇中地区交汇引起,700 hPa切变线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条件。(2)暴雨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表现为持久的强回波并伴有“后向传播”特征,存在低空急流和明显的辐合,在第二阶段冷锋后部回波顶高和第一阶段相当,但是范围更大,且结构更为紧密,对流云发展更加旺盛。(3)此次暴雨水汽条件充沛,第一阶段低层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以及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存在显著的对流不稳定,第二阶段的上升运动有所减弱,对流有效位能为0,动力及对流不稳定条件弱。(4)冷锋斜压锋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第一阶段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第二阶段降水由地形、锋生次级环流及不稳定等共同作用形成。由于夏季冷锋后强降水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并不常见,在业务中容易形成该类暴雨的漏报。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类过程的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锋后降水 地形作用 不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不同落区暴雨的气象场差异及夜雨浅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康权 卢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3-1795,共13页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高大陡峭地形影响,盆地西部中低层大气温湿条件好,暖湿东南气流在此遇大地形产生迎风辐合抬升,易发生强降水。当暴雨发生在整个盆西(西部型)时,整个盆地西部的湿度非常大,东南风较强;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北部(西北型)时,中低层东南风最强,动力作用最显著;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南部(西南型)时,大多伴随有偏北风进入盆地,存在明显的南北风切变辐合。水汽散度通量对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强度和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对流有效位能、相对湿度、假相当位温、中低层风场以及散度这些热力和动力变量的日变化特征,都表明了四川盆地西部降水易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落区 夜雨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稠密资料的四川省极端小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9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1272,共12页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水平精度为30 m的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高频极端降水与复杂地形的关系。结论如下:(1)近10年小时雨量≥10...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水平精度为30 m的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高频极端降水与复杂地形的关系。结论如下:(1)近10年小时雨量≥100 mm的极端小时降水频次以6.4 times·(10a)^(-1)的增长速率缓慢增多。(2)极端小时降水频次的次季节变化较雨强极值更为显著,最大月增幅分别为3.7倍和0.2倍,另外频次峰值出现时间随着极端小时降水阈值增大而推迟。(3)极端小时降水频次夜间明显多于白天,且不同地区的峰谷值出现时间和高频集中时段也不同,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大致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推迟。(4)雨强极值的日变化特征比极端小时降水频次要弱得多,盆地内多数站点雨强极值高于该区域平均值,而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则相反。(5)极端小时降水频次和累积雨量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与该地区地形抬升和地形辐合关系密切,其中盆地西部由地形抬升对极端小时降水造成的增幅大致集中在1400 m以下。(6)盆地极端小时降水高频站点坡向以偏东为主,盆地西南部高频站点坡度较盆地西北部更大。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极端小时累积雨量大值站点数随坡度先增多后减少,峰值均位于斜坡,但攀西地区比川西高原减少得更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四川 复杂地形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四川盆地西部强降水过程风场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迪 谢晓林 +1 位作者 陈朝平 周秋雪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52,共13页
根据暖区暴雨的分型(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选取四类天气背景下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风廓线雷达新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特殊地形下,不同类型暖区暴雨中典型强降水发生、发... 根据暖区暴雨的分型(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选取四类天气背景下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风廓线雷达新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特殊地形下,不同类型暖区暴雨中典型强降水发生、发展时的风廓线特征。研究表明:(1)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以很清楚地表现出对流层及边界层存在的中小尺度系统,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的风场演变特征同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及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除副高边缘型外,其他三种类型暖区暴雨典型过程发生前或发生时都出现了边界层东北风或偏东风;(2)垂直速度变化梯度大,直观地体现了这几次过程时间短、对流强的特征,降水开始后,向下的垂直速度明显减弱甚至转向的突变时期,代表气层中上升运动的明显增强,这种垂直速度的突变对于强降水的预测有指示意义;(3)垂直速度极值在强降水发生前或发生时会明显增大,并伴随有极值层降低的现象,水平风速极值和极值层有同步的增减趋势,大部分强降水过程发生前,中层都出现了中尺度急流,并伴随急流层的降低;(4)在这四种类型的暴雨过程中都有低空急流的参与,其中副高边缘型和西南涡型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指数第一次增大都对降水的开始有1~2 h的预报提前量,而在东南风型和西南涡型过程中低空急流指数的突增预示了降水强度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强降水 低空急流 暖区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四川盆地 暴雨 副高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南部一次局地暖区暴雨中尺度特征及成因
12
作者 李永军 徐金波 +4 位作者 李玄 何科 严晶 资晶 卢萍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4-680,共17页
本文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多源融合逐时气温资料、高空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资料、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攀枝花市和凉山州)2022年10月4日20时至5日12时(北京时,下同)的局地暖区暴... 本文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多源融合逐时气温资料、高空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资料、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攀枝花市和凉山州)2022年10月4日20时至5日12时(北京时,下同)的局地暖区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卫星云图上,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为β至γ中尺度对流系统,择木龙村一带中尺度对流系统三次经历了发展—加强—减弱的过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自下而上向东倾斜,使得对流系统得以较长时间的维持和发展。(2)在雷达回波上,择木龙村一带回波呈带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列车效应”显著,较强回波质心较低,多在4.5 km以下,其单体质心减弱十分迅速,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3)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大气层结呈现典型的位势不稳定层结结构,对流凝结高度、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较低,使得气块不需要太强的抬升作用就能产生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凝结,使雷暴系统迅速发展。垂直风切变较弱,降低了未饱和干冷空气的卷入,减弱夹卷率,提高了降水效率。(4)攀枝花西北部边缘地形的阻挡作用形成的辐合流场和气旋式流场是该地不断有对流生成,形成“列车效应”,造成择木龙村一带出现极端降水的主要原因。而观音堂村一带,西南低空急流与其东北部山脉接近正交,地形能强迫气流抬升,在山前的低洼地带形成了较强降水。西南低空急流和由于地形作用形成的风速辐合,地形温度梯度造成的地形环流也对暴雨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暖区暴雨 中尺度特征 成因分析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菡 张喜亮 +2 位作者 李金建 王明田 麻泽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2-250,256,共10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其中秋季增温率达0.154℃·10 a^(-1),且降水以15.22 mm·10 a^(-1)的速率减少,干旱化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等级的干旱,秋季中旱站次的增加趋势最为突出;从1990 s后期开始春夏秋冬四季重旱和特旱站次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灾害影响扩大。(3)四季盆地区域干湿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盆西平丘区、盆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南缓丘区是季节性干旱化倾向较为明显、干旱影响面积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干旱事件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SPEI指数 时空分布 四川省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14
作者 彭爽 黄楚惠 +1 位作者 王彬雁 牛金龙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3期184-187,共4页
利用地面观测、微波辐射计、卫星云图、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3日四川盆地发生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基于国家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气象条件及大雾不同阶... 利用地面观测、微波辐射计、卫星云图、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3日四川盆地发生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基于国家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气象条件及大雾不同阶段形成机理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天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分为辐射雾、雨雾与辐射雾交替的过程。在此期间,四川盆地受偏南风控制,低层风速较小,大气稳定性增强,逆温层抑制了污染物和水汽的垂直扩散,出现持续性低能见度现象。(2)不同区域的混合层高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期较高,随后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物积累和水汽凝结的过程。(3)相对湿度(RH)升高和近地面风速减弱是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关键因素,而环流形势、云量变化及地形特征则共同决定了该过程的阶段性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大雾 低能见度 气象条件 环流形势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暴雨预警标准修订前后信号分布特征及适用性的对比评估
15
作者 吕纯月 吴薇 褚萌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5-1017,共13页
科学合理的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对于防范暴雨灾害十分重要。利用2019-2021年4-10月四川45个代表县地面自动站小时降水量数据及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资料,通过历史暴雨预警信号分级回算,对四川暴雨预警标准修订前后信号时空分布特征及适用... 科学合理的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对于防范暴雨灾害十分重要。利用2019-2021年4-10月四川45个代表县地面自动站小时降水量数据及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资料,通过历史暴雨预警信号分级回算,对四川暴雨预警标准修订前后信号时空分布特征及适用性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标准修订后红、橙色预警信号发布次数显著多于修订前,黄色预警信号次数减少,整体上暴雨预警有所加强。新标准中引入1 h雨强后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简称三州地区)红色暴雨预警比例明显增大,高原地区的暴雨预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历史暴雨灾害分析发现,新标准下强暴雨灾害事件“命中率”更高,预警强度更大,预警时效性更高,而汶川因暴雨预警“降级”的调整,各级预警信号明显减少,可较大程度避免过度响应。整体而言,四川暴雨预警标准修订充分考虑了短时强降水的强致灾性,使山区、非山区暴雨灾害风险区别得以充分体现,预警信号精准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切合精准气象预警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警信号 预警标准修订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时空分布特征 对比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暴雨洪涝灾情特征及主汛期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邓国卫 孙俊 +1 位作者 阮贵宾 马振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1532,共12页
利用1984-2010年四川地区暴雨致灾经济损失调查表以及1981-2010年6-9月四川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30年的暴雨洪涝致灾特征,得出了洪涝年主汛期四川地区致灾暴雨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引起的四川受灾人口总... 利用1984-2010年四川地区暴雨致灾经济损失调查表以及1981-2010年6-9月四川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30年的暴雨洪涝致灾特征,得出了洪涝年主汛期四川地区致灾暴雨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引起的四川受灾人口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1999年以后,受灾人口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成都市的暴露度指数高但脆弱性指数低,甘孜/阿坝州的各项暴露度指标都排在全省最末。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存在明显的2年震荡周期。四川省暴雨中心的绵阳和巴中受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均是川东地区。洪涝年主汛期的环流背景特征是,南亚高压呈现"西部型",且较常年偏弱;洪涝年7月开始副热带高压有明显的准双周的震荡周期,对流层中高层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高原低涡具有22天的震荡周期。低纬度西南气流多次向中高纬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情 暴露度 脆弱性 环流背景 震荡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汛期小时极端降水精细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佳津 王皓 +1 位作者 王春学 龙柯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176,共10页
使用2012-2021年四川省2985个气象站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小时极端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汛期小时降水在第99百分位出现转折性变化,小时极端降水阈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总体上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四川盆地最高,攀西... 使用2012-2021年四川省2985个气象站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小时极端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汛期小时降水在第99百分位出现转折性变化,小时极端降水阈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总体上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四川盆地最高,攀西地区次之,川西高原最低,其与汛期降水量的多少基本匹配.研究期内各个区域的汛期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均以增加趋势为主,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尤其显著,但空间差异非常大.在一天中,各区域小时极端降水都呈“单峰型”,夜间出现小时极端降水的概率相对更大,不同地区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中午时段均不易出现小时极端降水.研究期内小时极端降水出现峰值更高、谷值更低的变化趋势.小时极端降水过程达峰快、减弱慢,开始时间越晚持续时间越长.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下午至前半夜多为1~3 h短过程,后半夜多为3~11 h持续过程,而且川西高原的开始时间略晚,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小时极端降水 百分位 阈值 时空变化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8
作者 肖红茹 王佳津 +2 位作者 肖递祥 龙柯吉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16,共14页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型个例,对暴雨中尺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四类暖区暴雨易发于山脉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平原和丘陵山地不均匀下垫面附近。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暴雨范围广且成片,西南涡型暴雨主要位于盆地中部和南部,西南急流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中部到龙门山脉北段和大巴山脉;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暴雨分散,主要出现在盆地西部;降水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呈现为单峰型,夜间加强,白天减弱;暖区暴雨由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组成,降水量级越大,对流性越明显,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对流性降水明显,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稳定性降水明显;暖区暴雨直接由β中尺度云团发展造成,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时间≥6 h,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时间≤6 h,但四类暖区暴雨单站对流性降水(20~50 mm·h^(-1))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 h,≥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维持时间不超过1 h,若超过1 h易造成极端降水事件,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容易出现极端强降水;四类暖区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平均CAPE值超过1000 J·kg^(-1),K指数在40℃左右,850 hPa平均假相当位温在85℃左右,平均比湿可达16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暖区暴雨 时空分布 降水性质 β中尺度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3年四川盆地夏季暴雨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陈丹 周长艳 +1 位作者 熊光明 邓梦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利用1960-2012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海温资料,借助小波变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四川盆地夏季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盆地西部和东部暴雨异常时的水汽输送、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情况。结果表... 利用1960-2012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海温资料,借助小波变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四川盆地夏季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盆地西部和东部暴雨异常时的水汽输送、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情况。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频数和暴雨量在东、西部呈相反变化,盆地西部暴雨呈减少变化,东部呈增加变化,暴雨量和暴雨频数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盆地西部暴雨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多,90年代出现显著减少的变化,21世纪初也明显偏少,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主要为显著的6~7年年际周期振荡;盆地东部暴雨量在60年代和70年代明显偏少,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明显偏多,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主要存在显著的8~9年年际周期振荡和14~15年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北偏强,有利于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至盆地西部地区,中高纬度槽线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南侧的暖湿气流在盆地西部汇合,导致盆地西部暴雨偏多;副高偏南,西太平洋水汽向盆地东部输送较多,贝加尔湖西部多阻塞形势,冷空气南下有所偏东,使得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盆地东部汇合,导致盆地东部暴雨偏多。西太平洋暖池偏强(弱),ENSO冷(暖)事件时,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偏多(少);盆地东部暴雨与海温的关系明显弱于西部,主要表现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 副热带高压 水汽输送 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四川特大暴雨灾害降水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被引量:38
20
作者 周长艳 唐信英 邓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36-1647,共12页
利用四川气象台站观测资料、JICA项目地基GPS水汽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7月7-12日四川特大暴雨灾害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强降水带从盆地西... 利用四川气象台站观测资料、JICA项目地基GPS水汽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3年7月7-12日四川特大暴雨灾害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强降水带从盆地西北部的广元一直向南延伸至南部的雅安、乐山,呈西南一东北走向;灾害过程具有降水总量大、强度大、降水中心稳定少动、持续时间长等显著特点。暴雨灾害的最大累积雨量出现在成都都江堰地区,都江堰站过程总降雨量达到744.9mm,创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该站过程降雨量的极大值和四川省国家级观测站暴雨过程降雨量的极大值。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和气候平均状态并不完全一致,除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孟加拉湾北部的西南风水汽输送以及高原主体上空的偏西风水汽输送以外,还出现了一条新的水汽输送路径:阿拉伯海北部的西南风水汽输送途经高原主体、高原东南部进人四川。充足的水汽条件、有利的水汽辐合辐散形势以及亚洲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次暴雨过程雨带稳定、雨量超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灾害 多尺度变化 水汽来源 水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