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事实与价值的纠葛——试析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邓京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历史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在诸多方面既有明显差别又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说明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在处理认知与评价、事实与... 历史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在诸多方面既有明显差别又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说明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在处理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不能简单采取消解矛盾的方法,而要在联系中发现其变化的整体趋向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历史认知 历史评价 事实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的北京城市文化建设观念调查报告
2
作者 柳漪 周烁 赵薇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z1期46-53,共8页
北京是一个现代和传统结合的大城市。随着“人文奥运”口号的提出 ,北京的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当代大学生是北京未来的建设者 ,必将担负起这个重任。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北京城市文化建设上的观念 ,一定程度上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北京是一个现代和传统结合的大城市。随着“人文奥运”口号的提出 ,北京的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当代大学生是北京未来的建设者 ,必将担负起这个重任。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北京城市文化建设上的观念 ,一定程度上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本文以对在京就读的大学生开展的抽样调查为依托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得出相关数据 ,运用心理学、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写就。调查报告按问卷题目设置分为 :北京城市文化设施满意度、北京传统文化认知度、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针对北京大学生的问题、针对外省市大学生的问题这几个部分 ,并就数据进行分析。北京在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保护上还有很多让大学生不满意的地方 ,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文化建设观念 大学生 调查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 被引量:42
3
作者 赵亚夫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5,共7页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必然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过程。当前在取得可喜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我国的学校历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历史教育的本义是什么?”的问题,即今...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必然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过程。当前在取得可喜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我国的学校历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历史教育的本义是什么?”的问题,即今后应当在历史课程功能(公民教育)、历史课程性质(人格教育)、历史课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三方面有较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课程功能 课程改革 公民教育 人格教育 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 被引量:14
4
作者 叶小兵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3-48,共6页
当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现实工作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困扰和问题。在新的世纪,只有充分认识并努力突破这些“瓶颈”问题,才能确保这场改革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中学 历史教学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课程编制 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被引量:26
5
作者 叶小兵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3-57,共5页
随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从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突破一般化的教学模式而向着学科化教学模式发展。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 随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从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突破一般化的教学模式而向着学科化教学模式发展。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受到关注,形成了一些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各种历史教学模式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理念、程序、结构、方法和策略。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 被引量:18
6
作者 赵亚夫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4,共9页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未能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模块的形式是新的,但此形式于学习视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未能较好的体现学科应有的现代意义。为什么如此切割历史学习内容;历史教学的活力究竟在哪里...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未能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模块的形式是新的,但此形式于学习视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未能较好的体现学科应有的现代意义。为什么如此切割历史学习内容;历史教学的活力究竟在哪里;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等,需要历史教学工作者做进一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 公民教育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 被引量:9
7
作者 赵亚夫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6,共6页
《历史与社会》所强调的综合,首先不是以课程的创新为第一目的。至于何种课程的存在,特别是使其成为一种有何种意义的存在,全赖这门课程有着怎样的教育功能。故此,当《历史与社会》与公民素质与能力的养成直接关联,且能够在全球化时代... 《历史与社会》所强调的综合,首先不是以课程的创新为第一目的。至于何种课程的存在,特别是使其成为一种有何种意义的存在,全赖这门课程有着怎样的教育功能。故此,当《历史与社会》与公民素质与能力的养成直接关联,且能够在全球化时代促进公民教育朝着更健全的方向发展时,其课程价值就不会纠缠显在的课程综合度的深浅等问题,而在厘清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需要综合以及怎样综合才更能体现这门课程特有的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历史与社会 整合 公民教育 核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历史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叶小兵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8-73,共6页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讲述或教科书的叙述提出一些意外性的问题,使教师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史事类的问题和认识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问题的原因,一是同学生的...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讲述或教科书的叙述提出一些意外性的问题,使教师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史事类的问题和认识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问题的原因,一是同学生的认知习惯及思维特点有关,二是同中学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关。学生提出意外问题这一现象,有着一定的教学上的意义,为此,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习 意外问题 学生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 被引量:5
9
作者 赵亚夫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1,共6页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此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就“综合”而言的攻关课题较多,其中如何综合其学习内容的立场和视野、原则和方法,既关系到教科书的编写质量,也涉及教学的成效性,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社会科学各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此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就“综合”而言的攻关课题较多,其中如何综合其学习内容的立场和视野、原则和方法,既关系到教科书的编写质量,也涉及教学的成效性,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对该课程的贡献的角度,考察其内容精选视角和整合原则,着眼点应当是谋求公民教育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整合 精选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5-111,共7页
此次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推出了两个《课程标准》,即7—9年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10—12年级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文中简称《标准》)。这两个《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中简称《... 此次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推出了两个《课程标准》,即7—9年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10—12年级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文中简称《标准》)。这两个《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中简称《纲要》)的指引下,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并在推进历史新课程实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为了进一步完善《标准》,使之成为推进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工具,本文就两个《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肯的改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尼僧与世俗家庭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0-26,共7页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尼僧可以住家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死后亦可按俗法葬于家族墓地 ,至有“生归于佛 ,殁归于乡”、在迁化后葬归世俗家庭的现象发生。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古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僧 世俗家庭 本家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学生犯罪看大学教育的缺失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雪峰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大学生犯罪的严峻形势提醒人们,应当从教育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道德修养和生命安顿遭到了忽视。为此,必须明确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职责,以人文教育涵养学生,... 大学生犯罪的严峻形势提醒人们,应当从教育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道德修养和生命安顿遭到了忽视。为此,必须明确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职责,以人文教育涵养学生,为学生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大学教育 功利性 安身立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06-111,共6页
摆正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的位置 ,增强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 ,须从人格培养目标和评价手段两个方面去规范。在基础教育领域 ,强调历史学科的人格养成功能 ,既是学科教育价值论必须正视的理论问题 。
关键词 人格 评价 历史教育 人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历史?——历史科学理论学科建设探讨之二 被引量:6
14
作者 宁可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45-150,共6页
所谓“历史” ,它包含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二是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三是人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回答的是客观历史是什么样子 ,结构如何 ,运动的规律如何 ,即对历史内容的认识 ;而后... 所谓“历史” ,它包含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二是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三是人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回答的是客观历史是什么样子 ,结构如何 ,运动的规律如何 ,即对历史内容的认识 ;而后者则是以历史学或历史科学为对象 ,概括人们认识客观历史过程中的理论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历史科学概论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吴国国有土地租佃关系制度化的原因——《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研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福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7,共7页
《嘉禾吏民田家莂》显示 ,吴国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十分发达 ,并已基本制度化。之所以如此 ,既有其历史渊源 ,更是现实经济的需要。封建政府力图借出租零星国有土地改善财政 ,农民为维护和改善经济条件而表现出的积极性是其发达和制度... 《嘉禾吏民田家莂》显示 ,吴国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十分发达 ,并已基本制度化。之所以如此 ,既有其历史渊源 ,更是现实经济的需要。封建政府力图借出租零星国有土地改善财政 ,农民为维护和改善经济条件而表现出的积极性是其发达和制度化的根本动因。在吴国初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禾吏民田家莂》 吴国 国有土地 租佃关系 制度化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民要术》所见农民和市场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福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3-18,共6页
“末业 ,贫者之资也”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力图阐述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 ,特别是北朝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产物。《齐民要术》通过叙述和计算反映了这种关系 ,其中对园圃业农民与市场关系的记叙尤为翔实具体。
关键词 《齐民要求》 农民 市场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比较与西欧封建社会研究——访马克垚教授 被引量:3
17
作者 邹兆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马克先生1932年生,山西文水县人。195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6—1... 马克先生1932年生,山西文水县人。195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6—1992年)、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英国封建社会研究》、《AsianandEuropeanFeudalism:ThreeStudiesinComparativeHistory》、《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主编)、《世界文明史》(主编)等以及重要论文数十篇。2005年初,邹兆辰教授对马克先生进行了网上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垚 西欧国家 封建社会 世界中世纪史 人物访谈 比较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惯法产生的时代及其特点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兼论我国学术界在这两大问题上主导观点的误区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和利 张安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习惯法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 ,内容上具有原始性、二重性和过渡性 ;制定者和执行者是父系氏族时代 (包括其后期与地域公社并存的阶段 )的社会组织及其领导人。我国权威辞书及有关论著认为习惯法产生于国家形成以后的... 习惯法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 ,内容上具有原始性、二重性和过渡性 ;制定者和执行者是父系氏族时代 (包括其后期与地域公社并存的阶段 )的社会组织及其领导人。我国权威辞书及有关论著认为习惯法产生于国家形成以后的观点主要是受英国法制史的影响 ;认为习惯法只有利于统治阶级 ,则是把带有片面性的传统“法律”概念牵强地套在习惯法上 ,而未能以历史实际作为概括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习惯法 国家法 二重性 新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文精神之涵养——关于利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丽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3期62-65,共4页
本文结合学生工作实践 ,阐述了在当代大学生中特别是师范生中 ,重塑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涵养良知、涵养责任感、涵养爱心和涵养个性四个方面 ,具体探讨了利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良知 社会责任感 爱心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与北京近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卫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4-18,共5页
蔡元培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北京近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在理论上大力宣传提倡 ,强调其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定程度上开化了风气 ;在实践活动中积极领导、组织和筹措... 蔡元培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北京近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在理论上大力宣传提倡 ,强调其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定程度上开化了风气 ;在实践活动中积极领导、组织和筹措经费 ,为近代北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发展以及免遭战火破坏付出了巨大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北京 近代 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