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鳞状细胞癌与干燥综合征的交叉免疫基因预测分析
1
作者 袁文思 吴亚珩 +1 位作者 吴冬雪 周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8-1049,共12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法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在转录水平的交叉免疫基因(cross immune genes,CIGs)并分析免疫浸润状态,为OSCC在SS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法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在转录水平的交叉免疫基因(cross immune genes,CIGs)并分析免疫浸润状态,为OSCC在SS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OSCC和SS数据集,使用limma R软件包结合Venn图筛选OSCC和S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再与免疫基因数据集进行交叉筛选获得CIGs。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算法筛选核心CIGs。利用CIBERSORT R软件包分析浸润的免疫细胞类型及比例。结果从OSCC数据集中筛选出2885个DEGs,从SS数据集中筛选出2472个DEGs,交叉分析得到55个CIGs;经LASSO回归分析后二次交叉筛选出RASGRP3为潜在的核心CIGs,在OSCC和SS中表达均上调。另外,在OSCC和SS中,记忆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活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浸润均与RASGRP3相关。结论癌基因RASGRP3可作为OSCC和SS的潜在治疗靶点,并对二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RASGRP3与浸润的NK细胞、巨噬细胞、CD4+T细胞等密切相关,为探索针对SS患者OSCC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干燥综合征 核心交叉免疫基因 免疫细胞 免疫浸润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3PXD2b基因突变与颅颌面畸形和中耳炎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彬 张志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95-798,共4页
先天性颅颌面畸形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由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颅颌面畸形在影响患者颅颌面形态和功能的同时,多伴随有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炎的发生,引起听觉障碍。SH3PXD2b作为新发现的伪足受体蛋白基因,对细胞表面伪足形成、... 先天性颅颌面畸形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由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颅颌面畸形在影响患者颅颌面形态和功能的同时,多伴随有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炎的发生,引起听觉障碍。SH3PXD2b作为新发现的伪足受体蛋白基因,对细胞表面伪足形成、细胞外基质改建与重塑、颅颌面器官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SH3PXD2b基因、SH3PXD2b基因突变、颅颌面畸形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炎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3PXD2b基因 基因突变 颅颌面畸形 咽鼓管功能障碍 中耳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刮治颌骨囊性病变专家共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炜 陈攀 +14 位作者 黄志权 朱桂全 何悦 李春洁 阮敏 秦力铮 闫冰 王成 胡镜宙 孙志军 任国欣 尚伟 杨凯 李吉辰 孙沫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刮治术是颌骨囊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的刮治术容易损伤周围结构如邻牙、神经等,且存在刮治不彻底、颌骨缺损较大等情况。而内窥镜(Endoscope)辅助下的刮治术,能够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在术中能更清晰的辨认出重要的解剖结构... 刮治术是颌骨囊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的刮治术容易损伤周围结构如邻牙、神经等,且存在刮治不彻底、颌骨缺损较大等情况。而内窥镜(Endoscope)辅助下的刮治术,能够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在术中能更清晰的辨认出重要的解剖结构,尽可能去除囊壁组织,减小损伤,降低病变复发率。该文就结合颌面外科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经相关专家经共同讨论,以期对内窥镜辅助下刮治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刮治 颌骨囊性病变 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颏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芳 潘巨利 +1 位作者 李医丹 张奎启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3-465,共3页
目的 :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及颏管与下颌管、切牙神经管的位置关系 ,为口腔牙种植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磨开 13例 ( 2 6侧 )甲醛溶液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段、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始段 ,直接观察测量。另取 2 1侧经过... 目的 :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及颏管与下颌管、切牙神经管的位置关系 ,为口腔牙种植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磨开 13例 ( 2 6侧 )甲醛溶液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段、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始段 ,直接观察测量。另取 2 1侧经过脱钙处理的下颌骨标本 ,解剖并显露下颌管、颏管和切牙神经管进行观测。结果 :下颌管前端分成 2个管 :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大多数颏管行向后上外开口于颏孔 ,颏管长为 :( 5 .61±1.0 7)mm ,管径为 :( 2 .5 3± 0 .47)mm ,颏孔前缘至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 :( 2 .82± 1.2 9)mm ,颏孔下缘到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 ( 3 .83± 1.43 )mm ,颏管与下颌管之间的角度为 ( 63 .5 7± 13 .71)° ,颏管内有颏神经和颏血管行走。结论 :下颌管向后上外方续为颏管再通向颏孔 ,并非以往认为的下颌管自后上内向前下外方向直接开口于颏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下颌管 颏管 颏孔 切牙神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监护在拔牙中的助疗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燕敏 谭包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244,共2页
关键词 心电监护 拔牙手术 助疗 冠心病患者 拔牙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18及其基因在牙源性角化囊肿衬里上皮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鲁大鹏 邢汝东 +2 位作者 舒萍 汤晓飞 张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18(CK18)及其基因在牙源性角化囊肿(OKC)衬里上皮中的表达。方法选取32例OKC的衬里上皮组织,分别进行CK18、CK8和CK19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中12例使用RT-PCR法检测CK18 mRNA,观察其在衬里上皮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18(CK18)及其基因在牙源性角化囊肿(OKC)衬里上皮中的表达。方法选取32例OKC的衬里上皮组织,分别进行CK18、CK8和CK19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中12例使用RT-PCR法检测CK18 mRNA,观察其在衬里上皮中的表达;同时使用CK18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CK18 mRNA在衬里上皮细胞层的定位表达。结果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17例CK18蛋白在OKC衬里上皮的表层细胞层表达为弱阳性;27例CK18蛋白在棘细胞层上层染色为阳性;14例CK18蛋白在棘细胞层染色为阳性;所有标本基底细胞层染色呈阴性。RT-PCR法检测见4例CK18 mRNA表达为强阳性,8例表达为弱阳性。原位杂交法检测见8例CK18 mRNA在棘细胞层和棘细胞层上层呈阳性,4例在上皮基底细胞层和角化层呈阳性。CK8蛋白在所有32例OKC衬里上皮基底细胞层均有表达。CK19蛋白在23例OKC衬里上皮表层均有表达。结论CK18在OKC衬里上皮的表达由基底细胞层向棘细胞层迁移,CK18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与CK18 mRNA原位杂交法阳性表达不同,提示CK18可能与衬里上皮的增殖活性有关,OKC衬里上皮中可能存在CK18蛋白和CK18 mRNA表达的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18 原位杂交 牙源性角化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伴颜面失自然和谐美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吕道志 余夏妍 +1 位作者 王宗岱 林培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5-406,共2页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颌面部美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酶源一氧化氮及其在游离皮瓣低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欧阳嘉杰 牛其芳 韩正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一氧化氮(NO)可以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增加血流灌注,对组织低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在游离皮瓣低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皮瓣组织处于低氧、酸性环境,有利于非酶源途径的NO发挥对组织IRI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游离皮瓣IRI与NO的关系、... 一氧化氮(NO)可以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增加血流灌注,对组织低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在游离皮瓣低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皮瓣组织处于低氧、酸性环境,有利于非酶源途径的NO发挥对组织IRI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游离皮瓣IRI与NO的关系、非酶源途径NO的最新研究结果、非酶源途径的NO在皮瓣IR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探讨非酶源途径的NO在皮瓣IRI中的治疗价值,为防治皮瓣IRI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游离皮瓣 低血性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护齿器力的缓冲原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聂小汉 杨晓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研究定制式运动护齿器(mouthguard,MG)的力的缓冲原理,为临床制作运动护齿器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热凝塑料制作标准上下颌模型并可通过中央螺丝固定,在标准石膏模型上利用真空层压的方法制作具有良好咬合关系、初始乙烯-醋酸乙烯... 目的:研究定制式运动护齿器(mouthguard,MG)的力的缓冲原理,为临床制作运动护齿器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热凝塑料制作标准上下颌模型并可通过中央螺丝固定,在标准石膏模型上利用真空层压的方法制作具有良好咬合关系、初始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EVA)膜片厚度为2+4+2 mm的定制式运动护齿器。实验组佩戴具有良好咬合关系的运动护齿器;空白对照组分为未戴护齿器无对颌和未戴护齿器有对颌。通过从定制的滑道(长35 cm、高50 cm)上滑下的钢球(直径4 cm、质量260g)对其施行不同方向及位点(右侧上颌中切牙正面、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侧向、颏部)撞击,利用薄膜电阻应变式传感器采集右侧上下颌中切牙区、第一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牙齿的形变值,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输入计算机。结果:佩戴运动护齿器后,各位点形变值显著降低,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受到不同方向及位点的撞击时,运动护齿器存在三类防护作用。当右侧上颌中切牙受到正前方的撞击时,运动护齿器的Ⅰ和Ⅲ防护作用显著;当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受到侧向撞击时,运动护齿器的Ⅰ和Ⅱ防护作用显著;当颏部受到撞击时,运动护齿器的Ⅱ和Ⅲ防护作用显著。结论:运动护齿器可以有效防止牙外伤及骨折外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护齿器 薄膜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防护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