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矮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术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唐德争 马攀 +2 位作者 刘长营 陈明 李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 目的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上颌窦底内提升 锥形束CT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撑结构位置的骨增量方法分类及应用展望
2
作者 杨博 范震 +2 位作者 董强 杨晓喻 陈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8-435,共8页
骨增量在口腔种植患者中应用广泛,严重萎缩的牙槽嵴骨增量效果较差。本文通过文献总结及回顾,基于支撑结构位置的不同,将常用的骨增量手术分为4类,归纳各骨增量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临床工作中所做的探索对其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骨增量在口腔种植患者中应用广泛,严重萎缩的牙槽嵴骨增量效果较差。本文通过文献总结及回顾,基于支撑结构位置的不同,将常用的骨增量手术分为4类,归纳各骨增量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临床工作中所做的探索对其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笔者认为第二类第二亚类的间接中央支撑方式前景广阔,考虑基于“间接中央支撑”理念设计新的骨增量术式。对中央支撑式骨增量技术理念的探索、发展和应用,将有望增加骨增量术式,为骨增量的临床决策提供全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增量 支撑结构 中央支撑 口腔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距离升高和咬合丧失引起的下颌位置异常对成年大鼠髁突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3
作者 王悦 耿威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下颌位置改变时,成年大鼠髁突前部及髁突后部在不同时间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对照组、垂直距离升高组及咬合丧失组3组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1周、2周、4周及8周时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髁突大体变化,并使用显微C... 目的:研究不同下颌位置改变时,成年大鼠髁突前部及髁突后部在不同时间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对照组、垂直距离升高组及咬合丧失组3组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1周、2周、4周及8周时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髁突大体变化,并使用显微CT(mirco computed tomography,Mirco CT)分析大鼠髁突前部及后部软骨下骨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垂直距离升高组髁突前部骨形态学参数在早期无明显变化,8周时出现骨吸收,咬合丧失组在第2周时逐渐发生代偿;垂直距离升高组髁突后部软骨下骨在早期出现骨代偿,8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咬合丧失组则在各个时间段均出现骨代偿。结论:当垂直距离升高和咬合丧失时,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均发生骨改建,但两者的骨改建程度及部位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 软骨下骨 垂直距离 咬合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CAM钛合金表面处理工艺联合树脂粘接剂对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贝贝 邸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研究喷砂和微弧氧化两种金属表面处理方式及树脂粘结剂对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粘结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方法:应用CAD/CAM技术切削出80个底面直径10 mm、高8 mm的圆柱形钛合金试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喷砂组(sandblasting,... 目的:研究喷砂和微弧氧化两种金属表面处理方式及树脂粘结剂对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粘结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方法:应用CAD/CAM技术切削出80个底面直径10 mm、高8 mm的圆柱形钛合金试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喷砂组(sandblasting,SB)试件表面进行Al2O3颗粒喷砂,微弧氧化组(microarc-oxidation,MAO)试件表面处理后形成疏松多孔的陶瓷膜结构。每组内根据是否应用树脂粘结剂分为SB-resin luting-N组(不使用)、SB-resin luting-Y组(使用)、MAO-resin luting-N组(不使用)、MAO-resin luting-Y组(使用) 4个亚组。试件与Cemerage硬质复合树脂粘结固化,每组的各一半测试冷热循环0次和5 000次后的粘结强度,对比分析测试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粘结强度试验前后钛合金试件表面形貌。结果:喷砂联合树脂粘结剂组冷热循环0次后,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的粘结强度最高(16. 2±1. 8) MPa;微弧氧化未联合树脂粘结剂组冷热循环5 000次后,两者的粘结强度最低(8. 9±1. 5) MPa,喷砂和微弧氧化未联合树脂粘结剂组冷热循环5 000次后粘结强度分别为(10. 7±2. 2) MPa和(8. 9±1. 5) MPa,相比循环0次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和P=0. 001);喷砂和微弧氧化处理联合树脂粘结剂5 000次冷热循环后粘结强度分别为(15. 5±2. 1) MPa和(11. 7±1. 3) MPa,相比循环0次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87和P=0. 234)。结论:喷砂和微弧氧化两种表面处理方式联合树脂粘结剂均可提高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的粘结强度和耐久性,以喷砂组提高更为显著;目前受微弧氧化技术参数的限制,喷砂效果优于微弧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微弧氧化 复合树脂 粘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