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复发现状,分析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儿童上尿路结石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8例上尿路结石患儿临床资料...目的探讨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复发现状,分析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儿童上尿路结石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8例上尿路结石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结石复发曲线,依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18例中,男157例、女61例,年龄(4.1±3.4)岁,随访(48.3±21.8)个月,总体复发率为16.1%(35/21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岁以上较1岁以下患儿的复发风险高(HR=8.685,95%CI:1.144~65.930);肥胖较消瘦患儿复发风险高(HR=7.903,95%CI:1.046~59.684);结石质量>2000 Hu·cm^(2)较结石质量<1000 Hu·cm^(2)患儿复发风险高(HR=2.842,95%CI:1.171~6.895);术前尿白细胞阳性较术前尿白细胞阴性患儿复发风险高(HR=5.172,95%CI:1.681~15.913)。以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为输入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经计算该模型C-index为0.853,1年未复发率预测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8,3年未复发率预测模型的AUC为0.96,5年未复发率预测模型的AUC为0.84,校正曲线贴近于理想曲线。结论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高龄、肥胖、结石质量大及术前尿白细胞阳性患儿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本研究建立的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复发风险列线图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更精准地识别高危患儿,制定个性化结石防治方案。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中国中老年男性慢性病与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使用了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统计数据,共纳入了4509名4...目的探究中国中老年男性慢性病与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使用了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统计数据,共纳入了4509名45岁以上的男性参与者。慢性病以及BPH诊断通过问卷调查获得。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PH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s,RCS)分析计量资料与BPH患病的非线性关系,分层分析评估慢性病对不同亚组人群BPH患病的影响差异。结果2013年CHARLS数据库中BPH的总体患病率约为9.8%。与非BPH患者相比,BPH患者合并慢性病的比例显著增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心脏病、卒中、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抑郁、记忆相关疾病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10-item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10)评分(OR=1.043,95%CI:1.022~1.063,P<0.00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1.518,95%CI:1.143~1.998,P=0.003)、慢性心脏病(OR=1.515,95%CI:1.143~1.998,P=0.003)、慢性肾脏病(OR=2.384,95%CI:1.799~3.137,P<0.001)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OR=1.427,95%CI:1.129~1.796,P=0.003)是BPH患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RCS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ESD-10评分与BPH不存在非线性关联,分层分析表明这些慢性病对不同分层人群BPH患病的影响效果基本稳定。结论BPH常与多种慢性病并存,未来BPH的治疗应考虑与慢性病之间的共同病理机制,针对共享靶点进行综合干预。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并总结在局限性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中采用低剂量率近距离前列腺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采用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目的:探讨并总结在局限性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中采用低剂量率近距离前列腺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采用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及影像学监测,观察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术前PSA(13.45±7.1)μg/L,前列腺体积(44.37±21.43)m L,处方放射剂量(152.0±17.3)Gy。24例初始前列腺体积〉60 m L者术前接受3~6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低危组与中危组平均年龄、前列腺体积、90%的靶区体积接受的最低剂量(D9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atic score,IPSS)术后第2个月达峰值,术后第4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SA术后第3个月开始回落。研究期间未出现影像学肿瘤进展者,低危组1例、中危组3例随访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结论:单纯以近距离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下尿路症状,在低危及中危前列腺癌组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无进展生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复发现状,分析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儿童上尿路结石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18例上尿路结石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结石复发曲线,依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18例中,男157例、女61例,年龄(4.1±3.4)岁,随访(48.3±21.8)个月,总体复发率为16.1%(35/21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岁以上较1岁以下患儿的复发风险高(HR=8.685,95%CI:1.144~65.930);肥胖较消瘦患儿复发风险高(HR=7.903,95%CI:1.046~59.684);结石质量>2000 Hu·cm^(2)较结石质量<1000 Hu·cm^(2)患儿复发风险高(HR=2.842,95%CI:1.171~6.895);术前尿白细胞阳性较术前尿白细胞阴性患儿复发风险高(HR=5.172,95%CI:1.681~15.913)。以上述4项独立危险因素为输入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经计算该模型C-index为0.853,1年未复发率预测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8,3年未复发率预测模型的AUC为0.96,5年未复发率预测模型的AUC为0.84,校正曲线贴近于理想曲线。结论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高龄、肥胖、结石质量大及术前尿白细胞阳性患儿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本研究建立的儿童上尿路结石术后复发风险列线图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更精准地识别高危患儿,制定个性化结石防治方案。
文摘目的探究中国中老年男性慢性病与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使用了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统计数据,共纳入了4509名45岁以上的男性参与者。慢性病以及BPH诊断通过问卷调查获得。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PH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s,RCS)分析计量资料与BPH患病的非线性关系,分层分析评估慢性病对不同亚组人群BPH患病的影响差异。结果2013年CHARLS数据库中BPH的总体患病率约为9.8%。与非BPH患者相比,BPH患者合并慢性病的比例显著增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心脏病、卒中、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抑郁、记忆相关疾病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10-item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10)评分(OR=1.043,95%CI:1.022~1.063,P<0.00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1.518,95%CI:1.143~1.998,P=0.003)、慢性心脏病(OR=1.515,95%CI:1.143~1.998,P=0.003)、慢性肾脏病(OR=2.384,95%CI:1.799~3.137,P<0.001)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OR=1.427,95%CI:1.129~1.796,P=0.003)是BPH患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RCS分析表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ESD-10评分与BPH不存在非线性关联,分层分析表明这些慢性病对不同分层人群BPH患病的影响效果基本稳定。结论BPH常与多种慢性病并存,未来BPH的治疗应考虑与慢性病之间的共同病理机制,针对共享靶点进行综合干预。
文摘目的:探讨并总结在局限性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中采用低剂量率近距离前列腺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采用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及影像学监测,观察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术前PSA(13.45±7.1)μg/L,前列腺体积(44.37±21.43)m L,处方放射剂量(152.0±17.3)Gy。24例初始前列腺体积〉60 m L者术前接受3~6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低危组与中危组平均年龄、前列腺体积、90%的靶区体积接受的最低剂量(D9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atic score,IPSS)术后第2个月达峰值,术后第4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SA术后第3个月开始回落。研究期间未出现影像学肿瘤进展者,低危组1例、中危组3例随访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结论:单纯以近距离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下尿路症状,在低危及中危前列腺癌组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无进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