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棕榈酰化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1
作者 刘文颖 王舒衡 贾建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40-2356,共17页
蛋白质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S-酰化修饰,通过将蛋白质锚定在细胞膜上,动态且可逆地调节其在膜上的分布,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ZDHHC(zinc finger Asp-His-His-Cys motif-contain... 蛋白质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S-酰化修饰,通过将蛋白质锚定在细胞膜上,动态且可逆地调节其在膜上的分布,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ZDHHC(zinc finger Asp-His-His-Cys motif-containing)蛋白酰基转移酶(以下简称ZDHHC酶)在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棕榈酰化失调则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病因。本文综述了ZDHHC酶在神经系统中不同脑区和细胞类型的表达及功能差异,探讨了蛋白质棕榈酰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新兴作用。研究表明,ZDHHC酶在蛋白质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具有区域特异性和细胞类型依赖性。这种异质性可能是调节神经元功能和突触传递的关键机制之一。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病理蛋白(如淀粉样蛋白和亨廷顿蛋白)及其相关蛋白(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位点切割酶1)都可以被棕榈酰化。异常的棕榈酰化可能通过影响这些蛋白质的稳态,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因此,通过调节这些病理蛋白的棕榈酰化状态,可能抑制其异常聚集及随之而来的神经毒性反应,进而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然而,当前的棕榈酰化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限制,特别是在量化方面尚未有简便的方法。现有的棕榈酰化检测方法主要基于棕榈酸和半胱氨酸的标记和分析,但这些方法通常复杂且成本较高。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导致棕榈酰蛋白质组的结果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挑战性。深入理解棕榈酰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揭示其致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化 阿尔茨海默病 棕榈酰基转移酶 酰基生物素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痴呆及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手册》(第二版) 被引量:3
2
作者 贾建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痴呆及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手册》第一版于2014年10月出版,7年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成为国内认知障碍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原创专著之一。2019年王刚教授在学术进展的基础上着手修订并于近期正式再版。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保留... 《痴呆及认知障碍神经心理测评量表手册》第一版于2014年10月出版,7年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成为国内认知障碍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原创专著之一。2019年王刚教授在学术进展的基础上着手修订并于近期正式再版。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特色,并结合作者团队近年研究进展,增加了全新的4个章节:病前智力的评估;记忆门诊设置中对神经心理测评的要求;神经心理量表的电子化、网络化;神经心理量表的跨文化研究和本土化过程,从更深层次全面地阐述了神经心理测评的前世今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量表 心理测评量表 痴呆 神经心理测评 学术进展 跨文化研究 前世今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护“记忆之魂”的中国痴呆临床研究引领者——贾建平教授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2-827,共6页
他为了实现“守护记忆、留住人间美好”的梦想,面对痴呆顽症,带领团队克服了难以言述的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能提前5~7年预测记忆丧失的标志物,为早期预防提供了宝贵和长足的时间;他为了拿出中国人痴呆治疗方案,持之以恒地探索中国人群... 他为了实现“守护记忆、留住人间美好”的梦想,面对痴呆顽症,带领团队克服了难以言述的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能提前5~7年预测记忆丧失的标志物,为早期预防提供了宝贵和长足的时间;他为了拿出中国人痴呆治疗方案,持之以恒地探索中国人群痴呆发生发展、流行的发病规律,首次报道了中国人口老化导致记忆障碍人数出现“井喷现象”(4000多万),并提出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痴呆的观点;他一直潜心研究中国人痴呆的遗传规律和对携带有痴呆风险基因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首次报道了中国人13个致病基因新突变,提出了遗传干预策略;他为实现自主研发痴呆新药的载体工具,利用中国人特色基因构建了10种新的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彰显了自力更生的研究精神;他为了规范中国的痴呆和认知障碍临床实践,主持制定《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10版和2015版,单篇发表相关论著23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临床诊治水平;为了推出痴呆新药,主持国内外临床试验20多项,证明中国新药丁苯酞和塞络通对血管性痴呆有明确疗效,报道于国际著名期刊,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他和团队努力实践着构建防治痴呆的中国人方案,奠定了我国在痴呆领域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他就是——贾建平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生物标志物 动物模型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小血管病所致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白质结构损害与认知下降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秦琪 唐毅 +5 位作者 曲怡达 周爱红 丁建平 尹筠思 刘勇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目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 目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不能较好阐明结构改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本项目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VCIND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及其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利用DTI对31名VCIND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246个脑区的白质连接完整性检测,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评估。然后分析患者各脑区DTI各向异性程度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并与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分析。结果VCIND患者全脑246个脑区中的部分关键区域发生了显著的白质连接改变,尤其额叶脑区显著。FA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正相关,MD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负相关。中介分析发现VCIND患者白质结构连接的改变介导了神经心理量表评分的改变。结论本研究显示DTI可以为VCIND的早期诊断及认知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白质结构损害 认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学症状特点及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詹敏敏 马慧萱 +7 位作者 康雪纯 鲁新亮 宫淑婷 邹琦 吕继辉 周爱红 贾建平 魏翠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4-359,共6页
目的探究轻度和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征及症状间关联性,为AD患者精神症状的识别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纳入38例AD患者,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AD组(23例)和中度AD组(15例)。采用... 目的探究轻度和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征及症状间关联性,为AD患者精神症状的识别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纳入38例AD患者,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AD组(23例)和中度AD组(15例)。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Scale,NPI)评估患者12种精神行为症状。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轻度和中度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特点以及组间差异。运用R语言分析轻度和中度AD组关联性较强的精神行为症状组合规律。结果轻、中度AD患者中出现任一精神行为症状的总体比例为81.58%,其中轻度AD组为78.26%,中度AD组为8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进一步比较各亚项发生率显示,仅情感淡漠发生比率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AD高于轻度AD(60.00%vs 26.09%,P=0.049)。两组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严重程度比较显示,中度AD患者NPI分数高于轻度AD患者(10.60±8.92 vs 4.87±4.97,P=0.015),其中中度AD患者的情感淡漠和异常运动评分均大于轻度AD患者(情感淡漠:2.78±2.32 vs 1.04±2.18,P=0.025;异常运动:1.80±2.39 vs 0.30±1.26,P=0.016)。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轻度AD患者的心境恶劣、幻觉、妄想和情感淡漠之间有强关联性(提升度>3);中度AD患者的夜间行为、食欲进食障碍、易激惹和情感淡漠有强关联性(提升度>3)。结论轻、中度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症状间关联组合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行为症状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