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6
1
作者 段国平 张旭 +1 位作者 汪洁 吴东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6-1111,共6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其由置于头皮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组成,以微弱的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早期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发现,直流电的阳极靠近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其由置于头皮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组成,以微弱的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早期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发现,直流电的阳极靠近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时,静息电位阈值降低,神经元放电增加;阴极使静息电位阈值增加,神经元放电减少[1]。经颅直流电刺激具有不良反应小、刺激面积大、操作简单等优势。目前,tDCS在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其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刺激 神经系统疾病 疾病康复 神经元放电 大脑皮质 静息电位 老年性痴呆 刺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康复治疗神经功能和疲劳度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朱琳 宋为群 +3 位作者 岳月红 刘霖 张大华 张金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7-810,817,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期多发性硬化患者功能、疲劳度的恢复。方法:将29例多发性硬化后两个月以内的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的奇偶性将患者分为神经康复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发性硬化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期多发性硬化患者功能、疲劳度的恢复。方法:将29例多发性硬化后两个月以内的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的奇偶性将患者分为神经康复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发性硬化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神经康复观察组同时给予接受30min/次,1次/d的神经康复的功能锻炼方法,训练时间均为4周。在治疗后进行疗效判定,且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进行Kurtzke功能障碍状态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中体位转移及行走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疲劳严重程度评分(FSS)。结果:治疗4周后,疗效判定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0%,对照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83,P<0.05).在Kurtzke功能障碍状态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中体位转移及行走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分别为6.32±1.83、12.37±6.92、57.63±15.40,观察组表现为,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在Kurtzke量表中治疗后评分为7.30±0.95,表现为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在FSS量表中,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为29.84±7.01,疲劳度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期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降低疲劳度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康复 疲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意念与康复的运动想象疗法的比较 被引量:37
3
作者 杨远滨 王芗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1-762,共2页
关键词 躯体运动 想象疗法 意念 康复 中医 祖国医学 生理活动 “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注射液配合康复训练缓解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远滨 陈真 +1 位作者 李广庆 王茂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4-1045,共2页
关键词 前列地尔注射液 脑卒中患者 康复训练 缓解疼痛 后肩痛 常见并发症 功能恢复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教育在康复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远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1期1099-1100,共2页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康复医学 康复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视觉空间忽略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宋为群 李永忠 +8 位作者 杜博琪 徐倩 杜巨豹 潘钰 吴东宇 杨远滨 周景升 罗跃嘉 王茂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3-486,I0001,共5页
目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视觉空间忽略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行为学方法观察其治疗前后忽略的变化并探讨其脑机制。方法:14例脑血管意外后伴视觉空间忽略两周后无自然恢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例,治疗组采用rTMS进行... 目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视觉空间忽略的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行为学方法观察其治疗前后忽略的变化并探讨其脑机制。方法:14例脑血管意外后伴视觉空间忽略两周后无自然恢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例,治疗组采用rTMS进行治疗,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90%,频率0.5Hz,刺激位点位于患者健侧大脑的顶叶后部(EEG10-20标准的P3点)。每次治疗15min,每天2次,连续治疗2周。并连续观察治疗两周后忽略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rTMS对左侧大脑的顶叶后部进行连续刺激两周后,患者的忽略明显改善。其中线段划消及直线二等分测试均表现为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使用rTMS后,患者的视觉空间忽略明显改善。经颅磁刺激治疗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对视觉空间忽略有效。本结果支持注意网络的半球竞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空间忽略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三种检测方法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真 李广庆 +5 位作者 华扬 陈革 高谦 杨远滨 周景升 王茂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原因导致脑积水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2个月至2年对分流管检测。结果 9例被判断分流管堵塞的患者,再次手术中与术前检查结果一致。再通术后,5例患者康复水平较前明显提高。 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即可判断分流管是否通畅,连续CT、MRI检查可进一步帮助判断分流管的分流状况,脑室分流管造影可最后确定堵塞部位,因而能早期诊断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 分流管堵塞 多普勒超声 CT检查 MRI检查 重度脑外伤 脑室-腹膜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行编制的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与常用抑郁和焦虑评定量表的一致性研究(下) 被引量:16
8
作者 田德财 张新卿 +3 位作者 周景升 姜凤英 刘学娜 方向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18-620,共3页
目的研究自行编制的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community depression status screeningquestionnaire via telephone,CDSQ-T)与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 目的研究自行编制的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community depression status screeningquestionnaire via telephone,CDSQ-T)与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14~86岁458例门诊患者同时先后进行CDSQ-T与HAMD、HAMA、SDS、SAS量表的评估。比较CDSQ-T与四个量表总分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线性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DSQ-T总分与HAMD、HAMA、SDS、SAS的总分均明显相关(r分别为0.79、0.71、0.76、0.72,P均小于0.05);CDSQ-T总分与HAMD、HAMA、SDS、SAS总分的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分别为0.56、0.61、0.91、0.81(P<0.05);CDSQ-T总分与HAMD、HAMA、SDS、SAS总分散点图拟合直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3、0.50、0.57、0.52(P<0.05)。结论 CDSQ-T与HAMD、HAMA、SDS、SAS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尤其是与自评的抑郁量表的一致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 HAMILTON抑郁量表 ZUNG抑郁自评量表 相关性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琳 宋为群 +1 位作者 岳月红 刘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508-512,共5页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方法,选择脑损伤后18 d至1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计算机辅助训练组(26例)和传统康复训练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方法,选择脑损伤后18 d至1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计算机辅助训练组(26例)和传统康复训练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Bobath、Brunnstrom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2次/d,30~40 min/次)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辅助训练组患者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30 min/次,2次/d。训练时间均为5周。认知功能判断采用神经行为认知功能检查量表(NC2SE)和画钟试验,并结合临床判定;抑郁状态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8分为抑郁)。结果训练前,辅助训练组与传统康复训练组NCSE量表的定向能力、专注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结构组织能力评分,画钟试验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训练后,两组NCSE量表各项评分及画钟试验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或P<0.01);与传统康复训练组比较,辅助训练组除结构组织能力外,NCSE其他各项评分及画钟试验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训练后,辅助训练组HAMD评分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1),传统康复训练组无明显改变;辅助训练组HAMD评分较传统康复训练组下降(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训练能够改善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并使抑郁症状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计算机辅助 脑损伤 认知障碍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意识障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东宇 何俊 +3 位作者 杜巨豹 袁英 刘霖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5,18,共3页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来定量评估其意识障碍程度。方法:本研究包含30例严重颅脑外伤或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8分。依次采集患者安静闭眼、声...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来定量评估其意识障碍程度。方法:本研究包含30例严重颅脑外伤或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8分。依次采集患者安静闭眼、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了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结果:安静闭眼状态下,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分别保持在2.84、0.53、0.26的低水平,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与安静闭眼状态相比,脑电非线性指数几乎无变化。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和直接度量意识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脑电非线性指数监测有可能成为一种观察临床促醒措施疗效的新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1
作者 朱琳 刘霖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情况。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31例。分为康复组(13例)和对照组(18例)。采用运动器械MOTOmedviva2进行上肢重复性训练3周,以两个手摇板记录每侧肢体肌张力变化情况、脚板力矩。并以肌电图... 目的研究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情况。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31例。分为康复组(13例)和对照组(18例)。采用运动器械MOTOmedviva2进行上肢重复性训练3周,以两个手摇板记录每侧肢体肌张力变化情况、脚板力矩。并以肌电图检测患侧康复前、后屈伸肌群收缩变化情况。采用卒中损伤评定量表(SIAS)、徒手肌力检测(MMT)及改良痉挛评定量表(Asworth)和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训练前康复组SIAS、MMT及Asworth评分各为1.28±0.25、1.42±0.35及3.42±0.68,对照组为1.18±0.04、1.24±0.31及3.21±0.64;训练后评分各为3.85±0.55、3.28±0.66及0.86±0.15,2.63±0.53、2.49±0.62及1.21±0.24。训练后两组比较,P<0.01。关节活动度评定示康复组患者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度增加。结论患侧上肢在经过重复性运动训练后,力量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肌痉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肌电描记术 重复性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段红光 郭玉娜 +2 位作者 耿宏 何明伟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34-4236,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42例。A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采用腰椎旁... 目的观察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42例。A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B组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3周、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A组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B组治愈2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13,P=0.189)。A组有3例、B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椎旁注射部位不适感,B组有4例患者在超短波治疗后出现腰部皮肤不适感。结论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或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安全可行,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超短波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优于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臭氧 短波疗法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孙丽 谢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7-979,共3页
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如何最大限度发地恢复步行能力,建立最佳步行功能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帮助患者建立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增强回归社会信心的基础。MOTOmed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训练系统 下肢功能恢复 运动 日常生活活动 步行能力 脑卒中患者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屈亚平 孙丽 +1 位作者 朱琳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最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最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下肢平衡训练 特定任务性平板训练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意识障碍患者皮质作用的脑电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袁英 吴东宇 +1 位作者 杜巨豹 陈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71-973,共3页
目的:评估针刺对意识障碍患者皮质的即刻作用。方法:分别对30例意识障碍患者的安静闭眼、针刺患侧、针刺健侧三种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采集,利用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意识障碍患者在三种状态下的脑... 目的:评估针刺对意识障碍患者皮质的即刻作用。方法:分别对30例意识障碍患者的安静闭眼、针刺患侧、针刺健侧三种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采集,利用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意识障碍患者在三种状态下的脑电非线性指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脑电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亦没有显著性(P>0.05)。但多数患者的关联维数在针刺状态较其安静闭眼状态呈现上升趋势。结论:针刺在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单次针刺对皮质的即刻作用可能严重受影响;脑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针刺对皮质的即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析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加巴喷丁联合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段红光 杨远滨 +2 位作者 郭玉娜 岳建宁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513-351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口服加巴喷丁联合硬膜外药物注射及单纯口服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联合硬膜外药物注射;B组患者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分别于... 目的对比分析口服加巴喷丁联合硬膜外药物注射及单纯口服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联合硬膜外药物注射;B组患者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5、30 d时对A组和B组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需要增加镇痛措施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7、15、30 d VAS评分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内不同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穿刺部位疼痛较重,经局部注射治疗后缓解;发生头晕3例、嗜睡3例、恶心4例及口干2例。B组发生头晕8例、嗜睡5例、恶心5例及口干3例。A组有8例患者因效果欠佳,临时口服曲马朵缓解疼痛,共口服34次,总剂量2 750 mg。B组有14例患者加用曲马朵,共口服69次,总剂量5 650 mg。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一定的效果,口服加巴喷丁联合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效果更佳,能迅速减轻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 硬膜外 加巴喷丁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后抑制与痉挛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娟 张京 杨远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8,共3页
近几年有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脊髓H反射激活后抑制的减少与痉挛严重程度相关性较高,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痉挛的客观评价有潜在意义。本文介绍激活后抑制的概念、机制以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痉挛 激活后抑制 H-反射 脑卒中 脊髓损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心算和定向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雪丽 姚斌 +2 位作者 魏东宁 吴东宇 尹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2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心算和定向测试过程中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用关联维数(D2)、近似熵(ApEn)对30名健康成年人在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和闭眼定向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认知... 目的探讨心算和定向测试过程中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用关联维数(D2)、近似熵(ApEn)对30名健康成年人在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和闭眼定向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认知作业过程相对于安静状态,D2和ApEn明显增高(P<0.01);不同作业状态大脑功能活动的复杂度和参与的脑区不同;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清晰展示认知过程中激活脑区的分布情况,及与认知作业相关的脑区活跃程度的变化。结论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适用于认知过程脑功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非线性动力学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矫正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远滨 张京 +1 位作者 张静 肖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9-871,共3页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健侧面肌注射矫正脑卒中后患者患侧中枢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3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依据病情选择健侧面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前、注射后4...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健侧面肌注射矫正脑卒中后患者患侧中枢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3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依据病情选择健侧面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前、注射后4周测定嘴角至门齿中缝的双侧距离差(D1)、眼骨性外眦到嘴角的双侧距离差(D2)。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静态、动态D1、D2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且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进一步矫正中枢性面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枢性面瘫 A型肉毒毒素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治疗与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段红光 杨立强 +3 位作者 胡美华 耿宏 郭玉娜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1787-1788,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物理治疗与物理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急性面神经炎;B组50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目的对比观察物理治疗与物理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急性面神经炎;B组50例,采用超短波、偏振光治疗加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B组的疗效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用超短波和偏振光治疗的同时加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比仅用超短波和偏振光治疗的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治疗技术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面神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